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斯维亚托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里赫特」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维亚托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里赫特 编辑 斯维亚托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里赫特,1915年3月20日出生于日托米尔,钢琴演奏…”)
 
行 1: 行 1:
 维亚托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里赫特  编辑
+
{{Infobox person
 斯维亚托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里赫特,1915年3月20日出生于日托米尔,钢琴演奏家。
+
| 姓名    = 维亚托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里赫特   
 他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大师之一,以极广的演奏范围,举重若轻的技术以及富有诗意的分句闻名,他的演奏曲目如同百科百书一样广,不管是视谱或背谱演出,都能弹出杰出且深刻的音符,令人赞赏的演奏技巧,与对各个作品深邃且独特的了解,使得他在录音或是现场音乐会上的每次演出都称得上是传奇。
+
| 图像    =
  中文名 维亚 斯拉夫· 特奥菲洛维奇·里赫特 外文名 Святослав Теофилович Рихтер     籍 苏联→乌克兰     族 德意志乌克兰混血 星    座 双鱼座  出生地 日托米尔 出 1915年3月20日 逝世日 1997年8月1日     业  钢琴演 家 毕业院校 莫斯科音乐学院 代表作品 C大调流浪者幻想 、C 调幻想曲 主要成就 1949年 大林奖章
+
[[File:里赫特.jpg|缩略图|center|[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8/05/1807/133319151_5_20180518073511207 原图链接][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518/07/36743738_754860228.shtml  来自个人图片馆]]]
  目录
+
|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1915|03|20}}
早期经
+
| death_date = {{Death date and age|1997|08|01|1915|03|20}}
2 艺经历
+
| 国籍    = 乌克兰
3 个人生活
+
| 民族    = 德意志乌克兰混血
4 主要作
+
| 职业    = 钢琴演奏家
5 物评价
+
| 母校    = 莫斯科音乐学院
6 情结
+
 
早期经历编辑
+
}}
 里赫特和尼
+
<big>'''斯维亚托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里赫特'''</big><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518/07/36743738_754860228.shtml ]里赫特——华丽回归朴素</ref><br>
里赫特和尼
+
* 斯维亚托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里赫特,1915年3月20日出生于日托米尔,钢琴演奏家。
 里赫特 生于乌克 兰的日 托米尔 ,在 敖德萨长大 。不 于一 虽然 他的 父亲( 位管风 琴家 )教 音乐的 入门知识 他基本上是 自学 。在还是 年时,里赫特 就有了出众 能力并经常参与当地 歌剧 芭蕾 活动 。在 斯莱 庄园 音乐节上,他 发现 迷上 歌剧 这激情持续 了他一 。他的 份工作 是在 敖德萨 音乐 学院 歌剧排练伴 奏。
+
* 他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大师之一,以极广的演奏范围,举重若轻的技术以及富有诗意的分句闻名,他的演奏曲目如同百科百书一样广,不管是视谱或背谱演出,都能弹出杰出且深刻的音符,令人赞赏的演奏技巧,与对各个作品深邃且独特的了解,使得他在录音或是现场音乐会上的每次演出都称得上是传奇。<br>
 +
== 人物经历<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802/20/11548039_676177572.shtml]里赫特 | 20世纪最后的钢琴大师</ref><br> ==
 +
* 里赫特出生在俄罗 帝国(现为乌克兰)的日 米尔。他的父亲 特奥菲 尔·丹尼 洛维奇·里赫特 (1872-1941)是一位在维也纳完成学业的德 钢琴家、管风琴家和作曲家;母亲安娜·帕夫洛夫娜(1893-1963) 出生 于一 主家庭,曾一度是自己未来丈夫的学生。1918年时,里赫特的父母居住在敖德萨,内战使得他们与自己幼小的儿子骨肉分离。从1918年至1921年,里赫特搬来和姨妈塔玛拉居住在一起,在这段时间里,他在艺术方面的天赋开始显现,在姨妈的教导下,他首次对绘画产 了浓厚的兴趣。
 +
* 1921年的时候,这个家庭的成员终于团聚在了一起,里赫特搬到了敖德萨。父亲那时在敖德萨音乐学院教课,还是当地路德教堂里的一名临时管风琴手。在20世纪20年代早 ,里赫特开始对音乐有了兴趣并且开始学习钢琴;同时激发起他兴趣的艺术形式还有电影、文学和戏剧。非同寻常的是:大部分时间里,里赫特是靠自学的,父亲只给了他音乐方面的一些基础教育。
 +
* 还是在很小的时候,里赫特就是一名出色的视奏者,他定 与当地的歌剧和芭蕾舞演出公司一同练习。里赫特对歌剧、声乐以及室内乐保持了终身的热情,在他自己创建于法国的梅斯莱庄园音乐节上,这股热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15岁那年,在莫斯科的普希金博物馆里,他开始在敖德萨歌剧院工作,为数场排练进行过伴奏。
 +
== 职业 生涯早期 ==  
 +
* 1934年3月19日,里赫特在敖德萨工程师俱乐部举办了首场独 音乐会,但直到3年以后,他才决定跟随海因里希·涅高兹—— 莫斯科音乐学院 里著名的钢琴家和钢琴老师,正式学习弹钢琴。当里赫特弹奏肖邦第四叙事 给涅高兹试听时,这位 名鼎鼎的老师和旁边的学生低语道:“这人是个天才”。涅高兹虽然教过很多优秀的钢琴家,像埃米尔·吉列尔 和拉杜·鲁普,但他依然认为:“这是他穷其毕生一直在等待的天才级学生,”而且承认他“几乎没有教过里赫特任何东西。”
 +
* 在其职业生涯 早期 ,里赫特也曾尝试作曲,在让涅高兹试听时,也弹奏过几首自己的作品。但搬到莫斯科以后不久,里赫特便放弃了作曲。几年以后,对这样的决定,里赫特解释说:“我认为已 没有必要再给这个世界增添不好听的音乐”。
 +
* 二战开始时,里赫特父母的婚姻走向了失败,他的母亲爱上了另外一位男人。因为里赫特的父亲是德国人,成了被当局怀疑的对象,他计划带领全家逃离这个国家。因为有了这段罗曼史的羁绊,里赫特的母亲不愿意离开俄国,于是全家依然留在了敖德萨。1941年,里赫特父亲被捕,后来被发现犯有间谍罪,于1941年10月6日被处决。里赫特再没有跟自己的母亲有过任何来往,一直到20年以后母亲去世前不久,第一次去美国巡 时才有了一点联系。
 +
== 个人生活 ==
 +
* 1945年,里赫特遇到了女高音尼娜·多莲卡,并为她的独唱音乐会进行了钢琴伴奏。从那时起,他们俩成为了终身伴侣,但一直没有结婚。多莲卡在生活和事业两方面都给了里赫特极大的支持,在里赫特生病的最后日子里,一直陪伴在其左右。1998年5月17日,在里赫特去世几个月以后,多莲卡也离开了人世。
 +
== 巡演历程 ==
 +
* 1949年,里赫特获得斯大林奖章,从此在俄国、东欧以及中国进行了广泛的音乐会巡演。1950年,他首次在苏联以外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举办了音乐会。1952年,里赫特应邀在描述米哈伊尔·格林卡的电影《作曲家格林卡》(根据1946年电影翻拍)中扮演李斯特。鲍里斯·斯米尔诺夫在剧中担任 主要 角色。
 +
* 1952年2月18日,里赫特第一次作为指挥,演出了普罗科菲耶夫为大提琴和管弦乐队而 的E小调交响协奏曲,罗斯特洛波维奇担任大提琴独奏演员。之后,他再没干过指挥这一行当。
 +
* 虽然里赫特一向以对政治“漠不关心”而著称,1960年他却以在苏联诗 、小说家鲍里斯·帕斯特尔纳克葬礼上进行演出,表达了对当局的蔑视。(1953年,他曾在斯大林的葬礼上,和苏联著名小提琴家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一同演奏了普罗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奏鸣曲。)
 +
* 在获得斯大林奖章、成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艺术家”之后,里赫特于1960年在美国举办了首场巡回演奏会,1961年又去了英国和法
 +
* 里赫特和 多莲卡曾在东欧一些国家举办了数场独奏(唱)音乐会。1948年在罗马 亚首都布加勒斯特;1950年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和中南部城市布拉迪斯拉发;1954年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1956年再次巡演捷克斯洛伐克。1957年,里赫特来到中国进行巡演。之后再次去了布拉格、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以及波兰首都华沙。
 +
* 1958年,里赫特和尤金·奥曼迪指挥的费城交响乐团录制了普罗科菲耶夫第五钢琴协奏曲——这张唱片使得里赫特蜚声美国成为广受人们欢迎的钢琴大师。1959年, 里赫特和 华沙爱乐乐团成功录制了另外一张唱片——拉赫玛 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唱片由DG发行。正是通过20世纪50年代发行的这些唱片,西方国家第一次意识到了里赫特的存在。里赫特在西方国家最初的拥护者之一是他的同胞钢琴家埃米尔·吉列尔斯。吉列尔斯在自己首次巡演美国时,面对评论界的好评如潮,直言不讳地说应该“等听到里赫特的琴声后再发此褒奖。
 +
* 里赫特 在西方国家的第一场音乐会是在1960年5月获准在芬 举办 ;当年10月15 又去了芝加哥 ,在 那里演奏了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由美籍指挥家埃里希·莱因斯多夫指挥的芝加哥交响乐团伴奏,引发了轰动 回首当年,《芝加哥论坛报》著名音乐评论家克劳迪亚·凯西迪,这位以其对功成名就的艺术家 太友好的评论而著称 世的女士,回忆起里赫特第 次登上舞台时描述其脚步是迟疑的,显得有点脆弱不堪(好像快要被吞没 感觉);但当在 边坐下以后,立刻调动出了(观众长时间的注意力)。里赫特1960年美国巡演的成功,在卡内基音乐厅的一系列音乐会中达到了顶峰。
 +
* 1961年 里赫特计划去伦敦首演。 他的 第一场独奏音乐会,包括海顿和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遭到了英国评论界的一致诋毁。尤为明显的是,英国作家、评论家内维尔·卡达斯将里赫特的演出概括为“鄙俗”二字,而且对里赫特应邀去伦敦—— 个自身已有了很多“二流”钢 琴家 的城市演出,感到大为不解。接下来1961年7月18日的音乐会上,里赫特演奏了两首李斯特的钢琴协奏曲,评论界的声音才发生 逆转。
 +
* 1963年,在对法国卢瓦尔河谷, 个很适合举办音乐节的地区进行调查探求以后,里赫特发现了距图尔北部几公里处的拉格朗日,于是在那里创建了卢瓦尔河谷 音乐 节,成为一年一度 盛大节日。
 +
* 1970年,里赫特首次拜访日本,因为不喜欢飞行 ,他 乘坐火车、轮船穿越了西伯利亚。他演奏了贝多芬、舒曼、穆索尔斯 、普罗科菲耶夫、巴托克以及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还和日本管弦乐团一起演出了莫扎特和贝多芬。里赫特一生共访问日 达8次之多。
 +
== 晚年 ==
 +
* 里赫特非常陶醉于为观众们进行演奏,但厌恶提前几年就事先安排好准备演出的音乐会。在生命的后期,他会选择在很不起眼的、甚至经常是黑暗的小音乐厅进行演出,仅有一盏微弱的灯照着他的乐谱。里赫特说他之所以这样做,是想帮助听众全神贯注于正在演奏的音乐,而不是将注意力分散在诸如表情和手势这类不相关的多余之事
 +
* 1981年,里赫特创办了在普希金博物馆举办的十二月之夜国际音乐节,1997年他去世以后,该音乐节被重新命名为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十二月之夜国际音乐节。1986年,里赫特和他心爱的雅马哈钢琴开始了长达6个月的西伯利亚之旅,举办了约150场音乐会,在一些小城市里,有时甚至 连音乐厅都没有。以前从未看过音乐会的观众们聚集在大厅中央,欢呼雀跃庆祝音乐会的 据说 里赫特生命的晚期,他 曾打算举办免费音乐会(虽然实际上他并没有这么做)。
 +
* 有一则轶事还举例说明了里赫特在他生命最后10年里,是如何着手准备音乐会的。在读了《查理曼大帝传记》以后(我们的钢琴家本人可是一位十分热心的读者哦),里赫特让他的秘书给德国西部城市亚琛(查理曼大帝最喜欢居住的城市、也 他的长眠之地)一家剧院的经理发去一份电报,电报中陈述道:“我们的钢琴艺术大师已通读了《查理曼大帝传记》,希望在亚琛举办音乐会”。不久以后,音乐会如愿以偿在那里举行。
 +
* 到了1995 ,里赫特 依然能够演奏钢琴作品中那些最被世人所喜爱的音乐,包括拉威尔的《镜子》、普罗科菲耶夫 第二钢琴 鸣曲、肖邦钢琴练习曲中的第三首离别曲以及第四首叙事曲等。
 +
* 里赫特和管弦乐团最后 演出录音是1994年 日本新交响乐 合作的三首莫扎特钢琴协奏曲,指挥是他 老朋友鲁道夫·巴沙
 +
* 里赫特最后一场独奏音乐会是1995年3月30日, 德国吕贝克一次私人聚会上。演出包括两首海顿的奏鸣曲以及贝多芬的降E大调主题赋格变奏曲,后者是一部双钢琴作品,由里赫特和钢琴家Andreas Lucewicz共同演奏。
 +
* 晚年的时候,由于对作品音高的感觉开始模糊,里赫特的听力也开始退化,使他不能像以往那样挥洒自如地举办音乐会。为此,里赫特曾一度患上抑郁症。临终时刻,是舒伯特的第三钢琴奏鸣曲陪伴他去了天
 +
== 主要荣誉及奖章 ==
 +
* 1950年 斯大林奖章;
 +
* 1955年 俄罗 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艺术家;
 +
* 1960年 格 美奖;
 +
* 1961年 苏联人民艺术家;
 +
* 1968年 罗伯特.舒曼奖;
 +
* 1961年 列宁奖章;
 +
* 1977年 斯特拉斯奥大学名誉博士;
 +
* 1986年 丹麦莉奥妮.桑宁 音乐 奖;
 +
* 1975年 社会主义劳动英雄;
 +
* 1965年、1975年、1985年三枚列宁勋章;
 +
* 1980年 十月革命勋章;
 +
* 1987年 格林卡苏维埃国家奖 ——因1986年的钢琴协奏曲 目而获得,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城市演出;
 +
* 1995年 为祖国荣誉勋章,第四级;
 +
* 1996年 俄罗斯联邦州奖;
 +
* 牛津大学音乐博士荣誉称号;
 +
* 入选2012年格莱美名人堂等。
 +
* 1952年,在苏联电影《作曲家格林卡》中,出镜扮演李斯特。
 +
== 人物评价 ==
 +
* 意大利评论家皮耶罗·拉塔利诺曾经断言道:钢琴演出历史 只有李斯特和布索尼可以和里赫特媲美。
 +
* 格伦·古尔德称里赫特是“我们这个时代由音乐所创造的世界里 最强有力的沟通者”。
 +
* 俄国小提琴家内森·米尔斯坦在 的回忆录《从俄罗斯到西方国家》中,对里赫特有如下的描述:“里赫特无疑是位卓尔不凡的钢琴家,但也 非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无可挑剔。对我来说,他的音乐有时显得太枯燥 。如他演绎的拉威尔《水之嬉戏》 你听到的是冻僵的冰柱而不是潺潺的流水。”
 +
* 范·克莱本1958年在苏联参加 里赫特的独奏音乐会。据说他在那场独奏音乐会上曾放声大哭,回到美国时,形容里赫特的演奏是“我所听过的钢琴演奏里最具爆发力的。”
 +
* 鲁宾斯坦在谈到 第一次接触里赫特时说:“那是场寻常不过的演出;但是在某 时刻,我注意到我的眼睛越来越湿润,泪水开始顺着我的脸颊滚落下来
 +
* 海因里希·涅高兹则说:“ 具备这样一种独一无二的能力:既能抓住整部作品同时也不会忽略哪怕是作品里最细微 小节。就像 只雄鹰,既可以在那伟大的高处远眺地平线,也能俯拾大地上最细小的猎物。”
 +
* 肖斯塔科维奇在提到里赫特时这样说道:“里赫特 一个非同寻常的奇迹。巨大的天赋 他内心深处挣扎、狂喜。所有的 音乐 艺术现象对他而言都是可以理解的。”
 +
* 俄国钢琴家弗拉迪米尔·索弗伦茨基声称里赫特是位“天才”;里赫特则回应说索弗伦茨基是“上帝”。
 +
* 霍洛维茨说:“在俄国所有的钢琴家中,我只喜欢一个人,那就是里赫特。”
 +
* 皮埃尔·布列兹说:“他的个人魅力要比作 一名钢琴家大得多,也远超钢琴领域的其他艺术大师。”
 +
* 《留声机》杂志评论员伯斯·墨里森这样描述里赫特:“怪异的、很坦率、充满英雄气概、矜持的、热情奔放的、极其高明的乐器演 能手,也许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有着一种很深刻的神秘,他太高深莫测了。可以这么说,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之一
 +
== 参考资料 ==
 +
{{Reflist}}
 +
== 外部链接 ==
 +
 
 +
*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013398590743625868.html 斯维亚托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里赫特的个人作品]
 +
* [https://www.musicbody.net/piano-artist/49478.html 里赫特 从不言及成功的钢琴大师]
 +
* [http://www.wen84.com/pianostar/Sviatoslav-Teofilovich-Richter.html 斯维亚托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里赫特简介]

於 2019年1月11日 (五) 23:14 的修訂

斯維亞托斯拉夫·特奧菲洛維奇·里赫特
出生 (1915-03-20)1915年3月20日
逝世 1997年8月1日(1997-08-01)(82歲)
國籍 烏克蘭
民族 德意志烏克蘭混血
母校 莫斯科音樂學院
職業 鋼琴演奏家

斯維亞托斯拉夫·特奧菲洛維奇·里赫特[1]

  • 斯維亞托斯拉夫·特奧菲洛維奇·里赫特,1915年3月20日出生於日托米爾,鋼琴演奏家。
  • 他被公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鋼琴大師之一,以極廣的演奏範圍,舉重若輕的技術以及富有詩意的分句聞名,他的演奏曲目如同百科百書一樣廣,不管是視譜或背譜演出,都能彈出傑出且深刻的音符,令人讚賞的演奏技巧,與對各個作品深邃且獨特的了解,使得他在錄音或是現場音樂會上的每次演出都稱得上是傳奇。

人物經歷[2]

  • 里赫特出生在俄羅斯帝國(現為烏克蘭)的日托米爾。他的父親特奧菲爾·丹尼洛維奇·里赫特(1872-1941)是一位在維也納完成學業的德國僑民鋼琴家、管風琴家和作曲家;母親安娜·帕夫洛夫娜(1893-1963)出生於一地主家庭,曾一度是自己未來丈夫的學生。1918年時,里赫特的父母居住在敖德薩,內戰使得他們與自己幼小的兒子骨肉分離。從1918年至1921年,里赫特搬來和姨媽塔瑪拉居住在一起,在這段時間裡,他在藝術方面的天賦開始顯現,在姨媽的教導下,他首次對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1921年的時候,這個家庭的成員終於團聚在了一起,里赫特搬到了敖德薩。父親那時在敖德薩音樂學院教課,還是當地路德教堂里的一名臨時管風琴手。在20世紀20年代早期,里赫特開始對音樂有了興趣並且開始學習鋼琴;同時激發起他興趣的藝術形式還有電影、文學和戲劇。非同尋常的是:大部分時間裡,里赫特是靠自學的,父親只給了他音樂方面的一些基礎教育。
  • 還是在很小的時候,里赫特就是一名出色的視奏者,他定期與當地的歌劇和芭蕾舞演出公司一同練習。里赫特對歌劇、聲樂以及室內樂保持了終身的熱情,在他自己創建於法國的梅斯萊莊園音樂節上,這股熱情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15歲那年,在莫斯科的普希金博物館裡,他開始在敖德薩歌劇院工作,為數場排練進行過伴奏。

職業生涯早期

  • 1934年3月19日,里赫特在敖德薩工程師俱樂部舉辦了首場獨奏音樂會,但直到3年以後,他才決定跟隨海因里希·涅高茲——莫斯科音樂學院裡著名的鋼琴家和鋼琴老師,正式學習彈鋼琴。當里赫特彈奏肖邦第四敘事曲給涅高茲試聽時,這位大名鼎鼎的老師和旁邊的學生低語道:「這人是個天才」。涅高茲雖然教過很多優秀的鋼琴家,像埃米爾·吉列爾斯和拉杜·魯普,但他依然認為:「這是他窮其畢生一直在等待的天才級學生,」而且承認他「幾乎沒有教過里赫特任何東西。」
  • 在其職業生涯早期,里赫特也曾嘗試作曲,在讓涅高茲試聽時,也彈奏過幾首自己的作品。但搬到莫斯科以後不久,里赫特便放棄了作曲。幾年以後,對這樣的決定,里赫特解釋說:「我認為已經沒有必要再給這個世界增添不好聽的音樂」。
  • 二戰開始時,里赫特父母的婚姻走向了失敗,他的母親愛上了另外一位男人。因為里赫特的父親是德國人,成了被當局懷疑的對象,他計劃帶領全家逃離這個國家。因為有了這段羅曼史的羈絆,里赫特的母親不願意離開俄國,於是全家依然留在了敖德薩。1941年,里赫特父親被捕,後來被發現犯有間諜罪,於1941年10月6日被處決。里赫特再沒有跟自己的母親有過任何來往,一直到20年以後母親去世前不久,第一次去美國巡演時才有了一點聯繫。

個人生活

  • 1945年,里赫特遇到了女高音尼娜·多蓮卡,並為她的獨唱音樂會進行了鋼琴伴奏。從那時起,他們倆成為了終身伴侶,但一直沒有結婚。多蓮卡在生活和事業兩方面都給了里赫特極大的支持,在里赫特生病的最後日子裡,一直陪伴在其左右。1998年5月17日,在里赫特去世幾個月以後,多蓮卡也離開了人世。

巡演歷程

  • 1949年,里赫特獲得斯大林獎章,從此在俄國、東歐以及中國進行了廣泛的音樂會巡演。1950年,他首次在蘇聯以外的國家捷克斯洛伐克舉辦了音樂會。1952年,里赫特應邀在描述米哈伊爾·格林卡的電影《作曲家格林卡》(根據1946年電影翻拍)中扮演李斯特。鮑里斯·斯米爾諾夫在劇中擔任主要角色。
  • 1952年2月18日,里赫特第一次作為指揮,演出了普羅科菲耶夫為大提琴和管弦樂隊而作的E小調交響協奏曲,羅斯特洛波維奇擔任大提琴獨奏演員。之後,他再沒幹過指揮這一行當。
  • 雖然里赫特一向以對政治「漠不關心」而著稱,1960年他卻以在蘇聯詩人、小說家鮑里斯·帕斯特爾納克葬禮上進行演出,表達了對當局的蔑視。(1953年,他曾在斯大林的葬禮上,和蘇聯著名小提琴家大衛·奧伊斯特拉赫一同演奏了普羅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奏鳴曲。)
  • 在獲得斯大林獎章、成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人民藝術家」之後,里赫特於1960年在美國舉辦了首場巡迴演奏會,1961年又去了英國和法國。
  • 里赫特和多蓮卡曾在東歐一些國家舉辦了數場獨奏(唱)音樂會。1948年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1950年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和中南部城市布拉迪斯拉發;1954年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1956年再次巡演捷克斯洛伐克。1957年,里赫特來到中國進行巡演。之後再次去了布拉格、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以及波蘭首都華沙。
  • 1958年,里赫特和尤金·奧曼迪指揮的費城交響樂團錄製了普羅科菲耶夫第五鋼琴協奏曲——這張唱片使得里赫特蜚聲美國成為廣受人們歡迎的鋼琴大師。1959年,里赫特和華沙愛樂樂團成功錄製了另外一張唱片——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唱片由DG發行。正是通過20世紀50年代發行的這些唱片,西方國家第一次意識到了里赫特的存在。里赫特在西方國家最初的擁護者之一是他的同胞鋼琴家埃米爾·吉列爾斯。吉列爾斯在自己首次巡演美國時,面對評論界的好評如潮,直言不諱地說應該「等聽到里赫特的琴聲後再發此褒獎。
  • 里赫特在西方國家的第一場音樂會是在1960年5月獲准在芬蘭舉辦的;當年10月15日又去了芝加哥,在那裡演奏了勃拉姆斯第二鋼琴協奏曲,由美籍指揮家埃里希·萊因斯多夫指揮的芝加哥交響樂團伴奏,引發了轟動。回首當年,《芝加哥論壇報》著名音樂評論家克勞迪亞·凱西迪,這位以其對功成名就的藝術家不太友好的評論而著稱於世的女士,回憶起里赫特第一次登上舞台時描述其腳步是遲疑的,顯得有點脆弱不堪(好像快要被吞沒的感覺);但當在琴邊坐下以後,立刻調動出了(觀眾長時間的注意力)。里赫特1960年美國巡演的成功,在卡內基音樂廳的一系列音樂會中達到了頂峰。
  • 1961年,里赫特計劃去倫敦首演。他的第一場獨奏音樂會,包括海頓和普羅科菲耶夫的作品,遭到了英國評論界的一致詆毀。尤為明顯的是,英國作家、評論家內維爾·卡達斯將里赫特的演出概括為「鄙俗」二字,而且對里赫特應邀去倫敦——一個自身已有了很多「二流」鋼琴家的城市演出,感到大為不解。接下來1961年7月18日的音樂會上,里赫特演奏了兩首李斯特的鋼琴協奏曲,評論界的聲音才發生了逆轉。
  • 1963年,在對法國盧瓦爾河谷,一個很適合舉辦音樂節的地區進行調查探求以後,里赫特發現了距圖爾北部幾公里處的拉格朗日,於是在那裡創建了盧瓦爾河谷音樂節,成為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
  • 1970年,里赫特首次拜訪日本,因為不喜歡飛行,他乘坐火車、輪船穿越了西伯利亞。他演奏了貝多芬、舒曼、穆索爾斯基、普羅科菲耶夫、巴托克以及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還和日本管弦樂團一起演出了莫扎特和貝多芬。里赫特一生共訪問日本達8次之多。

晚年

  • 里赫特非常陶醉於為觀眾們進行演奏,但厭惡提前幾年就事先安排好準備演出的音樂會。在生命的後期,他會選擇在很不起眼的、甚至經常是黑暗的小音樂廳進行演出,僅有一盞微弱的燈照着他的樂譜。里赫特說他之所以這樣做,是想幫助聽眾全神貫注於正在演奏的音樂,而不是將注意力分散在諸如表情和手勢這類不相關的多餘之事上。
  • 1981年,里赫特創辦了在普希金博物館舉辦的十二月之夜國際音樂節,1997年他去世以後,該音樂節被重新命名為斯維亞托斯拉夫·里赫特十二月之夜國際音樂節。1986年,里赫特和他心愛的雅馬哈鋼琴開始了長達6個月的西伯利亞之旅,舉辦了約150場音樂會,在一些小城市裡,有時甚至是連音樂廳都沒有。以前從未看過音樂會的觀眾們聚集在大廳中央,歡呼雀躍慶祝音樂會的成功。據說在里赫特生命的晚期,他還曾打算舉辦免費音樂會(雖然實際上他並沒有這麼做)。
  • 有一則軼事還舉例說明了里赫特在他生命最後10年裡,是如何着手準備音樂會的。在讀了《查理曼大帝傳記》以後(我們的鋼琴家本人可是一位十分熱心的讀者哦),里赫特讓他的秘書給德國西部城市亞琛(查理曼大帝最喜歡居住的城市、也是他的長眠之地)一家劇院的經理髮去一份電報,電報中陳述道:「我們的鋼琴藝術大師已通讀了《查理曼大帝傳記》,希望在亞琛舉辦音樂會」。不久以後,音樂會如願以償在那裡舉行。
  • 到了1995年的時候,里赫特依然能夠演奏鋼琴作品中那些最被世人所喜愛的音樂,包括拉威爾的《鏡子》、普羅科菲耶夫的第二鋼琴奏鳴曲、肖邦鋼琴練習曲中的第三首離別曲以及第四首敘事曲等。
  • 里赫特和管弦樂團最後的演出錄音是1994年和日本新交響樂團合作的三首莫扎特鋼琴協奏曲,指揮是他的老朋友魯道夫·巴沙。
  • 里赫特最後一場獨奏音樂會是1995年3月30日,在德國呂貝克一次私人聚會上。演出包括兩首海頓的奏鳴曲以及貝多芬的降E大調主題賦格變奏曲,後者是一部雙鋼琴作品,由里赫特和鋼琴家Andreas Lucewicz共同演奏。
  • 晚年的時候,由於對作品音高的感覺開始模糊,里赫特的聽力也開始退化,使他不能像以往那樣揮灑自如地舉辦音樂會。為此,里赫特曾一度患上抑鬱症。臨終時刻,是舒伯特的第三鋼琴奏鳴曲陪伴他去了天國。

主要榮譽及獎章

  • 1950年 斯大林獎章;
  • 1955年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人民藝術家;
  • 1960年 格萊美獎;
  • 1961年 蘇聯人民藝術家;
  • 1968年 羅伯特.舒曼獎;
  • 1961年 列寧獎章;
  • 1977年 斯特拉斯奧大學名譽博士;
  • 1986年 丹麥莉奧妮.桑寧音樂獎;
  • 1975年 社會主義勞動英雄;
  • 1965年、1975年、1985年三枚列寧勳章;
  • 1980年 十月革命勳章;
  • 1987年 格林卡蘇維埃國家獎 ——因1986年的鋼琴協奏曲節目而獲得,在西伯利亞和遠東城市演出;
  • 1995年 為祖國榮譽勳章,第四級;
  • 1996年 俄羅斯聯邦州獎;
  • 牛津大學音樂博士榮譽稱號;
  • 入選2012年格萊美名人堂等。
  • 1952年,在蘇聯電影《作曲家格林卡》中,出鏡扮演李斯特。

人物評價

  • 意大利評論家皮耶羅·拉塔利諾曾經斷言道:鋼琴演出歷史上只有李斯特和布索尼可以和里赫特媲美。
  • 格倫·古爾德稱里赫特是「我們這個時代由音樂所創造的世界裡,最強有力的溝通者」。
  • 俄國小提琴家內森·米爾斯坦在他的回憶錄《從俄羅斯到西方國家》中,對里赫特有如下的描述:「里赫特無疑是位卓爾不凡的鋼琴家,但也並非像人們所說的那樣無可挑剔。對我來說,他的音樂有時顯得太枯燥了。如他演繹的拉威爾《水之嬉戲》,你聽到的是凍僵的冰柱而不是潺潺的流水。」
  • 范·克萊本1958年在蘇聯參加了里赫特的獨奏音樂會。據說他在那場獨奏音樂會上曾放聲大哭,回到美國時,形容里赫特的演奏是「我所聽過的鋼琴演奏里最具爆發力的。」
  • 魯賓斯坦在談到他第一次接觸里赫特時說:「那是場尋常不過的演出;但是在某一時刻,我注意到我的眼睛越來越濕潤,淚水開始順着我的臉頰滾落下來。」
  • 海因里希·涅高茲則說:「他具備這樣一種獨一無二的能力:既能抓住整部作品同時也不會忽略哪怕是作品裡最細微的小節。就像一隻雄鷹,既可以在那偉大的高處遠眺地平線,也能俯拾大地上最細小的獵物。」
  • 肖斯塔科維奇在提到里赫特時這樣說道:「里赫特是一個非同尋常的奇蹟。巨大的天賦在他內心深處掙扎、狂喜。所有的音樂藝術現象對他而言都是可以理解的。」
  • 俄國鋼琴家弗拉迪米爾·索弗倫茨基聲稱里赫特是位「天才」;里赫特則回應說索弗倫茨基是「上帝」。
  • 霍洛維茨說:「在俄國所有的鋼琴家中,我只喜歡一個人,那就是里赫特。」
  • 皮埃爾·布列茲說:「他的個人魅力要比作為一名鋼琴家大得多,也遠超鋼琴領域的其他藝術大師。」
  • 《留聲機》雜誌評論員伯斯·墨里森這樣描述里赫特:「怪異的、很坦率、充滿英雄氣概、矜持的、熱情奔放的、極其高明的樂器演奏能手,也許最重要的一點是:他有着一種很深刻的神秘,他太高深莫測了。可以這麼說,斯維亞托斯拉夫·里赫特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富有創造性的藝術家之一。」

參考資料

  1. [1]里赫特——華麗回歸樸素
  2. [2]里赫特 | 20世紀最後的鋼琴大師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