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大钩扯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新大钩扯旗是一种很受欢迎的热带观赏鱼类,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等,属于鲤科。

基本信息

中文名:新大钩扯旗

学名:hyphessobryon socolifi

原产地:南美洲亚马逊河、哥伦比亚

科属:鲤科

水温:22-26℃

硬度:软水

Ph值:6.6~7.0

食物:水蚤、轮虫、红虫等小型饵料

性情:性情温和,爱集群

形态特征

新大钩扯旗的成鱼体长为5-6cm ,体色桃红色,背鳍高大挺拔呈黑色,臀鳍宽大粉红色有黑边,尾鳍上下叶各有一个红斑,位置相对,非常美丽。[1]

生活习性

新大钩扯旗适合生长在22-26度的弱酸性软水中,水质、水温要求稳定。加温时一天2~3度为宜,治病时加温至30度。新大钩扯旗喜欢在鱼缸底部活动,一般情况下很少到水面上来呼吸新鲜空气,经常是纹丝不动的呆在角落里,不喜欢热闹,也不参与其他鱼类的活动。

疾病预防

白点病

其病原体是多子小瓜虫。小瓜虫侵入新大钩扯旗皮肤后,病鱼皮肤粘液增多,鱼的胸鳍、背鳍、尾鳍和体表皮肤上肉眼可见一层密密麻麻的白点。患病初期,病鱼聚在缸角互相摩擦,患病后期,病鱼呆滞地浮在水面,投饵不食。

防治方法

根据小瓜虫在水温25℃以上不易繁殖、28℃时开始死亡的生理特点,可将水温缓慢地升高到28℃,静养数天后小瓜虫胞囊开始脱落,及时更换新水,新大钩扯旗即可康复。也可选用O.05—0.07%的红汞药液放在10千克水中,将新大钩扯旗浸洗5—10分钟。

肤霉病

又名水霉病白毛病。其病原体是水霉和绵霉,菌丝形态细长,且有分枝,它们一端像根状,着生于新大钩扯旗的体表皮肤内,其余则露出体外。菌丝长达3厘米,呈灰白色,柔软似棉絮。患病初期,新大钩扯旗体表粘液增多,形成一层白翳。患病后期,菌丝深入体表皮肤,死亡率很高。

防治方法

可选用O.03克[[[孔雀石绿]]或次甲基蓝,溶于10千克水中,新大钩扯旗浸洗3—5分钟,再用清水漂洗后,放入水族箱中。多次用药才可痊愈。

烂鳃病

其病原体是粘球菌。患病的新大钩扯旗鳃部溃烂并附有较多粘液,严重时鳃丝溃烂形成一个个圆洞,新大钩扯旗呼吸困难,死亡率很高。

防治方法

可选用3—4片土霉素,溶于100千克水的水族箱中,低浓度浸泡,多次用药后可痊愈。

烂鳍病

其病因是由于水质不良导致细菌侵染所致。新大钩扯旗各鳍腐烂,皮肤干涩无光泽。有时,也可能是新大钩扯旗相互撕咬,鱼鳍破损又遭细菌感染。

防治方法

可选用0.02克呋喃西林粉,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10分钟。也可选用呋喃唑酮3—5片,溶于100千克水中,浸洗新大钩扯旗20—30分钟。或选用土霉素5—8片,溶于100千克水中,浸洗新大钩扯旗30分钟。

肠炎

其病原体是点状产气单胞杆菌,它是由于新大钩扯旗吃了不洁食物,或摄食过饱消化不良等引起。新大钩扯旗静卧缸底,投饵不食,粪便呈乳白色,肛门红肿。

防治方法

可选用2片呋喃唑酮,溶于80x50x40厘米的水族箱中,多次用药后可康复。也可选用0.02克呋喃西林粉,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新大钩扯旗20—30分钟。

眼球凸出症

新大钩扯旗两眼外凸,眼球周围红肿发炎,多是由于水中细菌感染所致。有时新大钩扯旗眼球有白色絮状菌丝侵染,如不及时治疗,眼球失明或脱落。本病发病率较低,但治疗困难,死亡率较高。

防治方法

可用2—3片土霉素,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新大钩扯旗10—20分钟。也可用0.02克孔雀石绿,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新大钩扯旗3—5分钟,多次用药后可痊愈。

饲养特点

新大钩扯旗的饲养水温22-26摄氏度,喜弱酸性软水。饵料以鱼虫为主。

养鱼技巧

  1. 水温:新大钩扯旗的水温中22-26度。水草18~28度。一天变化
  2. 不得超过4度。加温时一天2~3度为宜,治病时加温至30度。
  3. 放鱼:换环境时第一周最危险。适温30分钟,整袋浸泡。混水20分钟,让鱼自己游出来。
  4. 养水:最重要,培养菌态,稳定水质。最少一周,最佳一个月。为了让生态维持平衡,增加新鱼以每个月5条为宜。
  5. 菌肥:用金宝贝微生物菌肥养鱼,不但能促进水中微生物、浮游生物、小动物加速繁殖,且其中的有效菌可促进各种有益菌种的扩繁。此外,菌肥中的有效活菌还可促进水中饲料残余物和排泄物分解,净化水体,改善水质。
  6. 加水:天然水最佳;其次为自来水加水质稳定剂;再其次自来水静置或打气三天,不可超过七天。
  7. 开灯时间:连续6~8小时。开灯时间过多强光,容易使水质优氧化,水变绿色,长青苔,藻类。开灯时间过少弱光,水草光合作用不足,长不好。水草面积约占底面积15~20%。
  8. 维持满水位,既美观,又不会水花四溅,降低水流声。不可使水位降低超过3厘米,这会让水质变化过大,较不稳定。[2]

繁殖特点

繁殖基本概要

繁殖水温26-28 摄氏度,喜弱酸性软水。亲鱼性成熟年龄6-8个月,雌鱼繁殖期间体色桃红鲜艳,背鳍末梢尖长,雌鱼腹部膨大,体色略淡,属水草卵石生鱼类, 雌鱼每次产卵200-300粒。

繁殖用水须知

水温比平时高1℃就可以了,并按正常换水。平时养鱼用的是自来水,所以繁殖也直接用自来水;换水时不加温,让繁殖缸的温度产生波动,这样对种鱼有很好的刺激作用。但要特别注意加水的速度。

孵化水缸布置

卵床用鹅卵石最好,水草或网板也可以。繁殖缸以30x20x15厘米规格为主,在缸底铺一块有弹性的尼龙网板,放几束金丝草,再散放数粒鹅卵石,在繁殖缸中加入繁殖用水,调好水温,放入小的气石充氧。

种鱼受精概要

傍晚时,将种鱼捉入繁殖缸,亲鱼互相追逐,受精卵就会粘附在水草中,或散落在卵石间,或落入网板下,避免亲鱼吞食,一般第二天早晨产卵完毕。

产卵建议处理

产卵后的亲鱼可捉回原缸饲养,也可单独静养在一个缸中。建议将卵床移出来,放在专门的孵化桶中,孵化率很高,又便于管理,亲鱼可以得到很好的恢复。

辅助顺利孵化

方法很简单,将晾过3天的水(晾水时加一点亚甲蓝除菌)加温到繁殖缸的温度(最好是用吊瓶法,这样没有温差),将卵床放入即可,鱼卵向上斜放,会有助于顺利孵化。

孵化注意处理

鱼卵经45-50小时孵化,孵化后要在卵床上挂5天,到第7天才离开游动;其间会有一些死卵和从上掉下来的小鱼,不用管他,等小鱼离开后再清除。

注意事项

孵化期不要换水,控制好温度,每天增加4-5小时光照。 [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