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晋书·解系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晋书·解系传出自于《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解系,字少连,济南著人也。父修,魏琅邪太守、梁州刺史,考绩为天下第一。武帝受禅,封粱邹侯。 系及二弟结、育并清身洁己,甚得声誉。时荀勖门宗强盛,朝野畏惮之。勖诸子谓系等曰:“我与卿为友,应向我公拜。”勖又曰:“我与尊先使君亲厚。”系曰:“不奉先君遗教公若与先君厚往日哀顿当垂书问亲厚之诲非所敢承。”勖父子大惭,当世壮之。后辟公府掾,历中书黄门侍郎、散骑常侍、豫州刺史,迁尚书,出为雍州刺史、扬烈将军、西戎校尉、假节。

会氐羌叛,与征西将军赵王伦计之。伦信用佞人孙秀,与系争军事,更相表奏。朝廷知系守正不挠,而召伦还。系表杀秀以谢氐羌,不从。伦、秀谮之,系坐免官,以白衣还第,阖门自守。及张华、裴𬱟之被诛也,伦、秀以宿憾收系兄弟。梁王肜救系等,伦怒曰:“我于水中见蟹且恶之,况此人兄弟轻我邪!此而可忍,孰不可忍!”肜苦争之不得,遂害之,并戮其妻子。

后齐王冏起义时,以裴、解为冤首。伦、秀既诛,冏乃奏曰:“臣闻兴微继绝,圣主之高政;贬恶嘉善,《春秋》之美谈。是以武王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诚幽明之故有以相通也。孙秀逆乱,灭佐命之国,诛骨鲠之臣,以斫丧王室,肆其虐戾,功臣之后,多见泯灭。至如张华、裴𬱟,各以见惮取诛于时,系、结同以羔羊①被害,欧阳建等无罪而死,百姓怜之。陛下更日月之光照,布惟新之明命,然此等未蒙恩理。昔栾郤降在皂隶,而《春秋》传其人;幽王绝功臣之后,弃贤者子孙,而诗人以为刺。

臣备忝右职,思竭股肱,献纳愚诚。若合圣意,可群官通议。”八坐议以“系等清公正直,为奸邪所疾,无罪横戮,冤痛已甚。如大司马所启,彰明枉直,显宣当否,使冤魂无愧无恨,为恩大矣。” 永宁二年,追赠光禄大夫,改葬,加吊祭焉。 (选自《晋书》卷六十,有删改) 【注释】①羔羊:语出《诗经•召南•羔羊》,称赞士大夫操行洁白、进退有节。

译文

解系,字少连,济南著人。他的父亲解修任魏朝的琅琊太守和梁州刺史,在官吏考核中成绩是全国第一。晋武帝受禅登基后,封解修为梁邹侯。

解系和他的两个弟弟解结、解育都很重视沽身自好,在当时享有很好的名声。当时,荀勖家族势力强盛,朝廷官员和百姓都畏惧他们。荀勖的几个儿子对解系兄弟说:“我们与你们是朋友,你们应该向我们的父亲行礼。”荀勖也说:“我与你们的先父关系很好。”解系回答道:“我未曾听先父生前说过。您若是与我父亲交好,我父去受苦时您就应当修书问候。与我父亲交好这样的话,在下不敢接受。”荀勖父子很是惭愧,当时的人认为解系很有勇气。解系后来被征召任命为公府掾,先后担任中书黄门侍郎、散骑常侍、豫州刺史,升任尚书,出京任雍州刺史、扬烈将军、西戎校尉、假节。

适逢氐羌叛乱,解系与征西将军赵王司马伦讨伐叛军。司马伦宠信谗佞的孙秀,同解系为作战事宜发生争执,争相上表奏请。朝廷知道解系是个笃守正道不屈服的人,就召赵王司马伦回朝。解系上表请求杀掉孙秀向氐羌谢罪,朝廷没有允许。司马伦和孙秀诬陷解系,解系荻罪免官,以平民的身份返回家中,关起门来洁身自守。等到张华、裴𬱟被杀的时候,司马伦、孙秀因以前的怨恨拘捕了解系兄弟。梁王司马肜意图营救解系等人,司马伦发怒道:“我在水中见到螃蟹尚且厌恶它们,何况解氏兄弟还轻视我呢!如果这都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呢!”司马彤苦苦相争没有成功,最终司马伦杀害了解氏兄弟,他们的妻室子女也一并被杀。

后来齐王司马冏起兵时,把裴𬱟和解系兄弟的事作为最大的冤案。赵王司马伦和孙秀被杀后,司马冏就上奏道:“我听说使衰微的兴盛起来,中断了的延续下去,是圣明君主的德政;贬斥邪恶褒奖良善,是《春秋》中的佳话。因此周武王给比干墓增土加高,旌表商容故里,实在是因为阴阳的事情是相通的。孙秀叛逆作乱,灭绝辅佐创业的封国,杀正直的臣子,来削弱损伤王室,极尽暴虐,功臣的后代,大多被谋杀。至于张华、裴𬱟,都因为被恶人畏惮而在那时被杀,解系、解结都因为品德高洁而受到迫害,欧阳建等人无罪而死,百姓对这些人深感怜惜。陛下替代前王治理天下如日月光照,颁布了圣明的革新命令,然而这类贤人未能承蒙恩泽。

过去晋国的栾、郤家族被降到贱役,而《春秋》仍然传述这两个家族的人;周幽王灭绝功臣的后代,遗弃贤人的子孙,而诗人把这作为讽刺的内容。我愧居重要职位,想着应竭尽自己所有的力量,进言表达自己的忠心。如果符合圣上的心意,可以让各位官员议论。”朝廷的高官们商议后认为“解系等人清廉公正,被奸佞所嫉恨,没有罪过而惨遭杀戮,冤屈深重。按照大司马启奏的,表明他们的冤情,公开宣布判决不当,使冤魂不再怨恨,这样,皇上就恩德浩荡了。”永宁二年,追封解系为光禄大夫,并为他改葬和追加吊唁祭奠。[2]

作者简介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县(今山东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学家,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善诗能文,博览经史。十八岁,举进士出身,授羽骑尉、隰城县尉。晋阳起兵后,投靠秦王李世民后,积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选拔人才,成为秦王府得力谋士之一。在随李世民征战时,凡王府书檄,驻马即成,言简意尽,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为“十八学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龄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监修国史,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同时负责国史馆,先后监修成《高祖实录》、《太宗实录》、《晋书》。去世后,谥号“文昭”,后配享太宗庙廷。

武德九年(626年),谋划“玄武门之变”,随同杜如晦等五人居于首功。执政期间,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成为良相典范,累迁尚书左仆射、司空,受封梁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陪葬昭陵。[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