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星光之下,兄妹捉蛙(徐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4年3月23日 (六) 17:00 由 秋韵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星光之下,兄妹捉蛙'''<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星光之下,兄妹捉蛙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星光之下,兄妹捉蛙》中國當代作家徐峰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星光之下,兄妹捉蛙

1959年秋天,徐光學已是二年級學生了。他每天按時上學,放學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來減輕家庭的困難。

一個只有十一歲的孩子又能做什麼呢?他能做的事情可多啦,比如,白天挖野菜,撿野果,摘毛栗,采紅花草,摸河蚌,拾螺絲,晚上去捉青蛙等等。那個時候,人們不到萬不得已是不吃河蚌和螺絲的,因為在人們的意識中,什麼河蚌肉,什麼螺絲肉,都是用來餵鴨子的。可不像如今,大街小巷到處都擺着炒田螺的小攤,螺絲成了人們餐桌上的美食,成了人們消閒時的零食,而河蚌更是成了高級賓館、大飯店裡的美味佳肴。那個時候的人沒有現在人會享受,那個時候的市場上也沒有現在那麼多那麼好的佐料,即使有也沒錢買,所以那時的人也做不出今天這麼美味的菜餚。那時,人們只能將洗淨的河蚌肉和螺絲肉地加一點鹽、醬油、醋,再能有一點生薑和蔥,就很不錯的了。這些東西,可不是用來當零食或佳肴的,而是用來當主食充飢的。

有一天,徐光學與一個叫錢春雷的小孩一塊到池塘里摸螺絲。一不小心,錢春雷滑到深水地方去了。徐光學當時就嚇壞了,他爬上岸來,一邊大叫「救命」,一邊把順手抄起一根長竹竿伸向水裡。錢春雷抓住竹竿,徐光學使勁地往岸邊拽。等營救的人趕來時,錢春雷已經被徐光學拉到了池水處。如果不是徐光學及時救助,真不敢想象後錢春雷將有什麼樣的後果。錢春雷一直記着這件事情。後來,徐光學入伍了,讀書了,工作了。徐光學每次來家探親,錢春雷都要來看望一下,常常提起對自己的救命之恩。比如,十幾年後,徐光學從海軍部隊退伍回來時,挑着一擔隨帶物品。錢春雷看見了,就迎上去,接下擔子,挑上好幾里路,一直挑到徐光學家。

為了生存,為了活命,那時,大人和孩子都歷盡了艱辛,吃盡了苦頭。

不過,最令徐光學難忘的是夏夜捉蛙之事。當時,徐光學的哥哥徐光華已經在安徽黃山林校讀書,無法照顧家,而徐光學的父親徐成賢已被組織上調到大關區任工交總支書兼中心廠廠長,也是經常不在家,無法照顧家。家庭生活的重擔全都落到母親方氏身上,而小小的徐光學就成了徐家唯一在家的男子漢。為了改善生活,他也學着其他人家的小伙子去捉蛙。

青蛙,桐城人稱為田雞,是兩棲類動物,主要生活在水邊,其身體顏色一般以綠色為主,也有不少是灰色的。青蛙肉潔白細嫩,做成佳肴,清香可口,營養豐富。吃青蛙肉的感覺不下於吃小雞,這大約就是人們給它取名田雞的原因吧。在嚴重缺糧的情況下,能吃上蛙肉,那真的算是過上「共產主義」了。為了生存,人們無法顧及青蛙是益蟲,是人類的朋友。捉蛙一般用鋼釵,那釵子一般是五個齒,中間一個稍長,外圍四個稍短;也可以在一根長竹竿的一頭捆綁一個塑料鞋底也成。不管是哪種「武器」,都足以置青蛙於死地。

捉蛙一般在晚上,因為青蛙喜歡在夜間活動。夏夜,晚風習習,螢火點點,各種小生命都在夜幕下唱着自己的歌。其中也有青蛙的鳴唱。在淡淡的星輝下,朦朧的月色里,徐光學和妹妹徐雲英帶上工具去捉青蛙。妹妹提着手電筒,背着竹簍,徐光學手捏鋼釵,兄妹二人組成了一支捕捉青蛙的小分隊,兩個差不多高的兩個身影走進月光朦朧的夏夜。

妹妹用手電筒鎖定目標,徐光學便輕手輕腳走過去,儘可能靠近目標,仿佛是小心翼翼地接近青蛙,接着就把鋼釵猛地扎過去,可憐的青蛙就這樣死於非命了。有時候,目標太遠,直接用鋼釵扎又夠不着。於是,徐光學就在鋼釵末端繫上繩子,以便讓鋼釵可以像標槍一樣可以脫手來擊中目標。一般的情況下,只要兄妹二人晚上出去多少能用捉到一些。蛙捉回來後,母親方氏當即就會將蛙剖洗乾淨,或用鹽醃醃,或立刻下鍋煮好。這樣,一家人第二天就可以改善一下生活。

夏夜捉蛙固然有趣,也能改善生活,但捉蛙不僅要吃辛苦,還要有點冒險精神。有時,兄妹二人要走過幾座墳塋,他們經常看見磷火點點,這磷火桐城人都說那是鬼火,其實不是,把磷火說成是鬼火是一種迷信說法。夜裡看到磷火併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碰到蛇。有一次,兄妹二人在魯王河邊逮青蛙。妹妹用手電筒一照,發現了一隻大青蛙,徐光學手舉鋼釵正要扎時,突然,發現青蛙身邊的草動了一下。徐光學定眼一看,草裡邊有一條赤練蛇,正準備向青蛙進攻呢。為了不「打蛙驚蛇」,徐光學放棄了那隻青蛙。至於那隻青蛙是否能逃脫被赤練蛇吞食的噩運,徐光學不得而知。在捉青蛙的路上,他們看見蟒蛇的次數不少,看見水蛇次數則更多。儘管捉蛙有這麼危險,但是要改善生活,這點危險又算什麼了,而且這點冒險精神更能鍛煉人的意志與膽量。

當然,捉蛙也不是每天都可以做的。一是因為魯谼是山區,水域小,青蛙少,而捉蛙人卻很多;二是,在徐家,孩子讀書頭等大事,寧願少吃蛙肉,也不能耽擱孩子讀書。好在夏天的魯谼,南瓜成熟了,玉米也可以食用。人們的主食就是南瓜、玉米餅或玉米糊。

1960年,徐家更加缺糧。最難度過的莫過於春天三四月份。這兩個月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為了生存,有的人家不得不把家中值錢的東西拿去當掉,買點糧食來度日。不過,徐家還沒有到那一步。因為徐成賢是個國家幹部,每月拿工資38.5元,24斤糧票和一些蔬菜供應。這些東西父親總是節約使用,他把節約下來的糧票買回幾斤米帶回家裡,讓家人改善一下生活。所以,跟別的同年孩子相比,相對而言徐光學還算是幸運的;當然,更重要的是母親方氏會持家過日子。方氏不僅把這個八九口人的大家庭料理得很好,還努力不讓孩子輟學。徐光學一直在福星小學讀書。方氏非常賢惠,通情達理,但對待孩子讀書之事,不敢有半點馬虎。她督促徐光學在學校要好好讀書],在家裡要認真做作業。平時,她還用丈夫常說的「三代不讀書,不如牛馬豬」的話來教導孩子。[1]

作者簡介

徐峰,真名徐光學,詩人、作家,1949年10月生,安徽桐城魯谼山人,畢業於成都理工大學,中共黨員,高級經濟師,有23年軍旅生涯,曾榮立三等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