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暖阳依稀照昨日(艾洪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暖阳依稀照昨日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暖阳依稀照昨日》中国当代作家艾洪军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暖阳依稀照昨日

在天津津南有一个历史名镇---“小站镇”。以盛产优质水稻“小站稻”而著称。19世纪末。北洋军阀袁世凯曾在此编练新军,从而更是成为了近代北洋文化的发源地和大本营。小站镇位于天津市东南部,是“因兵而兴,因米而名”的中国近代历史名镇,总面积约63.8平方公里。至今存留和新建的旅游景点颇多如:周公祠、老君堂、孝道馆、名洋湖庄园、迎新采摘园、米立方、钻石公园……

噢!还有“东汇新闸”,是周盛传曾经为了“引水种稻”,在自己带兵开凿的“马厂减河”上的小站地区,修建的一座大闸。后来为了方便减河南北两岸交通,也做桥梁使用,也称“东闸桥”。现在虽不再做主要交通使用,但,其依然傲然屹立在那里,成为了那段伟大光辉岁月的见证。

我就出生在以“东闸”而得名的东闸村了,那里有我童年的诸多美好回忆!那时给我的印象就是: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互助友爱。即使家里暂时没有人,也大都不会关门落锁。偶尔有乞讨者(要饭的)也只站在门口外,喊两声,见无人应答后,自己就会转身离开。很少有因此财物丢失的事情发生。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在生产队里工作一天后,回家吃完饭,都会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聊天说笑,这也是当时主要的娱乐方式了。日子虽然过的清苦,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却热烈的像一团火,总有说不完的话,唠不完的磕。

那时候,家家居住的都是土坯房,只有原来的地主家,才会有青砖瓦房。偶有例外,也不多见。所以,每到春夏,赶在雨水季节来临之前,都要用泥和着稻草,把房顶重新抹上一层,防止雨季频发的时候,屋里漏雨。每每这个时候,主人家只要把泥和稻草混合好就可以了。周围的人见了,都会在自己家里拿着铁锹、抹泥用的抹子,不约而同的一起来帮忙。“来了”“嗯”“好”,然后就在房下扔泥的扔泥,上房抹泥的抹泥。东家长西家短,天南地北的说笑着,手里不停的干起活来。房上、房下,时不时地传来大家的哄笑声。也许是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吧!只要个把小时,三间屋顶就可以干得利利索索的。在屋下帮忙扔泥的人,就会主动的把院子里所剩无几的泥草清理干净,就像是给自家干的一样仔细。随后,大家都整理好各自带来的工具,有说有笑的回家。“大家伙帮忙受累了啊!”主人家高声的致谢,但也不会虚伪的客气挽留吃饭什么的。因为每家都过着同样的日子,每个人都有着同样的热情和心理。

那时,如果有谁家的邻居有红、白、喜事。那不用主人家说,就会拿出自家的碗、碟、暖瓶、水杯和桌椅,以备主人家使用。尽自己的能力,腾出来房舍,供主人家的亲朋临时居住。记得当时住在我家对面的邻居家的老姑结婚,我家就是这样的。那几天,妈妈为了怕我们小不懂事吵着跟着吃席(酒席),也为了给主人家开席腾地方。所以就提前做好饭,让我们吃。只让父亲自己去吃主人家的席。毕竟当时每家的日子过得都一样紧紧巴巴的。时时为对方考虑也成为了当时每个人心照不宣的默契。当时生活虽清苦了些,但,大家都非常的快乐,相处的更像亲人、家里人……

东闸村又叫东闸大队,管辖着好几个小队。我们家是属于一小队的社员。在一小队里,有一个值得尊敬]、非常耿直的队长。队长是个老党员,为人处世中规中矩。每每谈起,爸妈眼里都充满了敬佩,所以让我印象深刻,至今仍存在我的记忆中。当时条件相对艰苦,只有白天在生产队里干活的劳动力,才可以在生产队里有馒头吃(生产队中午给干活的劳动力吃一顿馒头)。但是,这位队长却每天回家去吃饭,大家问他为什么,他却说:我不属于真正的劳动力,不能享受这项待遇。他也多次拒绝了大家的劝说。自始至终不占国家一丝便宜。从而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肯定和爱戴!这些脑海中的记忆虽已遥远,但却能时时让我感觉到莫名的温暖。

多少次,寻着记忆的气息误入梦的缝隙,看见昔日的痕迹:我的乡亲、我的父老和那瞬间消逝的美丽。泛黄的日记,写满了雾的飘逸,还有笔下翻动的岁月,某年,某月,某日和忘不掉的你![1]

作者简介

艾洪军,男,70后,天津市津南区小站镇人,笔名,子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