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武九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昭武”一词最早见于《汉书》中《地理志》所属的张掖郡昭武县(今甘肃)。《新唐书》以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为昭武九姓,而以东安国、毕国、捍、那色波附于其间,曹国又分为东、西、中三国。
《资治通鉴》记载:“显庆四年(659年)九月,诏以石、米、史、大安、小安、曹、拔汗那、挹怛、疏勒、朱驹半等国置州县府百二十七。”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 昭武九姓 | 见 于 | 《新唐书》 |
附于其间 | 东安国、毕国、捍、那色波 | 另 据 | 《北史》、《隋书》 |
基本介绍
- 汉初,匈奴破月氏,迫其西迁,以河西昭武(昭武即王城,今甘肃临泽昭武,张掖附近)为故地的月氏部落遂向西逃亡,进入中亚粟特地域(索格底亚纳,Sogdiana,今锡尔河与阿姆河中游之间泽拉夫善河流域一带),征服当地土著,形成若干城邦。稍后,为嚈哒统治,一度被迫改姓温(温那沙)。
- 嚈哒衰落之后,各城邦重获独立,复姓昭武,形成以康国为首的诸粟特城邦,其中有安、曹、石、米、何、史、穆、毕等国,统称“昭武九姓”。(《新唐书》以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为昭武九姓,而以东安国、毕国、捍、那色波附于其间,曹国又分为东、西、中三国。另据《北史》、《隋书》,乌那曷、穆国、漕国也是王姓昭武的国家)
- 唐代又称“九姓胡”或单称“胡”,西文则称之为“粟特”(Sogdians),后又部分接受突厥及唐朝的统治。八世纪国亡于大食,此后其国人大部分逐渐突厥化、伊斯兰化,成为今日中亚乌兹别克人之一分子,小部分余众则散入塔吉克人之中。
昭武诸国
- 康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是昭武九姓的中心。大臣3人,共掌国事。兵马强盛,多是赭羯(意为战士)。唐高宗永徽时以其地为康居都督府,授其王拂呼缦为都督。696年(万岁通天元年),武则天封其大首领笃娑钵提为康国王。712年大食破其城国,国王乌勒伽投降并缔结条约,但于719年(开元七年,回历百年)复上表请唐助其反抗大食。744年(天宝三载)唐封其子康国王咄曷为钦化王。
- 米国:米国治钵息德城(今片治肯特),与康国关系密切。642年(贞观十六年)为西突厥所破 。654年(永徽五年,回历33年)为大食所破。658年(显庆三年)以其地为南谧州,授其君昭武开拙为刺史。718年(开元六年)二次遣使来唐的米国王当即片治肯特领主迪瓦什蒂奇,于722年被大食人所俘,旋被杀。731年康国王乌勒伽请唐封其子默啜为米国王。744年唐赐米国王为恭顺王。760年以后片治肯特废弃。
- 曹国:西曹治瑟底痕城(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北伊什特汗),与康国关系密切。731年(开元十九年 )唐封康国王乌勒伽之子咄喝为曹国王。天宝三载赐曹国王为怀德王。中曹治迦底真城(在今撒马尔罕西北之凯布德)。东曹首府布恩吉卡特,一说在今乌勒提尤别,一说在乌勒提尤别西南之沙赫里斯坦。722、740年曾屈服于大食人,但直到752年(天宝十一载)尚上表唐朝请击黑衣大食。
- 何国:何国在今撒马尔罕西面。永徽时以其地为贵霜州,任何国君为刺史。[1]
- 安国:安国在今布哈拉地区。唐显庆时为安息州,任安国王为刺史。其王别顿之遗孀可敦在7世纪下半叶多次抗击大食入侵,其子安国王笃萨波提一度被篡位,709~710年由大食埃米尔屈底波·伊本·穆斯利姆重立笃萨波提为王。但719年(开元七年)笃萨波提向唐上表乞师以抗大食,后被大食人所杀,其子屈底波曾遣使来唐,751年为大食人所杀。阿悉兰在位7年,被大食哈里发下令杀死,其兄弟在位7年,于782年(一说783)又被杀,其国遂亡。在泽拉夫尚河和卡什卡河流域,即穆斯林文献所称的粟特境内,还有东安国,西安国,毕国和史国等国。除上述地域外,还包括石国与捍。
- 石国:石国在今塔什干一带。658年(显庆三年)唐以瞰羯城为大宛都督府。713、714年大食人侵入石国。开元初封其君莫贺咄吐屯为石国王 。721年(开元九年)伊捺吐屯屈勒嗣立,请讨大食 。739年(开元廿七年)莫贺咄吐屯复助唐擒突骑施可汗吐火仙,封为顺义王 。740年大食埃米尔纳斯尔入侵 。750年(天宝九载)石国王子走大食乞兵,攻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附近),败唐将高仙芝军。753年唐封石国王子那俱车鼻施为怀化王。石国至762年(宝应元年)尚遣使朝贡于唐。
- 捍(钹汗):即拔汗那。
上述诸国均在窣利(粟特)境内。
- 火寻等国:火寻即花拉子模,在阿姆河下游两岸地区。乌那曷,旧安息之地,都城在阿姆河西,东北去安国400里,西北去穆国200余里。
- 穆国:都城在阿姆河西,亦安息故地,东北去安国500余里,东去乌那曷200余里,今名查尔米。漕国,当即漕矩吒,都鹤悉那,今名加兹尼,8世纪初起臣属罽宾。
后世影响
- 昭武九姓的活动特点使他们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祆教、摩尼教、中亚音乐、舞蹈、历法之传入中原,中国丝绸、造纸技术之传到西方,昭武九姓无疑是重要的媒介。他们还在中原四周的游牧汗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起很大作用,特别是把粟特文字带入突厥、回鹘汗国,其影响所及,回鹘文、蒙古文、满文均可溯源于粟特字母。
- 中国隋唐时期中亚的九个沙漠绿洲国家,即“昭武九姓”国,包括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国。他们处在古丝绸之路上,世代善于经商。唐中叶平定西突厥后,这九个国家便臣服于大唐王朝,随后开始了与中原汉人的融合,而其中的几个国家成为中国一些姓氏的起源。
史料记载
- 昭武”一词最早见于《汉书》中《地理志》所属的张掖郡昭武县(今甘肃),昭武九姓的史料始见于《魏书》、《北史》、《隋书》、两《唐书》中的各 《西域传》。另据《北史》、《隋书》,乌那曷、穆国、漕国也是王姓昭武的国家。
- 汉文史籍称其原住祁连山北昭武城,被匈奴击走,西迁中亚河中地区,枝庶分王,有康、安、曹、石、米、史、何、穆等九姓,皆氏昭武,故称昭武九姓。根据《隋书》,昭武九姓本是月氏人,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今甘肃临泽),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支庶各分王,以昭武为姓。居民主要务农,兼营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