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文武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文武王一般指金法敏,金法敏(626年—681年),新罗第30任君主(661年—681年在位)。他是新罗太宗武烈王金春秋之子,新罗名将金庾信之外甥。早年出使唐朝,并亲自参与了灭亡百济的战争。任内配合唐军镇压百济复国运动并灭亡了高句丽,然后驱逐唐朝在朝鲜半岛的势力,于676年实现了对浿江(大同江)以南的朝鲜半岛中南部区域的统一,朝鲜半岛历史由此进入了统一新罗时代。死后谥号文武王,葬于东海(日本海)中的大王岩。[1]

金法敏生于新罗真平王建福四十三年(626年),父亲是真骨贵族金春秋,母亲金文姬是532年被新罗征服的金官伽倻王室后裔,舅舅则是后来的新罗名将、国之柱石金庾信。史料记载金法敏“姿表英特,聪明多智略”,并且自幼接受“诗礼之训”,“学综古今”。在此良好教育环境下,金法敏“允武允文,多才多艺”。

善德女王仁平九年(642年),百济攻陷新罗西部重镇大耶城(今韩国庆尚北道陕川郡),城主金品释战死,其妻古陀炤乃金春秋之女、金法敏之妹,亦死于乱中。金春秋父子对此痛心疾首,发誓灭百济以报国仇家恨。金春秋先求援于高句丽不成,接着求援于唐朝,促成了唐与新罗的接近。金法敏亦积极参与乃父主导的对唐外交中。永徽元年(650年),真德女王派金法敏出使唐朝,名义上是报告新罗在上年大破百济,实际目的是进一步密切与唐朝的关系,并献上了真德女王所作的讴歌唐朝功德的《织锦太平颂》,刚登基不久的唐高宗大喜,授金法敏为太府卿。

永徽五年(654年),真德女王去世,金春秋被群臣推戴即位,是为太宗武烈王。翌年,作为嫡长子的金法敏被册立为太子。显庆五年(660年),唐朝终于应新罗请求,派苏定方领兵十三万渡海东征百济。金春秋也被唐朝任命为嵎夷道行军总管,负责新罗方面军队的调度指挥。金春秋并未直接领兵作战,而是让太子金法敏和大将金庾信代替自己亲临前线。其中金法敏先被派往德勿岛(今韩国京畿道德积岛)与苏定方接头,约好了会师百济都城泗沘(今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的日期,然后折返南川停(今韩国大田广域市一带)的新罗大本营,与金庾信等率精兵五万出征,在黄山伐(今韩国忠清南道论山市燕山面)与百济军激战取胜,从而得以与唐军会师。七月十三日,百济义慈王逃走,王子扶余隆投降,金法敏要求扶余隆跪于自己马前,唾面骂道:“向者汝父枉杀我妹,埋之狱中,使我二十年间痛心疾首,今日汝命在吾手中!”七月十八日,义慈王投降,百济灭亡。

继位为王

百济灭亡不久后,金春秋与金法敏又率军镇压百济复国运动,在显庆五年(660年)十月十八日攻占尔礼城(今韩国忠清南道论山市一带),附近的百济二十余城皆闻风归降,新罗设置官守,将其纳入版图,十一月二十二日凯旋金城。

龙朔元年(661年)六月,金春秋病逝,太子金法敏继位,是为文武王。文武王刚即位,他在唐朝做人质的弟弟金仁问就回国了,传达了唐高宗要求新罗出兵配合唐军灭亡高句丽的敕旨,并强调即使还在服丧也不能抗旨。于是文武王亲率大军北上,在瓮山城(今韩国大田广域市鸡足山城)遭遇百济残余势力抵抗,九月二十七日攻陷。文武王亲征之前,曾派官员文泉联络唐将苏定方,苏定方要求新罗尽快为围攻平壤的唐军输送军粮,而唐朝的吊祭兼册立使即将来到新罗,文武王遂将军队委任给金庾信、金仁问,自己则于十月二十九日返回金城迎接唐使。此时唐高宗又派含资道总管刘德敏传旨要求新罗输平壤军粮,文武王准备了车二千辆、米四千石、租二万二千余石,让金庾信等送去平壤唐营。龙朔二年(662年)正月,文武王正式被唐朝册封为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乐浪郡王、新罗王。

虽然新罗完成了唐朝所分配的运粮任务,但是此次唐朝并未平定高句丽。而百济复国运动依然如火如荼,并得到了倭国的援助,文武王于龙朔三年(663年)七月十七日亲率金庾信、金天存等配合孙仁师、刘仁愿所率唐军镇压百济残余势力,在陆上打败了残余的百济势力,与率水军赶来的刘仁轨会师,于八月十三日攻占百济势力的巢穴周留城(豆率城)。然而仍有百济将领迟受信盘踞任存城(今韩国忠清南道礼山郡一带)负隅顽抗,唐罗联军久攻不下,文武王为保存实力,遂于十月二十一日撤军,十一月二十日回到金城。

不久后,刘仁轨让百济降将沙吒相如、黑齿常之攻克任存,迟受信逃亡高句丽,百济复国运动告终。

一统三国

在唐罗联军灭亡百济、镇压百济复国运动的过程中,两国矛盾的种子就已埋下了。新罗一直垂涎于百济故地,可唐朝却将其改设为熊津等五个都督府,任用扶余隆为首的百济归顺人员为官长,令新罗骨鲠在喉,大为不满。唐高宗甚至还要求文武王与扶余隆会盟,发誓新罗、百济互不侵犯。对此百般抵触的文武王以任存未下为由,奏请停盟,但到麟德元年(664年),唐高宗下旨责备新罗不遵唐朝要求盟誓,大概此时任存城已被占领,所以新罗没有拒绝的借口,文武王便于二月派金仁问、金天存在熊津与扶余隆会盟。唐朝显然对文武王没有亲自出面感到不满意,于是到了麟德二年(665年)八月,文武王迫于唐朝压力,终于亲自出面,在唐朝敕使刘仁愿的监督下,筑坛于就利山,与曾经跪在他马前、被他羞辱过的熊津都督扶余隆会盟。在此之前,唐朝于龙朔三年(663年)宣布新罗为鸡林州都督府,以文武王为鸡林大都督,这无疑让文武王感受到唐朝的威胁,担心新罗沦为百济那样的下场。

不过,新罗还需要借助唐朝的力量来平定高句丽、统一海东,所以暂时没跟唐朝翻脸。乾封元年(666年)四月,文武王让重臣金天存的儿子金汉林、金庾信的儿子金三光入唐充当宿卫质子,并请兵讨伐高句丽。当时,高句丽强人渊盖苏文已经倒下,诸子争权夺利,长子渊男生(泉男生)降唐,因此唐朝顺应新罗请求,于同年十二月任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重启对高句丽的征伐。乾封二年(667年)七月,唐朝派刘仁愿等来新罗征兵助攻高句丽。八月,文武王亲率大军出征,九月至汉城等待李勣的消息,李勣派江深传令新罗军队直接赶赴高句丽都城平壤。十一月十一日,文武王行至獐塞(今朝鲜黄海北道遂安郡一带),听说李勣撤军,自己也撤军。十二月,刘仁愿再次督促新罗出兵,并授予唐高宗赐给文武王的大将军旌节,不过文武王似乎按兵不动。总章元年(668年)六月,刘仁轨来新罗督促出兵,六月二十七日,文武王再次前往汉城坐镇指挥,金仁问、金天存、朴都儒等率领的新罗军队于平壤城外的蛇川之原打败了渊男建(泉男建)的军队,九月联合唐军包围平壤,遂灭高句丽。

文武王本欲自汉城前往平壤助攻,但途中听说平壤已经陷落,便返回新罗,十月二十二日嘉奖有功将士,十一月五日进入金城,翌日即率文武百官祭告先祖庙,报告“祗承先志,与大唐同举义兵,问罪于百济、高句丽,元凶伏罪,国歩泰静,敢兹控告,神之听之”。总章二年(669年)二月二十一日大会群臣,以“两敌既平,四隅静泰”下教大赦境内,宣告了朝鲜半岛三国纷争的终结。

不过,和平并没有像文武王预想的那么快来临,随着百济、高句丽的相继灭亡,唐朝与新罗的矛盾迅速浮上水面。在攻击高句丽之时,李勣责备新罗未按军期赶到,高句丽灭亡后金仁问等新罗有功人员入唐受赏时,李勣又称新罗无功。此外,新罗趁机占领了过去曾属新罗的高句丽卑列城(今朝鲜江原道安边郡),也被唐朝勒令退出。而唐朝设安东都护府于平壤更让新罗惴惴不安,新罗内部盛传唐朝修造船只,借口讨伐倭国,其实要灭新罗。总章二年(669年),在唐朝和新罗关系日益紧张之际,文武王一面派金钦纯、金良图入唐“谢罪”,一面则收容高句丽王族安胜(安舜,一说高藏外孙,一说高藏庶子)、高延武及其所率的4000户高句丽遗民,翌年三月即派薛乌儒与高延武各率精兵一万援助高句丽叛党剑牟岑,甚至打过了鸭绿江,后来遭遇唐军大部队而撤到汉城(今朝鲜黄海南道载宁郡),文武王将安胜安置于金马渚(今韩国全罗北道益山市),七月派遣须弥山册封安胜为高句丽王,并继续援助高句丽遗民捣乱。

显而易见,文武王的意图就是将这些高句丽遗民用于牵制唐朝。此外,文武王还和倭国搞好关系,在镇压百济残余势力期间就释放了所有倭国俘虏,高句丽灭亡后更是频繁遣使与倭国(后改称日本)往来,以创造对新罗有利的国际环境。

当然,文武王的首要目标还是在于百济故地,当地为唐朝羁縻统治下的熊津都督府,熊津都督扶余隆尚未赴任,由长史难汗、司马祢军等归顺唐朝的百济遗臣留守,并驻有唐朝军队。尽管已有就利山会盟,但熊津都督府和新罗之间的矛盾依然很深,尤其是新罗在当初平定百济之际,就已经占领了尔礼城等部分百济城池,熊津都督府希望唐朝出面让新罗归还这些土地,因此唐高宗对新罗擅取百济土地的行为感到愤怒,扣押了谢罪使金钦纯和金良图(金钦纯不久被释放回国,金良图死于狱中)。在此情况下,文武王先派金儒敦去熊津都督府,以“请和”为名加以试探,等到熊津都督府司马祢军回访时,文武王借口他来“窥觇”而予以扣押,并亲率大军进攻熊津都督府,时为咸亨元年(670年)七月,唐罗战争由此爆发。经过一年左右的征战,新罗击败了熊津都督府的百济遗民及驻守当地的唐军,并设置了所夫里州,这意味着新罗从唐朝手中吞并了百济故地。

不过,文武王在维护与牟取新罗的国家利益而与唐朝发生的冲突的同时,始终无意断绝与唐朝的宗藩关系,因而采取了比较灵活的对唐外交策略。据说他在咸亨元年(670年)征讨熊津都督府时,曾“具录事状,发使奏闻”,但因“风寒浪急”而未能入唐。咸亨二年(671年)唐将薛仁贵致书问罪之际,文武王在答书中声称先王金春秋曾得到唐太宗约定在平定高句丽、百济后将平壤以南送给新罗的“恩敕”,以使自己侵吞百济全部故地和高句丽部分故地的行动正当化,同时力陈新罗为唐朝的付出以及对唐朝的“忠诚”,诿过于唐朝大将李勣的苛责和熊津都督府官员(百济遗臣)的诬陷,表达自己的“冤屈”。咸亨三年(672年)九月,文武王第二次遣使入唐谢罪,并送还祢军等熊津都督府官员和唐军俘虏。之后,新罗所援助的高句丽叛军于咸亨四年(673年)五月被高侃、李谨行所领之唐军剿灭,新罗援军和高句丽叛军余部逃回新罗。文武王对此忧心忡忡,哀叹:“军败如此,奈何!”然后加强西海岸和北部边境的防范。

唐高宗并不接受新罗的谢罪。到咸亨五年(674年)正月,解决了西域弓月、疏勒问题的唐高宗开始对新罗算总账,下诏削文武王官爵,改立其入唐宿卫之弟金仁问为新罗王,派刘仁轨、李谨行率军20万讨伐新罗。刘仁轨在七重城(今韩国京畿道坡州市积城面)大败新罗,但不久即被召还。上元二年(675年)二月,文武王第三次遣使入唐谢罪,唐高宗顺水推舟,赦免其罪,恢复官爵。在赦罪诏书尚未传达到前线时,新罗于当年九月进攻驻扎在当地的唐军。

而唐朝的精力主要用于对付吐蕃,所以不得不收缩海东政策,于仪凤元年(676年)将安东都护府从平壤迁至辽东,并召还了在当地任职的汉官。

这标志着唐朝势力实际上退出朝鲜半岛,也标志着文武王最终完成了统一浿江(大同江)以南的朝鲜半岛中南部的大业。

后世纪念

神文王修建感恩寺作为文武王的愿堂,为文武王祈祷冥福(相传本为文武王为镇伏倭兵而建)。感恩寺遗址被指定为大韩民国史迹第31号,现存两处三层石塔,供奉舍利,双塔被指定为大韩民国国宝第112号。此外还在其柱石上发现了韩国最早的太极图纹样。

文武大王陵是韩国唯一一座修建于海上的王陵。该陵残存石碑在18世纪末被发现,原文2500字左右,现可判读700字左右。碑文名称被复原为“大唐乐浪郡王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新罗文武王陵之碑”,彰显唐与新罗的宗藩关系。文中将新罗王室追溯到“火官”(祝融),并自称是金日磾(秺侯)的后裔,此外还出现了神秘的新罗开国之君“星汉王”,这些都不见于史书记载,成为后世学者众说纷纭的历史谜团。

韩国海军于2003年下水的编号为DDH-976的KDX-2级导弹驱逐舰被命名为“文武大王号”。

视频

文武王 相关视频

陕西咸阳,文武王墓,历经3000多年陵墓依然完好
湖南某深山发现武烈王李天保驻军遗址80岁历史知情老人现场讲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