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暴风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暴风鹱
暴风鹱
原圖鏈接

中文学名:暴风鹱
拉丁学名:Fulmarus glacialis
别称:管鼻鹱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纲:今鸟亚纲
目:鹱形目
科:鹱科
属:暴风鹱属
种:暴风鹱
亚种:3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61
英文名称:Northern Fulmar, Fulmar
保护级别:无危(LC) IUCN标准

暴风鹱 (学名:Fulmarus glacialis):[1]为鹱形目鹱科下的一种中型海鸟,共有3个亚种。体长45-48厘米,体重0.5-1千克。外形和体色很像鸥,头、颈和下体白色,眼前有一黑色斑点,背、翅和尾珠灰色或淡褐灰色,嘴短,灰绿色或黄色。暴雪鹱和鸥的区别在于它呈管状的鼻和由数枚角质片构成的嘴以及较鸥窄而长的翅。不过在野外只要看到它那强直的翅和在紧贴海面上空时而两翅迅速地鼓动,时而又长时间地在海面上空滑翔,就不难将它从鸥群中指认出来。
性喜集群,常成群觅食、休息和繁殖,栖息于悬崖石壁或者地洞中,捕食海洋无脊椎动物,也吃腐肉。善飞行而不擅行走,胆大不怕人,遇危险时会喷吐一种黄色液体自卫。繁殖期5-8月。多分布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形态特征

暴风鹱雌雄相似。嘴侧扁,长度中等,上嘴先端向下弯曲成钩状,较锐利,嘴由数枚角质片构成,其间界限明显。鼻孔呈管状,较长,左右鼻管连成一体,但中间有隔,鼻管沿嘴峰中线位于上嘴基部。两翅宽而长,先端较尖。初级飞羽11枚,第一枚最长。尾较圆,尾羽14枚,中等长度。脚短而强壮,跗蹠侧扁,前后缘较锐,被网状鳞,跗蹠长度稍较中趾为短。趾较细,外趾几和中趾等长,后趾存在,但较短,前3趾间具全蹼。爪窄而锐利。身上羽毛厚密而硬,仅在下体较软。体色有两种类型:淡色型头颈和下体白色,偶尔缀有一点污灰,上体灰色,有时带有一点褐色,飞羽和翅上覆羽暗灰色,初级飞羽尤暗,翅下覆羽和腋羽淡灰色,偶尔亦有为白色的,眼周和眼前斑黑色;暗色型为烟灰色,稍缀有灰色或褐色,初级飞羽较暗。虹膜褐色。嘴黄褐色,尖端黄色。跗蹠和趾暗黄色,蹼黄色并具黑色带斑。大小量度:体重665-880克;体长450-480毫米;翅300-350毫米;嘴峰35.5毫米;尾177.5毫米;跗蹠45毫米。

栖息环境

暴风鹱是典型的海洋性鸟类,除繁殖期间栖息于海岛繁殖外,其他时候从不上陆地。多分布于冷水海域,繁殖期间主要居住在悬崖石壁上,偶尔深入到1千米的平整陆地上。有时会到人类的居住地附近活动,甚至会栖息于海滨城镇的房屋上。

生活习性

  • 迁徙

暴风鹱属迁徙性鸟类。春季于4-5月迁徙到北部繁殖地,9-10月离开繁殖地往南部海域迁徙。年轻的鸟可能行横跨大洋的迁徙,通常比成鸟游徙得更远。在中国仅遇见于辽东半岛海面,是稀有冬候鸟

  • 习性

暴风鹱通常白天黑夜毫不疲倦地在海洋上空飞翔,时而紧贴海面上空快速地振翅飞翔,时而两翅一动不动地在汹涌的海浪上面低空滑翔。飞行极为轻快而灵活,在任何气候条件下都能在海面波浪间穿飞,飞翔时两脚向后伸直。累了则栖于海面随波逐流,或将头、嘴插在翅下睡觉。游泳能力极强,在水中身体几乎是漂浮在水面,通过两脚划水游泳,身体后部抬得很高。喜集群,无论是在空中飞翔,还是在海面觅食和休息,通常都是成群,很少单独活动。亦喜欢跟随航行在海洋中的船舶飞行和水浴,由于洗澡时常常把翅膀弄湿而使起飞变得困难。陆地行走困难,几乎是爬行。性较大胆,不怕人,遇危险时能从嘴中喷射出一种黄色液体进行自卫,受伤后多通过游泳逃走。在地上起飞困难,需要爬到高处才能飞起。

  • 叫声

暴风鹱在繁殖地作吵闹的嘎嘎声。在海上通常无声,但成群进食时发出带喉音的嘎嘎声。

  • 食性

主要以各种小型鱼类、鱼卵、软体动物、甲壳类以及其他海洋无脊椎动物为食,也吃腐肉、鲸和鱼的内脏和其他死的动物或内脏,甚至吃鲸和其他大的哺乳动物的粪便,繁殖季节也吃少量植物。觅食在海上,既不能在空中飞翔时捕食,也不能潜入水下捕食,但它可以把头浸入水中捕获水表层浮游生物,或者降落在死的海象和其他大型动物尸体上啄食。通常成群觅食,有时成群跟随在捕鲸船后啄食船上丢掉的废弃物,为了争抢食物而相互争斗,并发出极为嘈杂的声音。相当贪食,当遇到食物丰富时常常吃得过量,以至过后不得不呕吐一部分出来。

分布范围

原产地:加拿大、中国、丹麦、法罗群岛法国、德国、格陵兰、冰岛、爱尔兰、日本、墨西哥、荷兰、挪威、葡萄牙、波多黎各、俄罗斯联邦(中亚区——旅鸟、东亚区、欧洲区)、圣皮埃尔和密克隆、斯瓦尔巴和扬马延、瑞典、英国、美国。

旅鸟: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哈马、比利时、捷克共和国、芬兰、摩洛哥、波兰、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美属维尔京群岛。

繁殖方式

繁殖于北部海洋中大小岛屿和海岸上,到达繁殖地的时间与当地冰雪融化的时间有关,通常在4月末5月初。到达繁殖地时已基本成对,亦有在到达繁殖地后才成对。常成群在一起营群巢,很少有单对孤立繁殖。到达繁殖地后即开始求偶,求偶活动通常在繁殖地附近平静的海面上,开始时雌雄鸟不断地、有节奏地从水中跳跃出采,整个身体绝大部分露出水面,然后伸开两翅,冲出水面,依靠两翅的扇动朝前运动,同时发出鸣叫声,整个过程需重复多次。

营巢于海岛紧靠水边的悬崖上、地洞中或岩石缝隙中,也在海中小岛低矮的岩壁上,或紧靠水边岩上或地上营巢。巢甚简陋,通常是在地上掘一个浅坑,如果地是沙土,则掘得深一些,孵化时能容纳半个身体即可,半个身体露在坑外。坑里一般无任何内垫物,偶尔亦放一些干草,亦有在巢坑周围放些小圆石的。

繁殖期5-8月,5月初至中旬产卵,亦有早在4月中旬即开始产卵的,随地区而不同。每窝产卵1枚,偶尔有产2枚的。卵多为卵圆形,少有呈尖卵圆形的;白色,具红褐色斑;大小为68-80毫米×43-54毫米,平均74毫米 ×51毫米;重65.2-98.3克。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42-49天或56-60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雏鸟在巢期47-48天。

保护现状

  •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全球数量估计为约7,000,000对或20,000,000只(2016年)。在欧洲,繁殖种群估计为3,380,000-3,500,000对,相当于6,760,000-7,000,000只成熟个体(2015年)。在俄罗斯的数量估计为100万至100万种繁殖对,迁徙数量为10,000,000只(2009年)。

趋势论证:在大西洋,该物种在过去的19世纪和20世纪中经历了大范围扩张,而北极种群在过去四个世纪中保持相对稳定(2016年)。北美的物种数量趋势正在增加(2007年)。在欧洲,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下降(约一代)后,物种规模估计下降了40%以上。虽然由于物种的寿命较长,预计下降幅度存在不确定性,但估计1985-2077年(三代)欧洲的物种数量规模将减少50-79%(2015年)。

視訊

Daily Bird 008 - Fulmarus glacialis


參考文獻

  1. 暴风鹱.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