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景州(景县)是河北省东南部区域重点建设的中心城市,省直管城市,是一个正在审批阶段的县级市,具有省辖市级社会经济管理权限。景县历史悠久,历来称景州,隶属于河北省衡水市,地处河北省东南部,衡水市东部,紧邻山东省德州市,大运河西岸,地处环京津、环渤海经济开发地区和京津、石家庄、济南三角经济中心地带,是河北省"十一五规划"实施"一线两厢"战略的"南厢"经济区域。景州市区北距北京255公里,天津210公里,南距山东省会济南市150公里,西距河北省会石家庄150公里,与山东省德州市毗邻,下辖16个乡镇,848个行政村,总面积1183平方公里,总人口53万人。[1]

目录

历史沿革

远古的景州由古黄河、漳河冲积而成,林木苍莽、水草丰盛。远在商、周时期 ,此地为条氏国。春秋时,为晋之条地。战国时,属赵。 秦时,确立郡县,条地属钜鹿郡。 西汉时,境内有修(音tiáo,同条。《后汉书》写作"修")县、条侯国、修市县、龙頟县和广川县。修县,位于今境中东部,故治在南修城(今县城南十余里胡庄),属冀州信都国(治在今河北冀州市)。条侯国,位于今境中部,于汉文帝后元二年(前162年)封周亚夫为条侯,故治在北修城,亦名亚夫城(今景州城)。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国除,地归修县。修市县,位于今境西部,故治在今县城西三十里大温城,属幽州渤海郡(治浮阳,在今河北沧县)。龙頟县,位于今境东北部(今十王殿一带),属兖州平原郡(故治在今山东平原县南20里)。广川县,位于今境西南部,故治在今广川,属信都国。 东汉时,修市、龙頟两县并入修县,属渤海郡。广川县属清河国(故治在今河北清河县东)。 三国时,魏将修县之东部划为东安陵县(今吴桥县西北部),故治在宣府镇(今吴桥县窑厂店)。修县、东安陵县、广川县同属渤海郡。 晋时,修县治所移至邸阁城(今县城东北十余里古城村)。 北魏时,修县治所迁至北修城(今景县城)。广川县属长乐郡(治在今冀州市)。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广川县省入枣强县,今广川镇为枣强故治(金时,枣强治所移至今枣强县东南;元时广川镇划属蓨县)。 隋时,安陵县并入东光县。开皇五年(585年)改修为蓨(音tiáo,同修。《新唐书》写作"蓚"),属信都郡(今冀州市)。 唐武德四年(621年),析东光置安陵县。蓨县、安陵县属观州(治弓高,在今景县东北40里)。贞观十七年(643年)废观州,蓨县、安陵县属德州(故治在今山东陵县)。永徽二年(651年),安陵县治所移至白社桥(今景县安陵)。永泰元年(765年),蓨县改属冀州。景福元年(892年)安陵县属景州(治弓高)。 宋时,蓨县属冀州,省安陵县。 金贞元二年(1154年)蓨县改属景州(治在今河北东光)。大安年间(1209-1211年)避章宗(完颜璟)讳,景州改为观州。 元太宗八年(1236年),观州治所由东光移来蓨县城,以蓨为附郭。至元二年(1265年)改观州复为景州,属河间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蓨县省入景州,辖7乡、21屯、83地方、946村;领吴桥、东光、故城三县。景州属河间府。 清初因明制。雍正二年(1724年)设直隶布政司,分河间东半部为天津府,原属景州之吴桥、东光、故城三县直属河间府,景州为散州。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地方为社,社上设区,景州辖5区、82社、904村。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州为县,景州改为景县,属直隶省。

民国三年(1914年),省下置道,景县属津海道。

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直隶省改为河北省,景县直属河北省。

翌年(1929年),改社为编乡,景县辖5区、323乡。 1

937年,"七·七"事变后,景县被日伪军占领。

1938年秋,在王谦寺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属冀南五专署。

1940年,为便利抗日,以安陵-景州城-王谦寺为界,将景县划为景南、景北两县。景南县在冯高堡、景北县在后留名府管理区朴庄相继成立抗日民主政府。

1945年11月,景南、景北两县合并为景县,于王谦寺成立景县人民政府。

1946年3月县政府迁至县城,辖9个区。 1949年8月,景县属河北省衡水专区。

1952年9月,景县划属沧县专区。

1958年6月,属天津专区。11月,景县、故城、吴桥三县合并为吴桥县,属天津市。县驻地在桑园镇。

1961年6月,恢复景县建制,属沧州专区。

1962年7月,改属衡水专区。

1967年12月9日,衡水专区改称衡水地区,景县属衡水地区。

1984年1月,机构改革,人民公社改为乡镇,景县辖2镇、31乡。

1996年1月,景县并乡扩镇,由原33个乡镇并为16个乡镇。7月19日,衡水地区撤销,改设为地级衡水市,景县属衡水市。

2015年2月,河北省委、省政府研究决定,报经中央编办批准,确立景县为河北省十个省直管县(市)之一。

景州市辖景州镇龙华镇广川镇王瞳镇洚河流镇安陵镇杜桥镇王千寺镇北留智镇留智庙镇刘集乡连镇乡梁集乡、温城乡、后留名府乡(留府乡)、青兰乡共16个乡镇。[2]

文化古迹

古迹概述

景州人杰地灵,有着很多文物古迹,孕育了许许多多的名人。这里是汉代著名思想家董仲舒和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王任重的故里。景州塔又名舍利塔,以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闻名于世,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县正对其进行复原性和保护性的开发。这里将成为一处集观光、瞻仰、文物保护于一体的旅游景区。河北中南部有"沧州的狮子,景州的塔,真定府的大菩萨"三大古迹的说法。这景州的塔,指的就是景州舍利塔。 景州舍利塔全名"释迦文舍利宝塔",简称"舍利塔",俗称"景州塔"。该塔位于景县县城中心,是我国建成年代较早、保存完好、规模宏伟、现存较高的内旋式砖石塔,它以明快、简洁、朴实无华而著称,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远古的地,由古黄河、漳河冲击而成,林木苍莽,水草丰盛。尧舜之时,就有先民在此聚集生息。闻名全省的景州塔(舍利塔)始建于北魏,宏伟挺拔,巍巍壮观,盘旋而登,一 州之景尽收眼底;周亚夫墓高大雄伟,为西汉名将太尉条侯周亚夫之墓;绵延十数里的高氏墓群和俗称"十八乱冢"的封氏墓群,掩埋着光耀北朝的两大望族;境东有大运河,境内有温城、广川、安陵、西路古庄、大董故庄等古城古村遗迹。这些文物古迹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一部分,它们是景州历史的见证。

现存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景州舍利塔、封氏墓群、高氏墓群),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周亚夫墓)。

景州塔简介

景州舍利塔高63.85米,底座周长50.5米,为密檐八面十三层砖石结构,由塔基、塔身、刹网三部分构成。塔基由巨石成台,下有一口深井。塔体由砖砌成,每层内砌环行走廊,与东西南北四个洞户相通;层间砌阶梯数百级,盘旋而上,可达塔顶,登顶远眺,有欲穷千里之慨。塔顶为葫芦状,以青铜铸造,高2.05米;铜顶下部罩以铁刹网,高3.3米,四面各悬一铁匾,南面铁匾之上铸佛像三尊,东、西、北三面铁匾均铸有"齐隋重修"字样。刹网、铁匾与洞户被风鼓荡,作水涛声,故有"古塔风涛"之说。

远古的修(tiao,音:条)地,是由古黄河、漳河冲击而成。尧舜时,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古老的历史文明。商朝时为修氏的领地,故景县旧时称作"修"。由于位于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北魏皇帝崇尚佛教,时有景县籍人氏高允,官至光禄大夫、领中书衔、进爵咸阳公,拟在原籍建设此塔,不但为了逢迎皇帝的旨意,而且为了显示自己的荣耀。

传说,这一年景州大旱,百姓到处挖井找水。在位于县城旁边的一个挖井工地,水柱突然从挖掘不到一半的井中喷涌而出,水柱上浮一鸭子,鸭叫则水急,瞬间,周围变成一片汪洋。这时空中突有一仙人出现,告诫百姓:"此乃海眼,须朝天钉钉子",说罢飘然而逝。聪明的景州人顿悟玄机,朝天钉子不就是塔吗!人们遵照仙人的指点,开始建造此塔。水势随塔身增高而逐渐减弱,当修到十三层时,水柱停止了喷涌,鸭子也不见了。于是此塔建到十三层就停止了,且内置一井。

据史料记载,景州塔始建于北魏高宗兴安年间(452--453年),距今已有1550多年的历史。公元845年,唐武宗灭佛,景州塔连同寺庙被毁坏。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光禄寺丞、知冀州修县事常谔(e,音:饿),按照宋代的建筑风格重建景州塔。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僧人正如朗修建开福寺。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开福寺僧人建千佛阁。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1年),汛兵金应隆、承差高如斗重修开福寺。至此,形成了以塔为主体,无量殿、千佛阁、东方丈、西方丈、山门、神道组成的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的开福寺建筑群。

清代,在景州流传着"从南京到北京,顶数景州钱粮轻"的说法。传说,景州籍康、乾、雍三朝重臣魏廷珍,陪同皇帝南巡时过开福寺,乾隆皇帝见寺内的无量殿木椽重重咬合,不见一根房梁,脱口说道:"此殿无梁(粮)?!"魏廷珍和景州地方官马上叩地谢恩:"谢万岁爷,免去景州的钱粮!"皇帝金口玉言,话已出口,不能收回。至此,这一带交纳的钱粮就少了。不幸的是,1967年千佛阁和无量殿被作为"四旧"拆除。

1973年春,在对景州塔进行重修时,在塔顶铜葫芦内发现明代木版佛经三部九册,释迦牟尼涅盘卧式铜佛一尊。其中《大乘法莲划经》六册, 《大乘诸品经咒》一册,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二册。

景州塔历尽沧桑古韵尤存。许多封建帝王、文人墨客前来观瞻它那巍峨的雄姿、恢弘的气势、高傲的风格,并为此挥毫泼墨,尽书胸臆,留下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清代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春,乾隆皇帝南巡,驻跸景州,游开福寺,登景州塔,胸臆大开,挥毫为开福寺提写"无量福田"匾额,并赋《咏开福寺古塔二首》,其一:"绀宇现青莲,瞻游取路便。法云垂四界,花雨散诸天。韶秀春光閟,崇隆塔影悬。禅房聊静憩,驹隙指三年。"其二:"浮图百尺接云天,千里山川近目前。宝网穹隆摩鹳鹤,洞窗疏达纳风烟。龙蟠水府常听贝,雁下花官自解禅。我志愿希三代上,那寻残谒问隋年。"魏廷珍也留有咏古塔七言律诗一首:"十二层霞万铎风,千门日月入青空。云间人语丹霞外,步踏星辰上界中。宝鉴丽天无气合,玉泉涌地海潮通。开皇以后年谁纪,舍利应随白马东。"这些诗篇,可为咏景州塔诗中的佳作。清同治年间,敕文林郎、朝议大夫、景州知州张景沂的《登开福寺古塔》也写得颇具特色:"登临无处可销忧,且上浮图最上头。远看红尘飞驿骑,遥天春色动边愁。一身古回云霞近,满目苍茫涕泗流。底是乘风不归去,偏将醉眼看神州。"[3]

交通广电通讯

景州交通、广电、通讯便利。京沪铁路、京福高速公路贯穿东境,德石铁路、石德高速公路横跨南部。石济高铁从境内自西北到东南方向依次途径我市的留府、王千寺、杜桥、北留智等四个镇,并在王千寺镇境内设有景州站。公路从无到有,已建成以国道、省道为骨干,以县城为中心,以县、乡、村三级公路为网络的公路体系,外联周边省、市,内通全部乡村。同时新建、改建了景桑、富德、衡德、景衡等一批高等级公路。固话、手机、宽带网络和有线电视,全市各村全部开通。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景县创新实干,跨越发展,成为衡水东部县市对外开放的"窗口"。 景县大力实施"以工强县、开放兴县、特色立县"三大主体战略,已形成橡塑制品、机械制造、铁塔钢构、汽车零部件四大特色产业,经济迅猛发展,正在不断向全省经济强县行列迈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