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春运倒计时(王勇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春运倒计时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春运倒计时》中国当代作家王勇峰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春运倒计时

节前15天,节后25天。一年一度四十天的春运即将拉开帷幕。

春运临近,妻子领着小女儿提前十多天先从外地乘车回到了家乡。而我却因生意忙碌,还要晚等几天。跟我一块干活的几个工人,都是自家亲戚,我也都提前——大约早我一周,安排他们坐便车或乘火车回家了。我身边只有四五岁的儿子跟我在一块。那时大约是02年,还是01年,我有些记不清了。

当时,我在广州开物流托运部。本来预计(农历)腊月二十三应该可以差不多把货发完,发完货就可以返乡回家过年了。谁知这时,一个重要老客户,却打来电话说,他还有最后一批货物要发,时间可能要等到腊月二十六。没办法,为了来年生意的需要,也是维护老客户的关系,我必须要等。

还好,二十六,我联系到了车子,准时把最后一批业务办理妥当。

第二天一早,我就赶紧到广州火车站去排队买票。还没下车,就已看见购票的长龙队伍早已经排到了相距广州火车站约两三公里之外的省电视台跟前。广场上更是人山人海,对面很多商店四周外围,以及立交桥桥墩下、路边花池、地下通道、人行道两边,也到处都是里三圈外三层地站满了人。他们在大街小巷迂回排绕,既像舞龙队,又像是要把广州火车站包围起来似的。广场上竖立的电子日历牌显示着春运进入每一天的日期,腊月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这几天,是节前返乡客流最高潮。人多得就像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水涨大潮一样,从四面八方的公交车站上、地铁站里、巴土客车上汹涌澎湃地冒了出来,全省大放假,他们拎着大包小包,拖家带口,大人小孩,老人妇女,年轻人拖着行李箱,一拨接一拨,一浪高过一浪,铺天盖地,排山倒海地涌向广场。广场上执勤武警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广场上空不远处还有一架警用直升飞机也在不停地在空中盘旋巡逻监视着地面。这时,广场上的所有入口处全部都是用铁栅栏隔开的。目的主要是把购票人群与进出站乘车旅客隔离开便于管理。铁栅栏迂回摆放在广场上,曲曲弯弯如九曲回肠。很多人就是顺着这弯弯的肠子慢慢地向前蠕动着。人群摩肩接踵。前面听说,有的人为了能够买到一张回家过年的车票,可能已在这通宵达旦地排队。他们困了累了就趴在包上临时休息一会。若是一个人排队,有时连厕所都不敢上,因为他们恐怕错过购票机会或进站乘车时间。旁边的大喇叭和电子屏幕不断地滚动播报刷新着每一条最新列车进停靠站消息,到达或始发班车列次。这里就像是股市或“晴雨表”,每一趟列车都牵动着回家人的心。有民工专列,有加开临客等。武警战士看到有的孕妇或妇女怀抱小孩,或特别有需要照顾的老人等一些弱势群体,他们就会像雷锋一样迅速跑过去,帮她们拿包抱小孩,避开人群高峰,乘电梯,走绿色通道,直接进站候车。当时我站在广场上望着这黑压压的人群,心里就想,这里可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了。

其实,在来车站之前,我每天稍有空闲,就会从报刊上关注着羊城这里每一天的春运动态信息。忙完工作我知道车票很难买到,但我还是有点不死心,想去体会一下,看看能不能侥幸买到车票。人流在缓慢地向前移动,半天也挪不了几步,快到傍晚天黑的时候,我终于排到了售票窗口。这些售票窗口都是在大厅外临时加的,有几十个,当时天空阴冷,上面搭有雨篷遮挡。站在售票窗口前我通过对讲小喇叭询问,到安徽阜阳的车票还有没有?售票员当即告知,没有!且节前也已全部售罄。听到这消息,当时我的心情很是无奈,没办法,再扭头看了一眼两边“一”字排开还在购票的长龙,都是这样,我也就茫然不知所措的又挤乘公交车回去了。到了公交站台刚一下车,我突然感觉到头有些晕腿也发麻,差点栽倒,甚至还有点想呕吐。我赶忙扶住路边灯杆,才站稳,又弯腰回神站了一会,才疲惫地往回走到住处。这次买票让我体会到,我虽未当过兵,但这“站功”我算是领教了。从早晨到晚上华灯初上,一天整整十多个小时,我滴水粒米未进,就搁那空着肚子站了一天。而且还是无功而返。回到停车场我租的门面房,我还担心儿子。还好,是邻居老乡帮他泡了一碗方便面,还买了饼干和火腿肠,让他中午没有饿着。头天晚上,我就告诉他,爸爸明天早上要去买车票,给他留了零钱买零食吃,因为车场内开的有小店。看到他很乖,一天哪也没去,也没哭,就在家里坐在办公桌前帮我看着门面。我总算放心了。想想这春运车票真是一票难求啊。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打工乘车回家过年的路有多么艰难,家变得有多么遥远。而在这之前,过去回家我都是开自家的车出门。那时火车也坐过,但从来都没感觉有这么难。机票也买不到,而且也很贵。说实在的,自从春运开始节前15天,返乡客流就一天比一天多,车票一天比一天紧张。而我当时由于工作时间的不确定性,就无法购买预售时间内的车票,没办法,就错过了。他们有的人回家过年,连节后返程的车票都提前买好了。目的主要是怕节后回来工作不好找,丢了饭碗,这样能按时正常上班。那时候好像还没有网上订票这一说,最多是可以凭个人身份证电话订票,而且是有名额限制的。

晚上我领儿子在老乡饭店里吃了饭,就早早地到阁楼上去休息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夜里十一点多钟,突然有人来我住的地方敲门,还在外面大声喊问我可要火车票,由于在阁楼上睡又隔着卷闸门,我当时有些听不清,还感觉有点诧异,就一连大声问了两遍,才听清,并确定。卷闸门被拍得啪啪响,我一骨碌爬起来,快速走下楼梯去开灯,一边答应着,一边去开门。卷闸门还没有完全拉开,刚提到一半,就猫腰钻进来一个人。我一看是老乡。她跟我同姓,论年龄我得叫她大姐,双涧的。开门一进屋,她就问我可要火车票?我说,要。并问她哪儿来的?她急忙说,这是咱们老乡我一个干姐妹买的,她有几个亲戚可能要约她一块去海南旅游过年。所以临时改变计划,就不回去了。我听说你今天去火车站买车票,不知道可买到,就赶紧给你送过来了。噢……接过车票我看了一下,是到蚌埠的。她说的那人我认识,也是老乡。我拿着车票稍微又仔细地看了一下,她怕我不信,又赶忙跟我讲道,原价给你,是硬卧,正好你爷俩都可以回去了。小孩不要票,要票到时可以到车上再补。好。票价三百多。我赶紧上楼取钱给她。等她走后,我接过火车票那一刻,似乎还有点傻,发愣,简直不敢相信,这就跟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一样。虽说只有一张,要知道,这张火车票不要说是300多,就是一千,甚至是花上两千元,在当时都很难买到。何况还是一张卧铺票。而我当初刚听到喊声开门时,心里就有点猜测、不敢相信,甚至怀疑——她是怎么能弄到火车票的?因为当时制贩假票的票贩子和“黄牛党”非常多,且很猖獗。他们哪怕冒着被公安机关所抓的危险,都不惜以身试法。必定是“暴利”。所以,谁要是稍微不注意,买到一张假票,那可就麻烦了。本来回家过年,就是为了想和家人团圆。在确定这张火车票是真的后,我高兴极了。再也不用担心像过去那样和很多人挤在一个大通道的火车车厢里,人多声音嘈杂,空气污浊难闻。而我这次却可以美美地安安稳稳地睡在卧铺车厢里回家过年了。另外,这张火车票也是广州北上热点线路——阜阳、蚌埠这两个地方最难买到的车票。票源非常紧张,打工的人多,返乡客流得有几十万,甚至达到上百万。

后来在电视上看到,回家过年的还有一支“铁骑大军”,他们是广西、贵州籍的民工。人数约有三四十万。一路上汇聚到国道,浩浩荡荡,他们从珠三角很多城市珠海、顺德、佛山、广州、东莞、深圳等所在打工城市出发。路上遇见老乡他们都很热情,谁有了困难都会相互帮助,有时还拿着地图研究回家的线路。车子抛锚,大家都会耐心等待相互联系或想办法去解决困难。渴了饿了他们就啃包里自带的干粮或在路边摊临时吃点。夜晚几个老乡就挤在很小的旅馆里休息,第二天天还没亮,他们就又上路了。他们翻山越岭,在迂回曲折的山路十八弯中骑车盘旋绕行,跋山涉水,这种回家乡的路程据说最短的也要一天,最长的路程如贵州的民工有的都达到1400公里路,昼夜兼程也得要三天两夜,一路上非常辛苦。为了能和家人尽早尽快团圆,有的是一家三口骑乘一辆摩托,头上戴着头盔,腿上绑着护膝罩。有的是老乡搭乘换骑,有的干脆是单骑。他们摩托车后座两边还驮有大包、小包以及被褥等很多的行李春节回家过年,和家人团圆,和父母在一块是最幸福的,祝福新春,祝福祖国,这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的心愿。无论在外多么艰难困苦,都阻挡不了那一颗颗游子回归的心。春运车票难买,骑乘摩托回家过年,他们真可谓是“人人千里走单骑”,非常令人感动。

乘上火车,火车出了广州,先向东经过惠州,然后一路呼啸北上。穿山洞,越五岭。透过那像放电影一样的车窗胶片,火车就像录相机按了快进键一样,窗外的风景山川河流一闪而过。火车一会儿越过漆黑的山洞,一会儿又透出明媚的阳光,一会儿又进入到下一个漆黑的山洞,这是隧道群,火车里开着灯,大白天,就像一条火龙在游动。有时一连穿过几个隧道群,时光仿佛使人有白驹过隙的感觉。乘坐在车厢里,不由地让人感叹,中国铁路在腾飞,祖国山河多壮美。——这条铁路干线是在香港回归之前建成的,历经三年,是京九大动脉,并服务于井冈山赣南老区人民。整个卧铺车厢温暖如春,环境干净整洁,没有一点嘈杂声。坐在靠近车窗的茶几边,只能轻微听到车轮咣咣快速前进有节拍的声音。儿子在床铺上调皮地攀来爬去,像只顽皮的猴子。记得路上曾有一时段有一床位空着,这样我们爷俩可以一人一铺。想睡睡,想坐坐。火车翻过高山,越过五岭,跨过江河,眼前的平原一下子开阔起来,家,越来越近,家,不再遥远。

下午约三时多,出了蚌埠站,再转乘汽车。只见外面天空一片白雪茫茫。瑞雪兆丰年,年的气息一下扑面而来。

爸爸妈妈,我回来了!钻进厨房,我就拿了一个妈妈刚包好的热气腾腾的包子。一边焐着手,一边吃着包子。此时,外面风雪交加,天气很是寒冷。我和儿子终于赶在大年三十头一天晚上,到了家。[1]

作者简介

王勇峰,安徽蒙城人,喜欢读书和旅行,作品多发于家乡各网媒平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