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无边乡愁笔底来(王云洲)

无边乡愁笔底来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无边乡愁笔底来》中国当代作家王云洲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无边乡愁笔底来

王小渠老师自选了三十余篇散文准备付印,嘱我写几句话,让我诚惶诚恐。一是因为他是我在县一中复习备考时的学校语文老师,虽然不代我们的课,但因他在七十年代就已经颇有文名,到了一中,又听同学们说他课讲得如何好,因之我对先生一直怀有崇敬之情;二是先生长我二十岁,已不是一个辈分的人;三是他的学识和文章,让我自愧不如。有了这些差距,让我觉得不配写,不敢写。但是师命难违,就只好惴惴然命笔了。

这些文章,大都是我过去拜读过的,认为篇篇精彩。他有集结印书之意,我很赞成,并一再说哪篇该入,哪篇不收可惜了,但他选收时舍去了不少。近年来,他常说自己教了一辈子书,身在四堵墙内,心困在那几本书里,过去写的一些文章,现在自己看了都脸红,怎能拿出来去污别人的眼?大发昨非之慨,也是对自己过于苛责了。但也能看出,他的思想和艺术观,经历了非常大的转变。在我看稿子的过程中,他多次提出,不合适的就改,不该收的文章舍去,决不要迁就!可见他为人为文的品格和对读者负责的态度。

有这样的老师,我当然不敢虚与应付。于是又将这些文章认真地看了又看,对先生及其文章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首先,他的文字是纯美的艺术。他所有的文章,都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就是状物和心理描写极其细腻,往往能洞察到别人看不出或极易被忽略的地方。看见雨滴打在地上的一个小水泡儿,他能写上好几百字。这一特点,相信只要读过他的文章,都会有同感,这说明他不仅观察得细,而且文字表达力强。有人会说,这是不是有点过细了,无病呻吟?我说不是的,是细而不腻,细而不烦,言之有物、有情,还很有层次,有序不乱,读起来有趣,有所悟,有所思。他追求的是纯美的文学,而这样的文字现在越来越少了。

“水清亮得把天上的白云映得像软软的蛋白,在水里晃动。”

“这桃花儿一笑,又把那红红的秀脸半遮在青碧透明的桃芽儿后,越发叫人疼爱,有一番说不出的亲切。”

“妈这一站,她影儿便晃悠在水里,颤颤微微的。水波来了,影儿半退了,水波退了,影儿清晰了。围裙儿又像一片蓝的云死妈的腰间飘着。”

………

你看这文字有多么美!亲切、生动,如一幅幅动人的画面,给人以醉美的享受,,谁能不喜欢昵?

时下,很多写作的人和看书的人,都很浮躁,浮光掠影,碎片化写作,快餐式阅读,对此,有识者无不为之忧虑。这样的写作和阅读,即使再多,也难以"气自华",对人的情操陶冶乃至于社会进步,不会有多大益处。而这本集子,我相信能让你在喧嚣中沉静下来,能看到那么精彩的微观世界,能看到作者那明澈如水的心境,能思考许多不曾想过的道理,能让你联想许多的人许多的事,启发你发现美。

除了这字里行间掩不住的美,还有如千年陈酿一样的浓浓乡愁。我的感受,贯穿这些文章的魂就是乡愁。这本集子分四个部分,其中第二部分冠名"乡愁",那记忆中的老村、河滩、戏台、果园、老人、玩伴,无不勾勒出中国农村社会的一幅幅风俗画,浸透了浓浓的、沉沉的乡愁。除此之外,其他几个部分,无论是怀亲篇还是怀师篇,还是为他的文友、著名诗人文超万先生诗集写的序跋,都笼罩在无边的乡愁之中,即使写五台山、华山、苏三监狱和与我们县城相连的石龙山,在我看来,仍然是在写乡愁,只不过这是更大的乡愁,是牵挂历史沧桑、思考人生命运的乡愁。《放生池》中,那红儿为金钱所迫、为爱情所困,选择到五台山出家,而重情重义的情人却苦苦要他还俗,这样的故事,与洪洞苏三监狱的故事一样,几千年演绎不断,但红儿更让人唏嘘不已,并令人不由地思考发问:红儿的放生池在哪里?是寺内还是寺外?

乡愁是一种情怀,常怀乡愁的人常有思考,也一定善良。这些文章值得我们细读细品。

先生一生笔耕不辍,而今年逾八十仍然坚持每日写作,这样的老人不多;他生活拮据清苦,但始终不改读书写作之乐,这样的境界和追求,在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更是难能可贵。我祝愿先生老当益壮,健康长寿,并期待先生不断有大作问世。[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