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晋书·谢玄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晋书·谢玄传出自于《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玄字幼度。少颖悟,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器重。及长,有经国才略,屡辟不起。于时苻坚强盛,边境数被侵寇,朝廷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安乃以玄应举。中书郎郗超虽素与玄不善,闻而叹之,曰:“安违众举亲,明也。玄必不负举,才也。”

时苻坚遣军围襄阳,车骑将军桓冲御之。诏玄发三州人丁,遣彭城内史何谦游军淮泗,以为形援。襄阳既没,坚将彭超攻龙骧将军戴逯于彭城。玄率东莞太守高衡、后军将军何谦次于泗口,欲遣间使报逯,令知救至,其道无由。小将田泓请行,乃没水潜行,将趣城,为贼所获。贼厚赂泓,使云“南军已败”。泓伪许之。既而告城中曰:“南军垂至,我单行来报,为贼所得,勉之!”遂遇害。

及苻坚自率兵次于项城,众号百万。诏以玄为前锋,众凡八万。玄先遣广陵相刘牢之五千人直指洛涧,即斩梁成及成弟云,步骑崩溃,争赴淮水。牢之纵兵追之,生擒坚伪将梁他、王显、梁悌、慕容屈氏等,收其军实。坚进屯寿阳,列阵临肥水,玄军不得渡。玄使谓苻融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坚众皆曰:“宜阻肥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使却阵众因乱不能止。于是玄与琰、伊等以精锐八千涉渡肥水。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肥水为之不流。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诏遣殿中将军慰劳。赐钱百万,彩千匹。 (节选自《晋书•谢玄传》,有删改。)

译文

谢玄字幼度,从小聪明且理解能力强,与堂兄谢朗一起为叔父谢安所器重。谢玄长大后,显示出了治理国家的才能,朝廷几次征召他,他都推辞不受。后来与王珣一起被桓温征召为掾吏,共同被桓温礼遇、器重。其时前秦苻坚正当势力强盛之际,多次侵扰晋国边境。于是朝廷下令征召能够抵御北方的文武兼备的良将。谢安便推荐了谢玄。中书郎郗超虽然历来与谢玄不和,但听到这一举荐也不得不叹息说:“谢安敢于冒触犯众怒的危险举荐亲侄子,确实是英明的;谢玄一定不辜负他叔叔的推荐,因为他确实是难得的人才。”当时许多人都不赞同郗超的看法,郗超说:“我曾经与谢玄共同在桓将军幕府做事,亲眼见他用人能各尽其才,即使是一些细小事务,安排人也非常恰当。所以知道他一定能成功。”于是朝廷召谢玄回朝,任命他为建武将军,管理江北军事。

当时苻坚派军围困襄阳,车骑将军桓冲抗击他。朝廷下诏命令谢玄征发三个州的民夫兵丁,并派彭城内史何谦率军队在淮水、泗水一带游弋,让他们形成援助襄阳的态势。襄阳陷落后,苻坚的部将彭超向彭城的龙骧将军戴逯发动进攻。谢玄率领东莞太守高衡、后军将军何谦驻扎在泗口,想要偷偷地派遣使者告诉戴逯,让他知道救兵到了,却找不到前往的途径。小将田泓请命前往,于是他就潜在水中偷偷地过去,快要到城下时,不幸被敌军抓获。敌军用丰厚的赏赐收买田泓,让他对彭城守军说“南来的援军已被打垮了”。田泓假装答应。但到了城下时,却大声告诉城中说:“南来的援军很快就要到了,我一个人前来报信,被敌人抓住,你们一定要努力坚守啊。”于是被害。

等到苻坚亲自率军驻扎到项城,号称雄兵百万。晋孝武帝下诏命令谢玄为先锋,统领徐州、兖州、青州以及扬州之晋陵、幽州之燕国各支军队,和他的叔父征虏将军谢石等抗击,军队人数共八万人。谢玄选派遣广陵相刘牢之率五千人奔袭洛涧,首战告捷,很快就杀了梁成和其弟梁云,敌人的步兵骑兵同时崩溃,争着渡过淮水逃跑。刘牢之派兵追击,活捉敌将梁他、王显、梁悌、慕容屈氏等,获取其军用物资。苻坚进军驻扎在寿阳,在淝水沿岸布阵列兵,谢玄的军队不能过河。谢玄派人对秦将苻融说:“你们那么远到我们的疆土,却在淝水边上列阵,这是不想速战速决。

请你们稍微退后一点,也好让我们的部队渡过河去同你们交战。我和你们从容观看,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苻坚的部下都说:“咱们应该凭借淝水把他们堵在河对岸,我们人多,他们人少,情势一定会有利于我们的。”苻坚却说:“只管让军队退后,让他们能够过河,而我们再用数十万铁骑冲向水边,把他们全部赶进河里去,彻底消灭他们。”苻融也认为应该这样,于是就指挥秦军向后退却,谁知后退的命令一发出,那么多人一下子就乱了阵脚,再也控制不住了。在这种情况下,谢玄与谢琰、桓伊等人带领八千精兵渡过淝水。苻坚的军队溃败奔逃,自相践踏,投水而死的不计其数,淝水因而都堵塞得不流通了。其余人马抛弃铠甲连夜逃走,听到风声鹤叫,都以为是东晋军队已经来到,草行露宿,再加上挨饿受冻,死去的有十分之七八。晋帝下诏派殿中将军慰劳谢玄军队。给谢玄加授前将军、假节的称号,坚决推辞不接受。朝廷赐给上百万钱,上千匹彩绸。[2]

作者简介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县(今山东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学家,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善诗能文,博览经史。十八岁,举进士出身,授羽骑尉、隰城县尉。晋阳起兵后,投靠秦王李世民后,积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选拔人才,成为秦王府得力谋士之一。在随李世民征战时,凡王府书檄,驻马即成,言简意尽,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为“十八学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龄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监修国史,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同时负责国史馆,先后监修成《高祖实录》、《太宗实录》、《晋书》。去世后,谥号“文昭”,后配享太宗庙廷。

武德九年(626年),谋划“玄武门之变”,随同杜如晦等五人居于首功。执政期间,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成为良相典范,累迁尚书左仆射、司空,受封梁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陪葬昭陵。[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