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曹维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曹维城
出生 1683年
国籍 清朝
别名 价人
知名于 贵州历史上最早也是唯一的一位武状元
知名作品



曹维城,字次典,号南陔,平湖籍金山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生. 是贵州史上首位武状元。有《南陔集》。

个人简介

公元1703年,康熙大帝在京城皇宫太和殿前举行武举考试,从天下勇士中选拔精英人才。年仅二十岁的贵州人平越人曹维城经过一系列的严格考试,终于武艺超群,挤压群英,一举夺得武功天下第一头衔,被康熙钦点成为习武之人人人向往的武状元。 曹维城获取武状元后,授头等侍卫,正三品官衔。时年20岁,成为贵州历史上最早也是唯一的一位武状元,与光绪帝年间文状元青岩人赵以炯、麻江人夏同和,遵义人探花杨兆麟称为清代贵州“三状元一探花”。

成功夺得武状元

按武举殿试的考核项目,共要进行马射、步射、挽马、舞刀、掇石及笔试策论的考试,分三场考完。第一场为马射,录取标准为“纵马三次,发九矢,中三知为合格。树的(以毡球作靶)各距三十五步。”靶距约70米左右。据《大清会典》所载资料,曹维城此项比赛以中四矢而获头场骑射之冠。接下来的各项技能较量曹维城都轻松勇胜天下武举,到了第三轮的笔试,这对于文武兼修的曹维城那更不在话下了,最后曹维城成功夺得状元后随即被封为御前带刀侍卫,之后又出任云南副使,广西援剿左协副将等职。

文武兼备

武功超群的曹维城并不是一介武夫,而是文武兼备,有资料记载曹维城曾与当时的著名文人朱文吴中潘潘德征交往密切,成为好友。曹维城请他们一起饮酒,以诗相互调弄,其中一首写道: “我爱曹公子,风流多蕴藉。二十夺状头,三十称诗伯。长剑倚青天,高门列画戟。

 叱吒生風雲,六詔流惠澤。富貴不驕人,功名垂竹帛。玩世余青眼,襟懷原自白。
 廣交天下士,美酒能招客。好景不獨賞,良辰各須惜。捧出紫霞杯,相逢傾玉液。
 觥籌相交錯,追歡忘形跡。漫漫雨花天,天樂奏於席。暑氣頓然消,涼風生兩腋。
 不減禊蘭亭,今朝興共適。詰朝期南明,仍話松間石。我歸倩人扶,倒著軟沙幘。
 童子雙鼓掌,笑同山公癖。”[1]

论武状元曹维城的历史地位

清朝是武举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康熙年间因推行"文武并重"的武举选材思想而更具代表性,贵州籍武人曹维城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武殿试第一,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千古第一"武状元,正是贯彻这一选材思想的结果。研究表明,曹维城文武兼能,武德高尚,最终成为武举制度选拔人材的最高典范,他对贵州的武举考试乃至贵州的科举考试具有重要的影响,是贵州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研究同时发现,康熙皇帝钦定曹维城为武状元是有一定政治考量的,那就是有利于西南地区的稳定。[2]

被人称诗伯”,能诗善画,好与文士游

曹维城“自幼好读书,亦好武功,十九岁乡试中武举,二十岁中武进士第一名,三十岁被人称诗伯”,能诗善画,好与文士游,常与朱文、吴中蕃、潘德征相交,每有佳会,必以美酒相招,读书论画,相与唱和。他游贵阳黔灵山弘福寺,写诗赠瞿脉上人。诗曰:“黔山精舍好,相对有名僧。道悟无生妙,禅参最上乘。

    茶煎涧中水,香蔼佛前灯,不许尘凡到,云岚护几层。”

颇有奇士之风,时人称他“风流多蕴籍”. 广顺人朱文有《曹价人状头招饮以诗见嘲因和之以诗》诗曰:“我爱曹公子,风流多蕴籍。二十夺状头,三十称诗伯。长剑倚青天,高门列画戟……富贵不骄人,功名垂竹帛……广交天下士,美酒能招客……”。因此他又是贵州当时颇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并著有《进藏征程》等书。 正是由于曹维城“风流多蕴籍、“富贵不骄人”、并“有奇士之风”,宁愿清淡,不求闻达。所以才被世人淡忘,于是他的籍贯平越直到两百多年后的今天,在盛世修志,地方史进一步深人研究中,才被人从古籍中发掘出来。

一门三进士状元曹维城一门三进士状元曹维城

在贵州历史上,考中进士、状元的人不少,但一门祖孙三代都考中进士,在三进士中又有一名夺得状元的却不多。在贵阳城南邮电大楼旁边,有一条小巷叫曹状元街,此街原名叫市场路,市场路前叫青年路,青年路前叫常平仓。这样一条不起眼的小街在《贵阳市南明区街道志》中这样记载:“曹状元街东起富水南路,西至中华南路,长210米,宽9米,混凝土路面,可通汽车” 。“曹状元街东段原名状元巷,清康熙四十三年(1703年),武状元曹维城在此建状元府而得名。西段原名仓门口,清时系常平仓(即政府设立的粮仓)所在地。民国16年(1927年)开辟常平仓为新市场。解放前英国基督教青年会设于此,故又名青年路。民国31年(1942年),改名市场路。1951年与青年东路和青年南路合并,仍名为市场路。1986年改名为曹状元街。”

  曹状元府系老式建筑,外面是朝门,中间为四合院,一直保持完好。状元巷尽头是学台衙门的砖墙,没有出口。民国年间学台衙门拆除,改建成新市场,状元巷开始通往南大街(今中华南路)。1992年该处改建高层大厦,曹状元府被拆除。

  根据史料记载,曹维城的父亲叫曹元肃,平越(今贵州省福泉市)人,康熙十二年(1673年)中癸丑科武进士,官任副将[清朝兵制规定,各省设提督,又称总兵,为当地武职最高长官;另设副将(副将为从二品),又称副总兵,统帅兵勇]。卸职归里后居住平越城东。

曹元肃之子曹维城幼年时期爱好读书,特别喜欢学习武功,他十九岁时,在乡试中中武举,二十岁时,考中武进士,被康熙皇帝御笔亲点为祭未科武状元,这是贵州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武状元。曹维城不仅武功特别好,还精通书画,著有《初秋登黔灵山赠瞿脉上人》(曹维城与黔灵山方丈瞿脉禅师交谊深厚,故有诗文往来。瞿脉名净和,四川内江人,康熙年间继赤松和尚之后任黔灵山主持。)诗中写道:“黔山精舍好,相对有名僧。道悟无生妙,禅参最上乘。茶煎涧中水,香霭佛前灯,不许尘凡到,云岚护几层。”从诗中看出曹维城颇有奇士风度,当时人们称赞他“风流多蕴籍”。

曹维城之子曹石,号乘岩,别号飘然子,清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科武进士,中武进士后,在京城任御前侍卫,后官任副将。曹石后来随父亲曹维城定居贵阳城南。曹石著有《秋烟草堂诗稿》。贵阳城东的东山,历来是游览胜地,历代墨客骚人写下近百首赞美东山的诗篇。曹石游览东山时写道“百级招提迳,攀跻力尚遒。青鞋蹴石藓,踏破万年幽。翛然临高阁,旷荡正消忧。坐我云岚中,列我筼筜俦。松杉碧蒙密,天音响飕飕。江山浩无际,历历望中收。欲留饮者名,遂与杜康仇。谁贪五鼎食,我愿醉乡侯。孤枕石头卧,清风为我留。云岑发孤啸,音韵凤凰悠。恨无华丈绳,系彼崦嵫头。明月空携去,山灵笑我不?”曹石写《游东山》的诗别开生面,有弄风月于指掌的气概。曹石诗稿中吟咏平越风景名胜的诗篇多达10馀首。[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