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
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瑞典语:Svante August Arrhenius,1859年2月19日-1927年10月2日),瑞典化学家。
斯凡特·阿伦尼乌斯 Svante Arrhenius | |
---|---|
出生 |
瑞典威克堡 | 1859年2月19日
逝世 |
1927年10月2日 瑞典斯德哥尔摩 | (68岁)
国籍 | 瑞典 |
母校 |
乌普萨拉大学 斯德哥尔摩大学 |
机构 | 皇家工学院 |
知名于 |
阿伦尼乌斯方程 离子解离理论 酸碱理论 |
研究领域 | 物理、化学 |
奖项 |
诺贝尔化学奖(1903年) 富兰克林奖章(1920年) |
目录
个人经历
斯万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
- 1859年2月19日生于乌普萨拉的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到良好教育。
- 1876年考入乌普萨拉大学化学系。
- 1878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不久到斯德哥尔摩准备博士论文。
- 1884年以《电解质的导电性研究》论文申请博士,答辩后评为有保留通过的四等。这几乎使他失去担任乌普萨拉大学讲师资格。只是在德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的慧眼独识下,支持他的观点,亲自到乌普萨拉请他到德国里加大学任副教授,这迫使乌普萨拉当局同意聘他为该校讲师。
- 1885年到奥斯特瓦尔德实验室工作。
- 1891年担任瑞典皇家工业学院讲师,
- 889年升教授,
- 1895年出任该院院长。
- 1905年任斯德哥尔摩诺贝尔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
- 1901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
- 1911年选为本国皇家学会会员。
- 1927年退休。
- 1927年10月2日卒于斯德哥尔摩。
学术成果
阿伦尼乌斯刻苦钻研,具有很强的实验能力。1883年5月,他提出了电离理论的基本观点:“由于水的作用,电解质在溶液中具有两种不同的形态,非活性的分子形态,活性的离子形态。溶液稀释时,活性形态的数量增加,所以溶液导电性增大”。作为博士论文送交乌普萨拉大学 。但是,其导师对其观点不能理解,另一导师则持怀疑态度。最后,由于委员会支持教授们的意见,阿累尼乌斯的论文答辩没有通过。阿累尼乌斯并未因此而灰心。他认为他的观点是正确的,为此寻求科学家的支持。1884年冬再次进行论文答辩时,论文被顺利通过。 阿伦尼乌斯同时提出了酸、碱的定义;解释了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提出活化能的概念及与反应热的关系等。由于阿伦尼乌斯在化学领域的卓越成就,1903年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瑞典第一位获此科学大奖的科学家。著作:《天体物理学教科书》、《免疫化学》、《生物化学中的定量定律》等。
阿伦尼乌斯在物理化学方面造诣很深,他所创立的电离理论留芳于世,直到今天仍常青不衰。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除了化学外,在物理学方面他致力于电学研究,在天文学方面,他从事天体物理学和气象学研究。他在1896年发表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地球温度的影响”的论文,还著有《天体物理学教科书》在生物学研究中他写作出版了《免疫化学》及《生物化学中的定量定律》等书。作为物理学家,他对祖国的经济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亲自参与了对国内水利资源和瀑布水能的研究与开发,使水力发电网遍布于瑞典。他的智慧和丰硕成果,得到了国内广泛的认可与赞扬,就连一贯反对他的克莱夫教授,自1898年以后也转变成为电离理论的支持者和阿伦尼乌斯的拥护者。那年,在纪念瑞典著名化学家贝采里乌斯逝世50周年集会上,克莱夫教授在其长篇演说中提到:“贝采里乌斯逝世后,从他手中落下的旗帜,今天又被另一位卓越的科学家阿伦尼乌斯举起。”他还提议选举阿累尼乌斯为瑞典科学院院士。由于阿伦尼乌斯在化学领域的卓越成就,1903年他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瑞典第一位获此科学大奖的科学家。1905年以后,他一直担任瑞典诺贝尔研究所所长,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多次荣获国外的其它科学奖章和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