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晋书·索綝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晋书·索綝传出自于《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索綝字巨秀,少有逸群之才。举秀才,除郎中,转南阳王模从事中郎。刘曜将刘聪侵掠关东,以綝为奋威将军以御之,斩聪将吕逸,又破聪党刘丰。聪将苏铁、刘五斗等劫掠三辅,除綝冯翊太守。綝有威恩,华夷向服,贼不敢犯。及怀帝蒙尘,綝乃赴安定,与安夷护军曲允频破贼党,迁定宗庙。

永嘉六年,与阎鼎立秦王为皇太子,进救新平,小大百战,綝手擒贼帅李羌。七年及即尊位,是为愍帝。綝以首迎大驾之功,封弋居伯。又迁前将军、右仆射。寻又诏曰:“社稷之不陨,实公是赖。授卫将军,领太尉,军国之事悉以委之。”及刘曜侵逼王城,议綝为都督征东大将军讨之。

寻以破曜功封上洛郡公,食邑万户,拜夫人荀氏为新丰君,子石元为世子。后綝自长安伐刘聪,聪将赵染杖其累捷,帅精骑数百与綝战,大败之,染单马而走。以功转骠骑大将军、左仆射。刘曜复率众人攻冯翊,帝累征兵于南阳王保,保左右议曰蝮蛇在手壮士解其腕且断陇道以观其变从事中郎裴诜曰蛇已螫头其可截不保以胡崧行前锋都督乃发。曲允欲挟天子趣保,綝以保必逞私欲,乃止。自长安以西,亦不复奉朝廷。百官饥乏,采稆自存。城中饥窘,人相食不可制。时三秦人尹桓等数千家,盗发汉霸、杜二陵,多获珍宝。

帝问綝曰:“汉陵中物何乃多邪?”綝对曰:“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汉武帝飨年久长,比崩而茂陵不复容物,其树皆已可拱。赤眉取陵中物不能减半,于今犹有朽帛委积,珠玉未尽。此二陵是俭者耳,亦百世之诫也。”后刘曜又率众围京城,帝使侍中宋敞送笺降于曜。及帝出降,綝随帝至平阳,刘聪戮之于东市。 (节选自《晋书•索綝传》)

译文

索綝字巨秀,年轻时才能就超越常人。后来他被举荐为秀才,授予郎中,调任为南阳王司马模的从事中郎。刘曜(前赵昭文帝,匈奴族)手下将领刘聪派兵劫掠关东地区,南阳王任命索綝为奋威将军前去抵御,索綝斩杀刘聪的大将吕逸,又攻破刘聪党羽刘丰的军队。

而刘聪的大将苏铁、刘五斗等人劫掠三辅地区,南阳王任命索綝为冯翊太守。索綝向来恩威并施,汉族和外族向来都佩服他,敌人不敢进犯三辅。等到晋怀帝司马炽(永嘉五年,刘聪的军队攻入都城洛阳,晋怀帝在逃往长安途中被俘,后被毒杀)逃亡,索綝于是奔赴安定,与安夷护军曲允频频攻破贼人,迁移并安定宗庙。永嘉六年,索綝与阎鼎立秦王司马邺为皇太子,又进兵解救新平,经过大小数百次战争,索綝亲手活捉了敌军统帅李羌。永嘉七年秦王司马邺正式即位,便是晋愍帝。索綝凭借首迎愍帝之功,被封为弋居伯。

又升为前将军、右仆射。不久愍帝又下诏给索綝道:“国家没有灭亡,实在有赖于你。授予你卫将军,兼任太尉,军国大事全都委托给你了。”等到刘曜进攻逼近长安,愍帝任命索綝为都督征东大将军讨伐刘曜。不久索綝凭借击破刘曜的战功封为上洛郡公,食邑万户,封索綝的妻子荀氏为新丰君,儿子索石元为世子。后来索綝从长安出兵讨伐刘聪,刘聪手下大将赵染依仗自己屡次打胜仗,只率数百精锐骑兵与索綝交战,索綝大败赵染,赵染一个人骑马逃跑。索綝因有功转任骠骑大将军、左仆射。随后,刘曜又率众进军冯翊。

愍帝只得接连向南阳王司马保(司马模之子,袭父位)征兵支援。司马保身边的人商议说:“蝮蛇咬伤手,壮士就把手腕砍去以求保命。我们现在应该切断陇道,以观察时局变化。”可是从事中郎裴诜反驳道:“现在是蛇已经咬伤了人的头了,难道把头砍去吗?”司马保于是派胡崧为行军前锋都督才出发。曲允打算挟持愍帝去投奔司马保,索綝认为司马保必会借机实现自己的私人欲望,于是阻止了曲允。从长安以西各地,也不再对朝廷供应物资。百官饥饿无粮,只能采野生的黍麦充饥。城中极度缺粮,朝廷甚至无法制止人吃人的惨剧。当时三秦人尹桓等数千家人,盗发汉代霸、杜两座陵墓,从中获得许多珍宝。

愍帝问索綝:“为什么汉陵中有这么多财物昵?”索綝回答道:“过去汉代天子即位的第一年就为自己修陵墓,而全国的贡赋,分为三份,一份供宗庙,一份来供养宾客,另外那一份就放进陵墓。汉武帝在位时间长,到了他去世的时候,他的陵墓茂陵已经满得不能再放东西了,陵墓周围的树木也都有两手合围粗。西汉末年赤眉军盗发了茂陵,可取走的东西连其中的一半都没有达到,至今其中仍有许多腐烂堆积的丝织品和没有盗完的珠宝。而现在所盗发的霸、杜二陵,只是财物很少的汉陵墓,但这也是历代为君者应该记取的教训啊!”之后刘曜又率兵围攻长安,愍帝派侍中宋敞带降书前去与刘曜商谈投降之事。等到愍帝出长安城向刘曜投降,索綝随愍帝被押送去了平阳,刘聪就在东市把索綝杀了。[2]

作者简介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县(今山东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学家,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善诗能文,博览经史。十八岁,举进士出身,授羽骑尉、隰城县尉。晋阳起兵后,投靠秦王李世民后,积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选拔人才,成为秦王府得力谋士之一。在随李世民征战时,凡王府书檄,驻马即成,言简意尽,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为“十八学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龄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监修国史,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同时负责国史馆,先后监修成《高祖实录》、《太宗实录》、《晋书》。去世后,谥号“文昭”,后配享太宗庙廷。

武德九年(626年),谋划“玄武门之变”,随同杜如晦等五人居于首功。执政期间,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成为良相典范,累迁尚书左仆射、司空,受封梁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陪葬昭陵。[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