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斯坦福·摩尔」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 行 1:
[[File:斯坦福·摩尔.jpg |缩略图|right|300px|[http://img.zxxk.com/2014-6/ZXXKCOM201406081443198229884.jpg 原图连接 ][http://www.zxxk.com/article/345803.html  圖片來源] ]]
+
{{Infobox person 
 +
| 姓名    =   斯坦福·摩尔
 +
| 外文名    =  Stanford Moore
 +
| 图像    = 
 +
[[File:斯坦福·摩尔.jpg |缩略图|right|300px|[http://img.zxxk.com/2014-6/ZXXKCOM201406081443198229884.jpg 原图连接 ][http://www.nobelprize-museum.org/cn/nobel/nobelinfo.aspx?id=1495&k=0  圖片來源 诺贝尔奖博物馆 ]]]
 +
| 图像说明 =   斯坦福·摩尔 |center
 +
|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 and age|1913|09|04}} 
 +
| 去世时间 = {{die date  dan  age |1982|08|23}}
 +
| 出生地点 =   美国芝加哥
 +
| 国籍    =   美国
 +
| 别名    = 
 +
| 职业    =   生物化学家
 +
| 知名作品 =  1972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
}}
 +
 
  
 
'''斯坦福·摩尔'''({{lang|en|Stanford Moore}},{{bd|1913年|9月4日|1982年|8月23日|catidx=S}}),[[美国]]生物化学家,因為“对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活性中心的催化活性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威廉·霍华德·斯坦]] 與 [[斯坦福·摩尔]]一起獲得1972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半奬金<ref>[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chemistry/1972/summary/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72]</ref>。
 
'''斯坦福·摩尔'''({{lang|en|Stanford Moore}},{{bd|1913年|9月4日|1982年|8月23日|catidx=S}}),[[美国]]生物化学家,因為“对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活性中心的催化活性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威廉·霍华德·斯坦]] 與 [[斯坦福·摩尔]]一起獲得1972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半奬金<ref>[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chemistry/1972/summary/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72]</ref>。
行 7: 行 21: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reflist}}
 
{{reflist}}
[[Category:科學技術醫學人物]][[Category:科學家]][[Category:化學家]][[Category:美國人]]
+
[[Category:科學技術醫學人物]][[Category:科學家]][[Category:化學家]]

於 2019年8月25日 (日) 15:19 的修訂

斯坦福·摩爾
斯坦福·摩爾
原文名 Stanford Moore
出生 (1913-09-04) 1913年9月4日(110歲)
美國芝加哥
國籍 美國
職業 生物化學家
知名作品 1972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斯坦福·摩爾Stanford Moore,1913年9月4日-1982年8月23日),美國生物化學家,因為「對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活性中心的催化活性與其化學結構之間的關係的研究」,威廉·霍華德·斯坦斯坦福·摩爾一起獲得1972年諾貝爾化學獎一半奬金[1]

簡介

斯坦福·摩爾(Stanford Moore),美國生物化學家,1913年9月4日生於美國芝加哥。1938年在威斯康星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1939年成為紐約洛克菲勒醫學研究所(現洛克菲勒大學)安芬森研究組成員。1952年升為教授。他出色的成就是應用色譜技術分析蛋白質和生物體液中的氨基酸和肽,並據此確定核糖核酸的結構。摩爾因與安芬森和斯坦合作研究蛋白質結構取得成果而獲得1972年諾貝爾化學獎,時年59歲。摩爾於1982年8月23日在紐約去世,享年69歲。[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