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张孝忠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旧唐书·张孝忠传出自于《旧唐书》,此史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1]
原文
张孝忠,本奚之种类。开元中以众归国授鸿胪卿同正以孝忠贵赠户部尚书孝忠以勇闻于燕赵形体魁伟长六尺余性宽裕事亲恭孝。天宝末,以善射授内供奉。后为偏将,破九姓突厥,先登陷阵,以功授果毅折冲。
上元中,李宝臣奏授左领军郎将。宝臣以孝忠谨重骁勇,甚委信之,以妻妹昧谷氏妻焉,仍悉以易州诸镇兵马令其统制。前后居城镇十余年,甚著威惠。
田承嗣之寇冀州也,宝臣俾孝忠以精骑数千御之。承嗣见其整肃,叹曰:“孝忠在焉,冀州未易图也!”乃焚营宵遁。
无几,宝臣死,其子惟岳阻兵不受命,朝廷诏幽州节度使讨之。滔以孝忠宿将善战,有精兵八千在易州,虑军兴则挠其后,乃使判官蔡雄说孝忠曰:“惟岳小子骄贵,不达人事,辄拒朝命。使君诚能去逆效顺,必受重任,有先归国之功矣!”孝忠然之,乃遣衙官随雄报滔,又遣易州录事参军董稹入朝。德宗嘉之,授孝忠检校工部尚书,仍赐实封二百户。
及朱滔、王武俊谋叛,将救田悦于魏州,虑孝忠踵后,滔军将发,复遣蔡雄往说之。孝忠曰:“李惟岳背国作逆,孝忠归国,今为忠臣。孝忠性直,业已效忠,不复助逆矣。”滔又啖以金帛,终拒而不从。易定居二凶之间,四面受敌,孝忠修峻沟垒,感励将士,竟不受二凶之荧惑,议者多之。
贞元二年,河北蝗旱,米斗一千五百文。复大兵之后,民无蓄积,饿殍相枕。孝忠所食,豆瓣而已,其下皆甘粗粝,人皆服其勤俭,孝忠为一时之贤将也。三年,加检校司空,仍以其子茂宗尚义章公主。孝忠遣其妻邓国夫人昧谷氏入朝,执亲迎之礼。上嘉之,赏赉隆厚。七年三月卒,时年六十二,废朝三日,追封上谷郡王,赠太傅,再赠魏州大都督,册赠太师,谥曰贞武。
译文
张孝忠,原本出身于奚人种族。开元年间率领部队归顺朝廷。授予鸿胪卿同正,因为张孝忠显贵,又授予户部尚书。张孝忠因为勇敢在燕、赵一带闻名,身材高大健壮,身高六尺多,性格宽厚,侍奉父母恭敬孝顺。天宝末年,因为擅长射箭授官内供奉。担任副将,攻破九姓突厥,冲锋陷阵,因为军功授予果毅折冲。 上元年间,李宝臣上奏朝廷任命他为左领军郎将。李宝臣认为张孝忠谨慎稳重,勇猛善战,委以重任很信任他,将妻子的妹妹昧谷氏嫁给他,还将易州各镇兵马全部交给他统领。在城镇先后任职十多年,声威惠政都十分闻名。
田承嗣进犯冀州的时候,李宝臣派张孝忠率领精锐骑兵数千人抵御他。田承嗣看到张孝忠的军队阵容整齐严肃,感叹道:“张孝忠在这里,冀州不容易谋取了。”于是烧毁营寨连夜逃跑了。
不久,李宝臣死了。他的儿子李惟岳拥兵自重不接受朝廷的命令,朝廷命令幽州节度使讨伐他。朱滔认为张孝忠是一名有经验的老将,善于作战,又在易州统领八千精兵,担心兴兵之后张孝忠从背后袭扰,于是派判官蔡雄劝说张孝忠说:“李惟岳这小子位尊而骄横,不懂人情世理,总是抗拒朝廷命令。使君如果能够离开李惟岳效忠朝廷,必定受到朝廷重用,并有率先归国的功劳。”张孝忠赞同他的意见,于是派遣衙官跟随蔡雄报告朱滔,又派遣易州录事参军董稹入朝。德宗嘉奖他,授予张孝忠检校工部尚书,还赏赐实封二百户。
去帮助叛臣了。”朱滔又用金帛引诱他,(他)始终拒绝不听。易定处于两个叛贼的辖地之间,四面受敌,张孝忠深挖壕沟、高筑堡垒,感召激励将士,最终没有受到两个叛贼的诱惑,议论的人称赞他。
贞元二年,河北发生蝗害旱灾,一斗米售价一千五百文,又经战争之后,百姓没有粮食储备,饿死的人到处都是。张孝忠的饭食,也只有磨碎的豆子而已,其部下都甘心吃粗粮,人们都佩服他的勤俭,张孝忠堪称一代贤将。贞元三年,加封检校司空,并让他的儿子张茂宗娶了义章公主。张孝忠遣其妻子邓国夫人昧谷氏入朝,奉行亲自迎接的礼仪,皇帝赞赏他,赏赐非常丰厚。七年三月去世,享年六十二岁,朝廷停止朝会三天,追封为上谷郡王,追赠太傅,再次追赠魏州大都督,册赠太师,谥号为贞武。[2]
作者简介
刘昫(公元887—946年),字耀远,涿州归义(今属河北雄县)人,五代时期历史学家,后晋政治家。后唐庄宗时任太常博士、翰林学士。
后晋时,官至司空、平章事。后晋出帝开运二年(945年)受命监修国史、负责编纂《旧唐书》。其是二十四史之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