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力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断裂力学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技类名词。
关于中国文字的起源[1]主要有两种观点:起源于刻画符号和“图画文字”起源说[2]。我们现在已知的最早的文字是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名词解释
固体力学的一个新分支,它是研究材料和工程结构中裂纹扩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断裂力学所说的裂纹是指宏观的、肉眼可见的裂纹。工程材料中的各种缺陷可近似地看作裂纹。断裂力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包括:①裂纹的起裂条件;②裂纹在外部载荷和(或)其他因素作用下的扩展过程;③裂纹扩展到什么程度物体会发生断裂。另外,为了工程方面的需要,还研究含裂纹的结构在什么条件下破坏;在—定载荷下,可允许结构含有多大裂纹;在结构裂纹和结构工作条件—定的情况下,结构还有多长的寿命等。
该学科是研究含裂纹构件强度与寿命的一门固体力学的新分枝,结构损伤容限设计的理论基础。
分为线弹性断裂力学与弹塑性断裂力学两大类别,前者适用于裂纹尖端附近小范围屈服的情况;而后者适用于裂纹尖端附近大范围屈服的情况。弹塑性断裂力学发展很快,但是线弹性断裂力学在结构损伤容限设计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在线弹性断裂力学中,最重要的力学参量是应力强度因子,它控制裂纹尖端场附近的应力场和位移场。其发展史及其相关的理论可以参阅《宏微观断裂力学》。
背景
蓬勃发展的近代先进科学技术,对传统的强度理论提出了挑战。
1) 高强度材料和超高强度材料的使用
2) 构件的大型化
3) 全焊接结构的使用
形成
1957年,美国科学家G.R.Irwin提出应力强度因子的概念, 线弹性断裂理论的重大突破,应力强度因子理论作为断裂力学的最初分支——线弹性断裂力学建立起来。
历史
现代断裂理论大约是在1948—1957年间形成,它是在当时生产实践问题的强烈推动下,在经典Griffith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世纪60年代是其大发展时期。
我国断裂力学工作起步至少比国外晚了20年,直到上世纪70年代,断裂力学才广泛引入我国,一些单位和科技工作者逐步开展了断裂力学的研究和应用工作。
断裂力学是起源于20世纪初期,发展于20世纪后期,并且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一门科学。因此,它是具有前沿性和挑战性的研究成果。
断裂力学是研究含裂纹物体的强度和裂纹扩展规律的科学,固体力学的一个分支,又称裂纹力学。它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A.A.格里菲斯对玻璃低应力脆断的研究。其后,国际上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低应力脆断灾难性事故,促进这方面的研究,并于50年代开始形成断裂力学。根据所研究的裂纹尖端附近材料塑性区的大小,可分为线弹性断裂力学和弹塑性断裂力学;根据所研究的引起材料断裂的载荷性质,可分为断裂(静)力学和断裂动力学。断裂力学的任务是:求得各类材料的断裂韧度;确定物体在给定外力作用下是否发生断裂,即建立断裂准则;研究载荷作用过程中裂纹扩展规律;研究在腐蚀环境和应力同时作用下物体的断裂(即应力腐蚀)问题。断裂力学已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化工、机械、材料、能源等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断裂力学是20世纪5O年代开始形成的。随着航天工业等的发展出现了超高强度的材料,对于这种材料,传统的强度设计已不能满足需要。传统的强度理论把材料和结构看成是没有裂纹的完整体。实际材料和结构中存在着裂纹,但如果材料的强度较低,裂纹的存在对结构安全的影响通常并不明显,由于在设计中采用了一定的安全系数,设计也就能够满足工程需要。但对于高强度材料或处在某些条件下的材料,裂纹的存在会使情况发生根本变化,这就必须考虑材料对于裂纹扩展的抵抗能力,为此引进了材料的断裂韧性这一力学概念,并出现了断裂力学。
在断裂力学出现以前,由于生产知识的积累,人们曾总结出一些材料的韧性指标,如冷脆转变温度、冲击能量等,它们都是一些定性的经验的参量,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用于评定材料,而不能用于设计。在美国的G.R.欧文等人的努力下,逐步建立起线弹性断裂力学并进而发展出弹塑性断裂力学,提出了一些描述裂纹扩展的参量,如应力强度因子、J积分、裂纹张开位移(见COD法)等,它们可以定量地用于设计。将它们和传统的强度理论结合起来,可以设计出更安全和更经济的工程结构。因此,在航天、核电工程等领域断裂力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另一方面,由于裂纹顶端的一个很小的区域对于裂纹扩展规律有重要影响,因此,裂纹扩展同材料的—些微观特性,特别是冶金性质(如晶粒大小、二相粒子、位错等)关系极大,这就要求断裂力学在研究中把材料工艺学、冶金学、金属物理学等方面的成果同力学结合起来。随着断裂力学的发展,微观裂纹也已进入研究范围。在研究裂纹扩展规律时,也开始涉及裂纹产生的原因。
参考文献
- ↑ 中国汉字是怎样起源的?源始于殷商?文字有600年的历史?,搜狐,2022-09-15
- ↑ 揭秘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来源图画还是记号?,搜狐,2017-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