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晋书·车胤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晋书·车胤传出自于《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车胤,字武子,南平人也。曾祖浚,吴会稽太守。父育,郡主簿。太守王胡之名知人,见胤于童幼之中,谓胤父曰:“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及长,风姿美劭,机悟敏速,甚有乡曲之誉。桓温在荆州,辟为从事,以辩识义理深重之。引为主簿,稍迁别驾、征西长史,遂显于朝廷。时惟胤与吴隐之以寒素博学知名于世。又善于赏会,当时每有盛坐而胤不在,皆云:“无车公不乐。”谢安游集之日,辄开筵待之。

宁康初,以胤为中书侍郎、关内侯。孝武帝尝讲《孝经》,仆射谢安侍坐,尚书陆纳侍讲,侍中卞眈执读,黄门侍郎谢石、吏部郎袁宏执经,胤与丹阳尹王混擿句,时论荣之。累迁侍中。太元中,增置太学生百人,以胤领国子博士。其后年,议郊庙明堂之事,胤以“明堂之制既甚难详且乐主于和礼主于敬故质文不同音器亦殊既茅茨广厦不一其度何必守其形范而不弘本顺时乎!九服咸宁,四野无尘,然后明堂辟雍可光而修之”。时从其议。又迁骠骑长史、太常,进爵临湘侯,以疾去职。俄为护军将军。时王国宝谄于会稽王道子,讽八坐启以道子为丞相,加殊礼。胤曰:“此乃成王所以尊周公也。今主上当阳,非成王之地,相王在位,岂得为周公乎!望实二三,并不宜尔,必大忤上意。”乃称疾不署其事。疏奏,帝大怒,而甚嘉胤。

隆安初,为吴兴太守,秩中二千石,辞疾不拜。加辅国将军、丹阳尹。顷之,迁吏部尚书。元显有过,胤与江绩密言于道子,将奏之,事泄,元显逼令自裁。俄而胤卒,朝廷伤之。 (节选自《晋书》)

译文

车胤,字武子,南平郡人。曾祖父车浚,(做过)吴国会稽太守。父亲车育,(做过)郡主簿。南平太守王胡之以知人闻名,见到童年时的车胤,对车胤的父亲车育说:“这小儿将会光耀你的门户,可使他专心学习。”车胤勤奋不倦,学问广博,知识精通。家中贫寒,常常缺少灯油,夏天夜里就用白色丝袋装数十只萤火虫照明读书,夜以继日。等到车胤成年后,风态美俊,机智敏捷,在乡里很有美誉。桓温做荆州刺史时,召车胤为从事,因其善于辨析义理而特别器重他。推荐(他)担任主簿,补救又升任别驾、征西长史,于是显名于朝廷。当时只有车胤和吴隐之是以贫寒博学知名于世的。(车胤)又善于赏玩集会,当时每有盛会而车胤不在,众人都说:“没有车公不快乐。”仆射谢安每逢宴集的日子,就摆设筵席恭候车胤。

宁康初年,(朝廷)任命车胤为中书侍郎、关内侯。孝武帝曾讲解《孝经》,仆射谢安陪伴侍奉,尚书陆纳伴讲,侍中卞眈伴读,黄门侍郎谢石、吏部郎袁宏手执经书,车胤与丹杨尹王混选文句,当时的议论把这看作是一种荣耀之事。车胤多次升迁任侍中。太元年间,朝廷增置太学生一百人,让车胤兼任国子博士。其后第二年,朝廷讨论郊庙明堂的事情,车胤认为:“古代明堂的建制已很难详尽的弄清,况且乐的根本是和谐,礼的根本是恭敬,所以质朴与华美不同,所用的乐器也不一样。既然茅屋和大厦尺度标准不相同,那么何必要遵守它的形式法度而不弘扬其本质顺应时代呢!天下都安定了,原野没有战火,然后可以大修明堂辟雍了。”当时(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车胤)又升职任骠骑长史、太常,进爵为临湘侯,因病离职。不久(朝廷)任命他为护军将军。当时王国宝奉承讨好会稽王司马道子,婉言劝说朝廷执事大臣上奏让司马道子做丞相,加以特殊的待遇。车胤说:“这是周成王尊崇周公用的礼仪。现今皇上正壮年,非年幼的成王可比,在位的丞相会稽王,怎么能做周公呢!名望和能力不及周公十之二三,并不应该如此,(这样做)必然会大逆皇上的意愿。”于是(车胤)称病不办理此事。(王国宝等人的)疏表上奏后,孝武帝大怒,而特别嘉奖车胤。

隆安初年,(朝廷)任命(车胤)为吴兴太守,俸禄二千石,车胤称病不能接受(任命)。(朝廷)封他为辅国将军、丹杨尹。不久,改任吏部尚书。司马元显有过失,车胤与江绩私下告诉司马道子,准备奏明皇上,事情泄露了,司马元显逼令车胤等人自裁。不久车胤身亡,朝廷非常痛惜。 [2]

作者简介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县(今山东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学家,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善诗能文,博览经史。十八岁,举进士出身,授羽骑尉、隰城县尉。晋阳起兵后,投靠秦王李世民后,积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选拔人才,成为秦王府得力谋士之一。在随李世民征战时,凡王府书檄,驻马即成,言简意尽,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为“十八学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龄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监修国史,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同时负责国史馆,先后监修成《高祖实录》、《太宗实录》、《晋书》。去世后,谥号“文昭”,后配享太宗庙廷。

武德九年(626年),谋划“玄武门之变”,随同杜如晦等五人居于首功。执政期间,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成为良相典范,累迁尚书左仆射、司空,受封梁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陪葬昭陵。[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