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时殿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时殿元
出生 1863
山东东营广饶
逝世 1948
国籍 中国
职业 山东吕剧的主要创始人

时殿元(1863-1948),(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人,幼年习唱民间小曲,后演唱扬琴,于1900年领同乐班创演化妆扬琴,是吕剧主要创始人之一。[1]

自幼家境贫寒,早年以唱民间小曲讨饭为生,他虽然不识字,但记忆超人,1880年(光绪六年),山东琴书传入广北一带,民间艺人争相学唱,时殿元广采博取,学会许多曲牌和篇目,并不断吸收其它曲种的唱法,逐渐形成自然洒脱、幽默夸张、善于形象表演的艺术风格,有绰号"时鸭兰"之称。[2]

人物生平

时殿元(1863~1948),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人。自幼以唱民间小曲讨饭为生,不识字但记忆力惊人,嗓音甜美,善于做戏。

成年后以唱山东琴书闻名乡里,其演唱风格尤为农村妇女所喜爱,当地有"听到'鸭兰儿'(一种善鸣的小鸟名,时殿元的绰号)唱,饼子贴到门框上"的说法。为与其他戏班争夺演出市场,时殿元对传统琴书进行了改造。

光绪二十六年腊月二十三(1901年2月11日),时殿元的"同乐班"在家乡时家村首演化装扬琴--《王小赶脚》。时殿元化装扮王小执鞭赶驴,崔心悦化装扮二姑娘,身缚驴形道具,做骑驴状,二人载歌载舞,表演生动活泼,令观众耳目一新。

此后,时殿元等又陆续将50多个琴书剧目改为化装演出,并在内容、唱腔、表演、道具、伴奏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完善,使之戏剧的特征更为明显。其他琴书艺人争相效仿,使化装扬琴得到广泛传播和迅速发展。

化装扬琴突破山东琴书的窠臼,具备了戏曲的艺术特征,是吕剧的雏形。1952年,化装扬琴正式定名吕剧。时殿元作为吕剧的主要创始人,被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有关条目。 [3]

生前作品

时殿元等又陆续将琴书《蓝瑞莲打水》、《王汉喜借年》、《洞宾戏牡丹》、《朱买臣休妻》、《白蛇传》、《空棺记》等50多个琴书剧目改为化装扬琴演出,并在内容、唱腔、表演、道具、伴奏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完善,使其戏剧的特征更为明显。

其它琴书艺人争相效仿,使化装扬琴演唱迅速发展。

时殿元后为领班,广收艺徒,较有名气的弟子有时克远、李同庆等人。1948年秋,时殿元病逝于家乡。

因时殿元首演《王小赶脚》以"驴"为道具,群众又称化装扬琴为"驴戏"。

化装扬琴突破山东琴书的窠臼,具备了戏曲的艺术特征,是吕剧的雏形。1952年,经山东省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王统照提议,化装扬琴正式定名吕剧。时殿元作为山东吕剧的主要创始人,被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有关条目。

背景介绍

时殿元家道贫寒,8岁丧父,与寡母相依为命。清光绪年间,乐安县北部地区"三年恶水三年旱,三年蝗虫灾不断"。百姓迫于生计,便萍飘浪迹,背井离乡,逃荒要饭。小时殿元,也跟大人四处讨饭。

一年,他们跑到河南、江苏一带,见有的盲人拉弦唱曲要饭。为了多求点施舍,小时殿元等人也身带胡琴,手拿节子、竹板,顺口编些有趣的故事,借以现成的小曲儿,边唱边乞讨。

艺术生涯

1879年,16岁的时殿元邀请同村能演奏二胡的时秀江,随谭家村民间艺人谭立盈,到临淄、寿光、潍县一带卖唱。向谭立盈学会了《逛灯》、《画扇面》、《裱绣鞋》等曲调。此后,便以唱曲为业维持生计,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

1880年以后,扬琴逐渐在现今的广饶县北部和东营区南部一带兴起。时殿元便以演唱扬琴为业,常与叔弟时殿乙、姑表弟崔心悦和崔心庆搭伙在广饶、东营区、博兴、临淄、益都、潍县等地演唱。

为提高演唱技艺,他曾于1887年到鲁西南菏泽一带学艺,后叉到河南开封、安阳一带边卖唱边学艺达半年之久。

相继学会了《三打四劝》、《洞宾戏牡丹》、《王天保下苏州》、《鹦哥当媒人》、《鸳鸯嫁老雕》、《后娘打孩子》等扬琴书目,以及"铺地锦"、"相思调"、"莲花落"、"大汉口"、"哭迷子"等曲牌,亦能演唱"大调曲子"、"河南坠子"等曲调。

在演唱过程中,时殿元善于把学到的诸腔调与本地流行小曲,如"艮秧光"、"姐儿调"等融合贯通,以适应群众的欣赏习惯,很受观众欢迎。

1893年,时殿元和崔心悦、崔心庆、谭明伦、武春田五人组成同乐班,以唱扬琴为职业,经常活动在本地及博兴、滨县、利津、沾化、周村、博山、淄川、张店、益都、寿光、潍县和胶东地区,并享有一定声誉。

跑驴戏

1900年,时殿元和崔心悦、谭明伦等人从京剧、五音戏的表演中受到启发,第一次将琴书中的《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

当时,谭明伦用竹片、纸、布(后来用绸布),扎做成一头驴型,驴脖儿拴一串铜铃,驴肚四周用花布围绕,直垂地面,再用彩色描画,又经时殿元巧装改制,驴的头、耳朵、眼睛,尾巴都能活动。当挂在腰间表演时,驴头的摆动,铜铃的响声,正好合着演员的脚步,进退行止活灵活现,酷似一头活驴。

时殿元在鼻眼之间抹块白灰,化妆成小三脸模样,头戴一顶毡帽,腰里系块白围裙,手执马鞭,扮作赶脚的王小儿;崔心悦便将扎好的"驴",用带子系在腰间,头戴假套,身穿花衣,右手挽"驴",左臂挎一个红包袱,扮作骑驴的二姑娘。

二人边跑边唱,边唱边舞,幽默风趣,赏心悦目,令观众喝彩不绝。唱腔套用琴书中的曲调。其他人则用坠琴、扬琴等乐器加以伴奏。这种新的演唱形式吸引了观众,每到'处人们争相围观。群众形象地把这一演出形式称为"跑驴戏"。

吕剧的诞生

时殿元等人的这一创新,使原以坐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琴书,面目为之一新。其实,化妆扬琴《王小赶脚》的演出,意义非同一般,它标志着一个新的剧种--吕剧的诞生。

也就在这时,时殿元已经在民间有了"时鸭兰"的美称(鸭兰,当地的一种小鸟,鸟语声脆,百姓喜爱)。他的名字也越传越远,越传越响。一时间,远近琴书艺人争相拜师求艺。

1905年春,时殿元领同乐班到蓬莱算盘子口一带演出。当地知名人士翁老明(人称翁三爷与商秀岭是挚友),系晚清文武秀才。此人知识渊博,深通音律,善书词。

听说乐安时殿元领戏班来此演"跑驴戏",很感兴趣,便前往观看演出。看后认为与琴书同曲不同工,确有改造创新,连声说演得好,遂盛情相邀。时殿元早闻翁秀才大名,恨无缘相见,得此良机,便欣然接受邀请,到翁秀才家中作客。

时殿元虚心向翁先生请教,受益匪浅。不几日,二人便成为挚友。时殿元临行,翁老明以自己整理改编的十余个琴书书目相赠。为了不断丰富自己的表演技艺,时殿元还十分注意从一些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中吸取营养。

1906年,他只身来到广饶草桥,向"披糜子戏"(一种专演哭笑技巧的民间艺术,现已失传)艺人请教,学习掌握了一些鲜为人知的表演技艺。

创建共和班

1906年冬,时殿元以同乐班为基础,新增宋立修、李老四、崔宝善、马洪喜等人,创建共和班。共和班建立后,时令正是严冬,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他们就在时家村时克章的场园里,挖了三间地窨子作为排练场地。

时殿元按演员的特长分派角色并负责说戏,崔心悦负责剧本的修改。

他们先后排演了《老少换妻》、《王定保借当》、《曹庄杀狗》、《潘金莲拾麦子》、《秦雪梅观画》、《宋江坐楼》、《豢雪梅吊孝》、《鸿鸾禧》等十多个剧目。是年春,时殿元带共和班遍走博兴、滨县、沾化、惠民、博山、潍县、胶东各地,受到群众的欢迎。

在演出实践中,时殿元及其徒弟,不断对化妆扬琴进行革新和发展。

在艺术表演方面,他不断借鉴、吸收其他剧种的表演程式,逐步形成了生动自然、贴近生活的艺术表演特色。在唱腔方面,他和谭明伦等人悉心钻研,在凤阳歌基础上,创设出具有板式变化体的四平腔,其后又以琴书中的"垛子板"为基础,发展成为二板。

1909年4月,共和班在潍县东坝崖演出时,时殿元购置皮鼓和挎板等武场打击乐,借用京剧的"锣鼓经",首次加入了武场伴奏。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化妆扬琴的演出越来越规范,时殿元曾高兴地说"咱这小戏可真上了正套啦l"。

组建时谭班

1915年,共和班解体后,时殿元又组建了时谭班。此间他一面领班演出,一面收徒传艺,使时家村一带成为传播和发展化妆扬琴的中心。

时殿元聪慧好学,善以人为师。他一生广采博取,铢积寸累,刻意求新,不断丰富自己的演唱技艺。他在青年时曾去曹州、下河南,广泛学习和钻研琴书及各种民间曲调。成名后,他仍能虚心向艺友和同行学习,丰富自己的演出技艺。

1886年春,他曾向东寨村张兰田、张志田兄弟请教凤阳歌,为其后创设四平腔奠定了基础。

1897年,西商村著名琴书艺人商秀岭,邀南路琴书艺人殷田昌,来广饶北部及东营区的西商、油郭、东寨、辛集、范家坡、北隋、魏家等地演唱,有几次还专门和时殿元邻村对唱,意在同时殿元争个高低。

但时殿元求知若渴,不但不与他们相争,而且还向殷、商躬拜称师。诚挚地邀请他俩到时家村演唱,待之如上宾,虚心向他们求教。他这种虚心好学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殷田昌和商秀岭。于是,他俩也和时殿元互称老师和兄弟,共同演唱,相互切磋技艺。

相处数日,时殿元向他们学到了许多演唱技巧,并学得了殷田昌传授的《快上快》、《寡妇难》、《相思调》、《锔大缸》、《汉口垛》等曲牌以及商秀岭的新凤阳歌。

说书唱戏

1910年,数九严冬,时殿元和他的徒弟们在地窨子里学戏、练功。一日,共和班到了东营区胜利镇的辛镇,这是时殿元与徒弟们第一次单独搭台演戏。

为了招徕观众,给小戏班争门面,他们先从琴书上摘取一段《登云休妻》改成小戏,时殿元以彩旦扮登云娘,谭明伦扮登云妻,还有两个徒弟分别扮演王登云和小桂姐。他们身着戏装,走上大街,边走边唱,赢得了观众的喝彩.绕村一周,引来了无数的观众。

然后,扎起戏台,一连唱了十几天戏。此时,时殿元名声大振,拜师学戏的人络绎不绝,而且大都是穷苦百姓。因此,不论有钱没钱,他都教。时殿元教戏的方法,以街头巷口为舞台,口授台词,连唱腔、动作一起教。

一观众,学会了化妆与唱腔,能唱几台小戏,也自称是他的弟子。

说书唱戏的成功失败很关键的一条,就是看其是否能吸引观众.靠观众的捧场增加收入。有一次,大约在1932年,时殿元带着时谭班,来到沾化县的一个集镇,扎下台子唱戏。不多时,又来了一个戏班,自称"硬戏班子"t在离时谭班不远的地方也扎下戏台.和时殿元唱起了对台戏。这个"硬戏班子"。

由于道具好,演员的演出也不错·他们的戏开场不久,时谭班戏台下的观众就走了大半。时殿元见此光景,不慌不忙走进后台,找来剃头刀子,把头剃个潜光,然后用画笔一描'后脑勺上又现出了一人面'回到戏台上咿咿呀呀地唱起来。

再甩椅子和白布做成棺材。摆在台上,此戏便是《空棺记》。观众一看到这个场面,无不捧腹大笑。在"硬戏班子"台前看戏的观众,也都觉得新奇,因而又返了回来重新看戏。以后便有"开了空棺记,三天不换戏"的说法。

1934年,东营区北隋村一大户人家为其母祝寿。请时殿元和著名琴书艺人商业兴(商秀岭之侄)、关云霞夫妇前往演唱庆贺。当时,时殿元年近古稀。但宝刀不老,在《小蛄贤》中饰演婆婆刁氏,赢得满堂喝彩。商业兴当时亦是琴书名家。

演唱巳达炉火纯青,是东路琴书的集大成者。起初,商业兴的琴书不如时殿元的化妆扬琴叫响,最后商业兴就把他的。拿手段子《王婆骂鸡》唱了出来,举坐齐声叫好。时殿元昕后也觉韵味无穷、清新别致,连夸唱得好。

按辈份,时殿元是商业兴的前辈,其名声早已口碑载道,但他却把辈份和名份置于脑后,主动走到商,关面前揖手称师傅,虚心请教。他这种以能者为师的高尚艺德,至 今仍让人赞不绝口。

时殿元以虚心好学的精神,通过吸收借鉴各种艺术成份,广采众家之长,逐渐形成了自己幽默活泼、生活气息浓厚、节奏轻松明快等艺术特点。

性情

憎爱分明、刚强不屈

时殿元生存的年代,国家多事,民生凋敝。流浪乞讨、饱经苦难,培养了他憎爱分明、刚强不屈的性格。

他对旧社会的丑恶现象,以及那些仗势欺人的土豪劣绅,深恶痛绝。敢于抗争,能为穷苦百姓伸张正义,抱打不平。

时殿元外号。"时鸭兰"称赞他唱功娴熟糟湛,而最初得名却另有一凡l来历。当年,牛庄魏家村有一豪绅叫陈百令其父陈超万是曾经镇压过东路捻军的八大民团头子之一。陈百令自恃有财有势,经常欺压乡民,为非作歹.而且还伶牙俐齿,极善狡辩,人送外号"陈百灵"。

1889年夏,陈家所养的130余头牲口下北洼放牧,路经时、谭村时,将两村的大片青苗连吃加踩,毁损大半。

时、谭两村派人到陈家要求赔偿损失。陈百令不但不予赔偿,反而出口不逊,蛮不讲理,将人轰出仃外。时、谭两村百姓气愤不过,前往县衙告状。官府畏惧陈家的权势,不予受理。其后,时、谭两村百姓连请几个"刀笔"秀才,均因无钱无势;没有打赢官司。

时殿元演出回家,听说此事后义愤填膺,挺身而出,决定前往官府告状。经他多方奔走,得到当地百姓的广泛同情。在公堂之上,时殿元不顾个人安危t巧妙周旋,据理抗争。驳得陈百令理屈词穷。

官府怕引起民愤t只好判令陈氏赔偿时、谭百姓的全部青苗损失。官司打赢后,众乡亲纷纷赞道:"百灵嘴再巧也哨不过鸭兰儿"。此后,"时鸭兰"逐渐叫响。时殿元勇斗豪绅不畏权势的故事至 今仍在广饶北部和东营区一带流传。

口碑

还有一件事,在时殿元家乡一带也是有口皆碑。大约在1920年前后,东隋村大财主隋家相,因娶一个寡妇做小老婆,请时殿元的时谭班唱戏。时殿元知道此人阴险毒辣,人多势大,是当地有名的一霸。

群众中流传着"南有尹、北有隋"的说法。此戏若不唱,隋家相自不肯罢休,唱吧,又觉得憋气。他灵机一动,对徒弟说:"唱《小寡妇上坟》。"这出戏吸收了东北民歌的演唱形式,音乐优美动听,情感真挚动人,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很受群众喜爱。

但是,在大喜的日子,唱哭坟的大悲调,不吉利,这是有意窝囊隋家相。时殿元在戏中又自加戏文,指鸡骂狗-将隋家相一顿臭骂,好不痛快,只气得隋家相拂袖而去。

时殿元一生致力于吕剧艺术事业直到80岁时还登台演唱,对吕剧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卓 越贡献。1948年秋,他因病逝于故乡,享年85岁。


参考来源

  1. 时殿元 ,快资讯
  2. 时殿元 ,帮考网
  3. 时殿元 ,中国山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