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科学喂养为何消化越来越差?宝宝喂养攻略来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最近,有位家长求助,说一直严格按照“七分饱”、常消积的方法,给宝宝呵护脾胃,但是为什么宝宝脾胃却越来越敏感,整体消化功能越来越弱呢?之前宝宝每餐都吃得肚子圆滚滚,胃口也很好。自从顾护消化以来,为了追求健康的舌苔和大便,遵循“吃少”的原则,每餐食物不断减少,宝宝喊饿也不给多吃,就是怕吃撑。这导致现在稍微多吃两块肉,宝宝都会立即积食积热,而且瘦弱,脸色差,身高体重均不达标,抵抗力弱,每个月都因为呼吸道疾病跑医院。[1]
我经常强调,顾护好孩子的脾胃消化,是养育孩子的重中之重。不过,任何喂养方法都要用对,我最担心的恰恰是对育儿方法“半桶水”的家长,一知半解,走了弯路而不自知。在常推荐的“儿童喂养三步走”中,家长究竟最容易在哪些方面出错?我们今天来一一查漏补缺。[2]
目录
①少吃,不等于不断减少食物
吃饭是获得人体精气血津的重要途径,为生长发育提供“动力原油”。有的家长可能会因为我总说不要给宝宝吃撑,就有些矫枉过正了,不断给宝宝日常饮食减少分量,甚至总是吃素,导致宝宝吃不饱。三分饥,七分饱的小儿喂养法自古有之,也确实是我常提倡的科学喂养法。但这里的“三分饥”,并非克扣宝宝营养的意思。
如果减少食量后,宝宝出现哭闹喊饿,脸色苍白、萎黄、无华,生长发育延缓,身高体重不达标等,这就是宝宝一种警告信号,即目前摄入的营养可能不足以支撑TA的日常所需,喂养需要重新调整。中医十分讲究平衡、和谐,如果一个中医保健法给宝宝带来长期的痛苦甚至副作用,那肯定是哪里做错了。[3]
真正正确的“七分饱”做法:
应该是给宝宝少食多餐,做到食物品种多、每种分量少,注意食物性味,尽量少吃寒凉的食物。这种喂养方法,其实和现代营养学也是相契合的。
那为什么文章开头那个家长的宝宝,没注意饮食的时候顿顿吃得香,顾护脾胃后反而越吃越少?原因有两点:
1.“小儿无知,见物即爱,岂能节之?”
宝宝之前的“胃口好”,餐餐吃得肚儿圆,其实是有隐患的。餐餐吃撑,宝宝的脾胃肯定是受损的。后来宝宝体质弱、常生病,都和之前的积食有直接关系。
2.顾护脾胃的细节出错了
家长有可能错误理解了“七分饱”的意思。维持宝宝脏腑运转的正气,需要靠食物供给。总是越吃越少的话,也会营养不良。
②舌苔也有一点滞后性
我们常说舌苔是反映脾胃健康的晴雨表。很多家长奉“舌苔”为喂养风向标,舌苔稍稍变厚,就立刻调整饮食、甚至马上就用消食导滞的药。但是,有些家长反应宝宝消食后过一段时间舌苔又厚了,实在摸不到舌苔规律,不知如何调理。
需要注意:
宝宝的舌苔信息是会稍微滞后的。比如,宝宝昨天舌苔干净,今天突然有些白厚,有可能是昨天甚至前天的喂养都过量了,不只是今天的喂养问题。最好的方法,是耐心记录宝宝每天的饮食状况,一有积食,首先及时反思。
① 是食物量过多了?是否需要减量?是否变成少吃多餐?
② 是不是这两天吃的某一类食物不好消化,宝宝这个年龄段需要暂时避开?
不是只有不断减量这一个选择。
如果要选择暂时减量,当宝宝的消化恢复正常后,就应该循序渐进地加量,恢复营养。
吃撑就是积食吗?还有不少家长会把吃撑和积食混为一谈。有的宝宝脾胃的自我恢复能力较强,偶尔一餐吃撑,只要运动一下、下一餐饮食清淡点,就能恢复。但有的宝宝脾胃功能较弱,连续吃撑,就会转变成积食。
其实,如果日常喂养做好“七分饱”,宝宝吃撑的机会就会少一些;偶尔吃撑的情况下,其实是不需要立即用药物来消食导滞的。为何消食导滞用药一定要这么慎重呢?
③消积药材用得不对
常有家长问询,中医里“破气”“泄气”是什么意思。可以这样理解:消食导滞是借助外力帮助宝宝把体内多出来的积食消减掉。如果用得不对,“外力”在消减废料垃圾的同时,容易损伤到我们自己本身。因此,我也常强调,即使三星汤十分温和,也不能当成日常茶饮,没事就给宝宝喝。
甚至还有非常损害宝宝身体健康的恶性循环:宝宝积食——用错消食导滞药——身体泄气——脾胃虚弱——更易积食——用更猛的消食导滞药——身体泄气——脾胃严重受损……这需要及时就医调理。
通常来讲,只要家长在喂养上做足功课,三星汤足以对应宝宝偶尔的积食。如果家长发现三星汤效果不大,甚至加了料的祛湿四星汤、五星汤的效果都不明显,很有可能是宝宝湿气严重、宝宝气虚严重、宝宝气阴两虚等。这些情况,家长辨识起来有一定难度,也建议尽早找医生,别耽搁。若因为一些细节问题让原本正确的喂养方式功亏一篑,甚至反而更伤宝宝身体,就太不值得了!
视频
参考文献
- ↑ https://www.kepuchina.cn/health/food/202006/t20200616_1624644.shtml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 ↑ 资料来源:许尤佳育儿堂微信公众号
- ↑ 本文由广东省中医院儿科主任许尤佳进行科学性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