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冠疫苗志愿者身体状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快资讯的图片

“报名成为志愿者,本身没有什么崇高目标。作为一名普通的武汉人,在疫情期间已经在家隔离了50多天,先是为武汉前期的悲惨遭遇感到难过,后来又因为全国人民和各地医护人员的援助无比感动。所以,在网上看到新冠疫苗招募首批临床志愿者的信息后,就马上报名了,就是想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番话的陈凯今年36岁,是武汉一名小店主,2020年3月19日,他注射了低剂量的新冠疫苗,现在正在隔离点接受14天的隔离观察。

对于注射疫苗的安全性,陈凯并没有什么担心。但妻子刚开始还是有些担心风险。“我给她看了相关新闻报道和一些科普说明,她也就放心了。新冠疫苗是军科院陈薇院士的团队研发的,对解放军我们天然就有一种很放心的感觉。而且,陈薇院士第一个注射了疫苗,我非常敬佩,更有信心了。所以看到招募信息,没犹豫就报名了。”陈凯22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说,他当然不能否认会有某些未知风险。“但这不就是志愿者参与试验要承担的吗?既然报名参与进来,肯定是了解了相关可能的风险才做出决定的。如果有意外情况,会有知名医院的专家团队第一时间对症治疗。只是对于这个风险,个人认为并没有太高几率。我相信科学。”[1]

新冠疫苗志愿者陈凯接种疫苗

据陈凯介绍,在报名之后,他被通知3月18日下午去做体检。先测体温,然后试验组专家详细讲解知情同意书,他签订同意书之后,才正式开始体检,项目包括抽血、心电图、核酸检测、CT等。这些项目完成后,就可以回家等待。如果这些指标都合格,就继续复查。“体检时,军科院团队的专家亲口告诉我们,他们也注射了疫苗,一切正常。”陈凯说,19日早上,他接到电话去复查,包括抽血测血糖,做问询筛查等。如果所有检查都合格,就可以正式入组试验,排队打疫苗了。因为检测项目很多筛查严格,一些志愿者因为体检不合格而不得不退出。

首批新冠疫苗临床试验共计划招募108人,分低中高三个剂量组,每组36人。陈凯排在低剂量组的第011号,需要在左胳膊上打一针新冠疫苗。“打针的时候,我没什么想法,也不害怕。就是摆好姿势,等护士打针,让记者拍照记录。”观察半小时没有异常反应后,志愿者们就被送到隔离点隔离14天。其间,志愿者不能出房间门,一日三餐会由护理人员按时送上门。

打针后第一天,陈凯有一点轻微反应。体温升高了一点,头有点晕。“都是打疫苗后常见的普通轻微反应,24小时之后就慢慢恢复正常了。昨天身体状况就一切正常,晚饭后还在房间里慢跑了一个半小时。”

14天隔离期间,陈凯需要每天都填写记录卡,记录身体状况和体温情况。14天之后,如无异常反应,就可以回家了。据了解,完成整个研究大概需要6个月,按照研究方案要求,参加该研究的每位志愿者于首针免疫前7天内完成一次入组前访视,专家之后将在志愿者接种当天、第3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第28天、第3个月和第6个月各进行一次研究访视,共计9次。

据陈凯观察,目前的志愿者以30岁以上人群为主,男性多一些。志愿者们还自发建了一个微信群,大家在群里会沟通各自的身体状况,互相鼓励,聊聊天,开开玩笑,发发红包活跃气氛,还会组织团购一些个人物品。

有媒体将首批新冠疫苗志愿者称为“探路者”,陈凯如何看自己在此次疫情中发挥的作用?“就是作为普通的武汉人,希望在抗击疫情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这肯定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是我一生都不会忘记的事。我也为自己感到自豪。”

但陈凯最近两天因为抖音上的一个标题党视频,心情有些郁闷。那个视频的标题是:“新冠疫苗试验志愿者:打完后低烧头晕肌肉酸痛”。“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些都是轻微的正常反应,而且很快就恢复正常了,没想到会被某些视频平台用这样的标题断章取义,强调渲染,误导公众。因为这件事,我今天给亲朋好友报了一天平安。”

此前还有一个网络视频中写道:“23岁以下55岁以上女性志愿者优先。”结果引发网友热议,说为什么这样的试验要女性优先。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女性优先是因为现在的志愿者中男性占多数比例,为了让试验更具广泛性和代表性,各个性别、年龄段都要有一定比例。而近期,23岁以下、55岁以上及女性群体的比例人数不足,所以才这样强调。

陈凯表示,在志愿者群里,大家因为这些“标题党”视频搞得心理不舒服。“志愿者都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希望,但这样一来,会让公众产生担心,认为疫苗不安全,这不是实际情况,也不是我们的目的。希望一些网络媒体能更严肃、严谨地对待和疫苗有关的报道。”

延展阅读

据央视新闻报道,3月16日晚,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获批启动临床试验,在试验开展的同一天,“美国国家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NIAID)合作研发的新冠疫苗开启临床试验”的消息被《纽约时报》公开。在新冠病毒疫苗研发领域,中美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两支团队谁会领先?17日,多位专家对环球时报-环球网记者表示,疫苗研发都需要相对长的周期,技术难度对各国都很高,而在“集中优势力量办大事”方面中国则有更明显的优势。[2]


专家:不要想着马上就能用上疫苗

根据央视新闻报道,陈薇院士团队联合地方优势企业,在埃博拉疫苗成功研发的经验基础上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药学、药效学、药理毒理等研究,快速完成新冠疫苗设计、重组毒种构建和GMP条件下生产制备,以及第三方疫苗安全性、有效性评价和质量复核。16日晚,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新冠疫苗通过了临床研究注册审评,获批进入临床试验。

什么是“重组新冠疫苗”?一位要求匿名的免疫学专家17日对环球时报-环球网记者表示,所谓“重组新冠疫苗”实际上是把新冠病毒基因插到别的微生物里边,“比如插到腺病毒里,得到一个新的腺病毒,但是它里边带有新冠病毒的基因,所以它可以表达新冠病毒的抗原。之所以不直接用新冠病毒做载体来研发疫苗,是因为新冠病毒毒性大,容易引起感染,所以用一个其他的对人类没有威胁的病毒作为载体,等于‘模拟’新冠病毒,但不会引起新冠病毒感染。”该免疫专家表示,美国启动研发的是RNA疫苗,它的载体只是一段RNA序列,不像重组疫苗一样有蛋白质等“包装”,相比之下,重组疫苗是相对成熟的技术,RNA疫苗研制则是比较新的方式。

不过,无论采用哪种技术,疫苗研发都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原副主任杨功焕表示,同药物研发一样,疫苗研发也同样要经过人体三期临床实验,但是药物的效果的指标和疫苗的效果指标是不一样的,“而且时间也都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快,疫苗三期临床试验下来至少要12到18个月的时间,所以,大家还不要想着是不是马上就可以有疫苗用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失败的可能。”上述匿名专家说,一种疫苗通常来讲从刚开始开始研制到成功,一般要10年左右的时间,“因为它是预防性的,所以要求更安全,但是当下的疫情形势,即使走快速流程,个人感觉也得至少一年多。”

“我们小时候都打过麻疹、百白破疫苗,我们当然希望这次疫苗也能在我们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但是每种病毒的特点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打流感疫苗要年年打,而麻疹疫苗就只需要打一针一样。虽然我们现在对新冠病毒的特性有了一些认识,但毕竟对它的认识才刚刚开始。”杨功焕说,所以新冠疫苗即使研制出来,能免疫多久也很难说。

上文提到的匿名免疫专家也对记者说,新冠疫苗研发是一项难度非常高的工作,“对于冠状病毒来说,目前没有一种疫苗是商品化的,也就是说任何一种人类感染的冠状病毒目前都没有成功的疫苗,现在世界各国虽然启动了,但是启动只是第一步,离成功还有很远的距离。”

安全第一:法规和技术要求与WHO等国际标准一致

该专家表示,疫苗研发需要相对长的时间,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要保证疫苗的安全性。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按照国际的规范,国内的法规,疫苗已经做了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可大规模生产的前期准备工作。杨功焕认为,美国在疫苗研发领域大部分活跃的都是私营企业,中国的私营企业在疫苗研究领域可能没有如此强劲的研究机构,但相比而言,军科院系统在这方面的研究力量很强大,在疫苗研制领域可能走在了前面,“我相信很多其他机构,包括国家疾控中心、中科院系统、医科院系统,还有很多领域内团队也在进行相关研究。”

3月17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说,目前,我国正按照5种技术路线开展新冠肺炎疫苗的紧急研制。王军志说,国内外对于疫苗的上市应用具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必须完成药学方面研究、有效性研究和安全性研究。“国家对于疫苗研发的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技术法规可以遵循,这些法规、技术要求和WHO等国际上的标准是一致的。”

中国体制优势:集中优势力量办大事

在安全的前提下,一些人还关心“谁先研发出疫苗”,武汉大学医学病毒研究所杨占秋教授表示,疫苗的研制各家机构在技术上起跑线是一样的,没有谁具有独家核心技术。在这方面,中国并不比美国落后,推进疫苗的研发主要是考验的各家科研单位以及生物公司对疫情的敏感性和疫苗研制的执行速度。而上文提到的匿名专家则认为,美国方面用相对较新的技术,一般情况下,可能要花更长的时间,“因为它的疫苗品种上是全新的,跟市场上我们普遍接种的疫苗都不一样,需要有专家和公众接受的过程。技术越新,可能存在的障碍也会更多。”

“美国在‘集中力量办大事’方面肯定是不如中国的,因为它是纯市场性操作。”该匿名专家告诉环球时报-环球网记者:“我们国家在新冠病毒的疫苗研发方面,至少我知道的就有17个品种,22个公司在做,但可能在资源上存在不足,会导致进程相对慢一点。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军方搞研发会有一定优势,至少在样本上、还有实验条件上是不受限制的,比如疫苗研发如果没有P3实验室是不行的,但是军队有这个条件,此前有消息陈薇院士带领专家组进驻武汉病毒所P4实验室进行研究,这是很有利的,也是决定性的,接下来就看技术攻关的进程了。”

“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可以集中全国力量攻关,这是国外所没有的。”杨占秋说。而在美国方面宣布疫苗研发进程后,中方随即也发布相关信息,是否足够可信?杨功焕表示,对于这样的质疑大可不理,不必辩驳,“我们的科研团队心里有自信,自然是不会这么做的。去驳斥这样的质疑反而显得没意思了。”

视频

喜讯 重组新冠疫苗获批启动临床试验

声明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