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暖陽依稀照昨日(艾洪軍)

暖陽依稀照昨日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暖陽依稀照昨日》中國當代作家艾洪軍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暖陽依稀照昨日

在天津津南有一個歷史名鎮---「小站鎮」。以盛產優質水稻「小站稻」而著稱。19世紀末。北洋軍閥袁世凱曾在此編練新軍,從而更是成為了近代北洋文化的發源地和大本營。小站鎮位於天津市東南部,是「因兵而興,因米而名」的中國近代歷史名鎮,總面積約63.8平方公里。至今存留和新建的旅遊景點頗多如:周公祠、老君堂、孝道館、名洋湖莊園、迎新採摘園、米立方、鑽石公園……

噢!還有「東匯新閘」,是周盛傳曾經為了「引水種稻」,在自己帶兵開鑿的「馬廠減河」上的小站地區,修建的一座大閘。後來為了方便減河南北兩岸交通,也做橋樑使用,也稱「東閘橋」。現在雖不再做主要交通使用,但,其依然傲然屹立在那裡,成為了那段偉大光輝歲月的見證。

我就出生在以「東閘」而得名的東閘村了,那裡有我童年的諸多美好回憶!那時給我的印象就是:民風淳樸,人與人之間互助友愛。即使家裡暫時沒有人,也大都不會關門落鎖。偶爾有乞討者(要飯的)也只站在門口外,喊兩聲,見無人應答後,自己就會轉身離開。很少有因此財物丟失的事情發生。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在生產隊裡工作一天後,回家吃完飯,都會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聊天說笑,這也是當時主要的娛樂方式了。日子雖然過的清苦,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卻熱烈的像一團火,總有說不完的話,嘮不完的磕。

那時候,家家居住的都是土坯房,只有原來的地主家,才會有青磚瓦房。偶有例外,也不多見。所以,每到春夏,趕在雨水季節來臨之前,都要用泥和着稻草,把房頂重新抹上一層,防止雨季頻發的時候,屋裡漏雨。每每這個時候,主人家只要把泥和稻草混合好就可以了。周圍的人見了,都會在自己家裡拿着鐵鍬、抹泥用的抹子,不約而同的一起來幫忙。「來了」「嗯」「好」,然後就在房下扔泥的扔泥,上房抹泥的抹泥。東家長西家短,天南地北的說笑着,手裡不停的干起活來。房上、房下,時不時地傳來大家的鬨笑聲。也許是人多力量大、眾人拾柴火焰高吧!只要個把小時,三間屋頂就可以幹得利利索索的。在屋下幫忙扔泥的人,就會主動的把院子裡所剩無幾的泥草清理乾淨,就像是給自家乾的一樣仔細。隨後,大家都整理好各自帶來的工具,有說有笑的回家。「大傢伙幫忙受累了啊!」主人家高聲的致謝,但也不會虛偽的客氣挽留吃飯什麼的。因為每家都過着同樣的日子,每個人都有着同樣的熱情和心理。

那時,如果有誰家的鄰居有紅、白、喜事。那不用主人家說,就會拿出自家的碗、碟、暖瓶、水杯和桌椅,以備主人家使用。儘自己的能力,騰出來房舍,供主人家的親朋臨時居住。記得當時住在我家對面的鄰居家的老姑結婚,我家就是這樣的。那幾天,媽媽為了怕我們小不懂事吵着跟着吃席(酒席),也為了給主人家開席騰地方。所以就提前做好飯,讓我們吃。只讓父親自己去吃主人家的席。畢竟當時每家的日子過得都一樣緊緊巴巴的。時時為對方考慮也成為了當時每個人心照不宣的默契。當時生活雖清苦了些,但,大家都非常的快樂,相處的更像親人、家裡人……

東閘村又叫東閘大隊,管轄着好幾個小隊。我們家是屬於一小隊的社員。在一小隊裡,有一個值得尊敬]、非常耿直的隊長。隊長是個老黨員,為人處世中規中矩。每每談起,爸媽眼裡都充滿了敬佩,所以讓我印象深刻,至今仍存在我的記憶中。當時條件相對艱苦,只有白天在生產隊裡幹活的勞動力,才可以在生產隊裡有饅頭吃(生產隊中午給幹活的勞動力吃一頓饅頭)。但是,這位隊長卻每天回家去吃飯,大家問他為什麼,他卻說:我不屬於真正的勞動力,不能享受這項待遇。他也多次拒絕了大家的勸說。自始至終不占國家一絲便宜。從而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肯定和愛戴!這些腦海中的記憶雖已遙遠,但卻能時時讓我感覺到莫名的溫暖。

多少次,尋着記憶的氣息誤入夢的縫隙,看見昔日的痕跡:我的鄉親、我的父老和那瞬間消逝的美麗。泛黃的日記,寫滿了霧的飄逸,還有筆下翻動的歲月,某年,某月,某日和忘不掉的你![1]

作者簡介

艾洪軍,男,70後,天津市津南區小站鎮人,筆名,子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