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疆阜康荒漠生态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新疆阜康荒漠生态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978年,为响应国际生物学计划(IBP)和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科学院制定了“陆地生态系统研究计划”,随后建立了一些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而作为我国五大生态类型之一的荒漠生态系统研究相对薄弱。

1979年,着名生态学家阳含熙和陈昌笃教授[1],应我所之邀,前来新疆进行考察,为荒漠生态系统研究站选址。

1983年,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在制定生物学科发展规划时,明确要求对干旱区生态站的建立进行积极的选点筹备。之后,我所多次组织所内外专家对生态站的地址进行考察和论证,并得到中科院、院各专业局、新疆分院领导的关心和重视。

1987年3月,根据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孙鸿烈院士的建议和我所的申请,中国科学院正式批准在新疆阜康建立荒漠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以下简称阜康站),以完善我国生态研究和观测网点的布局。

1989年院建立“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阜康站被纳入网络内。

1992年,通过专家评审,阜康站又被列为CERN重点试验站之一。

1997年,通过专家评审,阜康站正式成为中国科学院在新疆唯一的一个开放站。

2000年,阜康站经过审核又成为国家科技部重点野外科学试验站首批试点站。

2003年,阜康站成为中国通量观测网络成员站。

2004年,阜康站被列入中国科学院的5个大气本底成分观测站之一。

2006年,阜康荒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研究站通过国家科技部评估认证,纳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二、基本概况

阜康荒漠生态站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直属222团(又称阜北农场),地理坐标北纬44.29103,东经87.93047,站部距乌鲁木齐86公里,阜康站本部占地总面积800亩,其中有土地使用证的315亩,其余为长期租用土地。该站所处地区属温带荒漠气候[2],夏季炎热而冬季寒冷,年平均气温6.6℃,最高气温6℃,最低气温-41.6℃,七月平均气温25.6℃;一月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164毫米,年蒸发量2000毫米左右,冬季积雪29厘米,无霜期174天。研究地区既有古老绿洲和新绿洲分布,又有保护较好的自然植被,共记录有植物57科369种,脊椎动物150种,其中鸟类94种,兽类37种,其中国家级保护动物25种,如珍贵的黑鹤,雪豹,北山羊和小鸨等。

阜康站常规监测研究的范围为东经87°45′-88°05′,北纬43°45′-44°30′。阜康站所在区域,基本具备干旱区所有的生态类型,阜康站距东天山最高峰-博格达峰(海拔5445米)直线距离72公里,距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海拔460米)直线距离8公里,以博格达山的冰川到古尔班通特沙漠,形成一个完整的垂直带和水平地理带,包括冰雪带、草甸草原带、森林带、荒漠草原带、戈壁带、绿洲及沙漠。在绿洲中,既有2000年以上灌溉耕作历史的古老绿洲,也有建国以来大量开发的新垦绿洲。而且,上述完整、系统的生态系列,反映在不到100公里的直线距离内,在世界上极其罕见。 此外,阜康站所在的三工河流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小流域,为开展流域内荒漠―绿洲生态系统系统监测,创造了十分方便和理想的条件。阜康站及其研究范围,在世界和中国荒漠―绿洲生态系统中具有典型代表性,是一个研究干旱区生态与环境问题的天然实验室。

三、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

台站立足于荒漠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演变规律和有效管理,为干旱区资源优化配置和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及有效途径。近中期以绿洲农田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研究为主,探究荒漠、绿洲复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流,对荒漠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进行监测、研究、评价和预报。并围绕全球变化与荒漠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开展研究工作,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为发展荒漠生态学及绿洲生态学做贡献。

台站致力于荒漠区植物生态学与绿洲区农田生态学研究,在荒漠区聚焦于荒漠植物-水分关系、植物-养分关系及全球变化与荒漠植被[3]的动态响应与适应;在绿洲区聚焦于水驱动的绿洲区盐分、养分动态与其可持续发展;更大尺度上,关注以两者间物质交换迁移为核心的绿洲-荒漠共生关系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