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普济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普济桥

中文名称 : 普济桥

地理位置: 原平市城北20公里的崞阳镇南门外河流上

占地面积: 全长30米,跨度8米,券高7米

著名景点: 等崞阳关帝庙

修建时间: 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

文保等级: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济桥,俗名南桥,横跨在原平市城北20公里的崞阳镇南门外河流上。南北走向,全长82米,宽8米,占地面积656平方米。敞肩连拱石拱桥。据清乾隆崞县志》记载,建于金泰和三年(1203)。后代修缮,现存桥体为金代风格。由单孔长券和四个小券组成,大券尽跨19米,矢高6.5米,东西两侧券楣上分别雕有云中盘龙、扁舟渔翁、文弱书生、威武壮士及奇形异兽等像,券楣上为龙首汲水兽。桥面两侧设有石栏板、望柱,望柱上雕有佛手石鼓、桃、狮子麒麟等,造型生动。

198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桥造型

大小券口均为石料横旋,券口之边均有造型精美的石刻浮雕。大券口的两边,中间雕有石狮头,余者均匀分布雕有故事人物的浮雕组画16幅;小券口边上雕有皎龙出水及九针图案。浮雕均典雅古朴,寓意深远,造型优美,精巧别致。

远望普济桥,五道券眉错落有序,一道伏普济桥俗名南桥,横跨在原平市城北20公里的崞阳镇南门外河流上。 石曲线称平,柱、栏、板齐整参差,细看桥壁上彼凸此凹,或进或出,桥面上柱立板卧,时起时伏,真乃庄重古朴,建造奇特[1]

相关历史记载

普济桥创建于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2],以后历代曾予补修。至今仍保持了宋、金时期的石桥雄姿和瑰丽艺术。桥用行錾石和雕刻石砌成,主桥全长30米,跨度8米,券高7米。两端各有一引桥,二小券,以分洪水。 横跨在原平市城北20公里的崞阳镇南门外河流上。普济桥创建于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以后历代曾予补修。至今仍保持了宋、金时期的石桥雄姿和瑰丽艺术。桥用行錾石和雕刻石砌成,主桥全长30米,跨度8米,券高7米。两端各有一引桥,二小券,以分洪水。大小券口均为石料横旋,券口之边均有造型精美的石刻浮雕。大券口的两边,中间雕有石狮头,余者均匀分布雕有故事人物的浮雕组画16幅;小券口边上雕有皎龙出水及九针图案。浮雕均典雅古朴,寓意深远,造型优美,精巧别致。旧时桥旁有普济寺后被毁。

崞阳镇是崞县(现在的原平市)的旧县城,今天,这座集人文奇景、儒家理念、报国情怀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它的古老历史,已经渐渐被人遗忘。即使是那些并不很遥远的人和事,也已很少被人提及:“崞县惨案”记录了日本侵华的暴行;徐永昌、续范亭,更是两位从崞县走出去的民国风云人物。仅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崞县就有30余人. 崞阳虽不是边塞重镇,却是交通要道,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有近1700年历史的边陲重镇——崞阳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这样记载:“大同有事,以重兵驻此,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盖地利得也。”公元615年,隋炀帝北狩雁门,遭遇突厥大军,雁门郡的41城被突厥攻破了39座,隋炀帝自己也被围困在代县,岌岌可危。只是靠着崞县的固守,隋军才争取到援军而解代县之围;北宋,这里靠近宋、辽战场;到了明代,为了防备蒙古,崞县又增筑了逻城和卫城一共三重城墙。

今天,古老的城墙已经十不存一,但是崞阳城这城中有城,城廓相连的格局仍然依稀可见。 高大、雄伟的景明门是崞阳现存唯一完好的明代城门。走进城去,小街蜿蜒曲折,没有什么市面,既冷清又萧索。老街上看不到太多的新房子,但也找不到可以让人驻足细看的老建筑。和山西其它许多古老的县城一样,崞阳也饱受日本侵略者的浩劫[3]:1937年10月8日,侵华日军占领了晋北重地崞县,紧接着便开始了抗战初期著名的忻口战役。

据考,在崞县历史上,仅明清两代,考中进士、举人、诸贡的就有2000余人。登上文庙边只剩下夯土的古城墙,举目四望,黄昏中的崞阳宁静而又苍凉;曾经拱卫崞阳千百年的城墙,如今只是几个高大的土岗,依然围绕着市镇。一个有着一千七百多年历史的古城,她的辉煌和沧桑,她的历史和传统,她的兴衰和荣辱,还有多少能够延续另一个一千七百年。

视频

山西原平崞阳古城介绍
原平崞阳普济桥
原平老县城【崞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