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文曉村

於 2020年5月30日 (六) 19:09 由 Cova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縮略圖原圖連結

文曉村,(1928年2月11日-2007年12月25日),河南偃師人,其他筆名伊川白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專修科畢業,美國加州世界藝術文化學院榮譽文學博士,1949年遷台。曾任葡萄園詩刊社長,中國詩歌藝術學會理事長,中國文藝協會、中國作家協會、中華民國新詩學會理事,世界華文詩人協會常務理事。著有詩集多種。曾任編譯官、參謀,臺北市龍山國中教師。1962年與王在軍古丁等創辦並主編「葡萄園」詩刊,曾獲國軍第四屆文藝金像獎長詩獎,中國文藝協會第二十屆詩歌獎章,第六屆中興文藝獎章及教育部宏揚詩教獎等[1]

文曉村的創作風格以生活週遭事物的擬寫,賦予中國歷史的文化想像,感情豪邁且真實,對於生命的起伏轉折亦透過詩有深刻的體會,也堅持當代新詩應走「明朗、健康、中國」的道路。著有詩集第《八根琴弦》、《一盞小燈》;詩評集《新詩評析一百首》;國語文圖書《國中作文批改選》等。

因腦中風及心肺衰竭等疾病於2007年12月25日下午在台北榮民總醫院逝世[2]

目錄

曲折人生,離奇經歷

文先生寫自己——這是他的長篇自傳《從河洛到台灣——河海憶往》中的一段文字。原來他有人們想象不出的一段曲折的人生,離奇的經歷。

文曉村先生是河南省偃師人。1944年日軍侵占豫西,年僅十六歲的他,熱血沸騰,赤腳日行八十里,奔赴抗日游擊隊,成為少年隊員。後來從八路軍成為解放軍,又成為志願軍,於1951年渡過鴨綠江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志願軍一八○師機要科長。第五次戰役中,彈盡糧絕,突圍未成,隱居於深山老林,以野菜充飢,山水解渴,歷經種種艱難困苦,最後被美軍俘虜。上面的文字就是他戰敗被俘的回憶。

1954年3月,文先生被美軍押送台灣。因所謂「思想問題」可疑,被台灣當局視為異端,被遣送到新店大崎腳和綠島接二連三「感訓」「再感訓」,只差未被投入大海。最後,他總算領到了一枚「軍人身份證」,階級是「暫支准尉薪」,這樣,身份一百八十度轉換,便在台灣生活了下來……


文學風格

文曉村的創作文類以詩為主,兼及論述及傳記。其詩作風格清新、率真,數十年來,一直以家國之愛為寫作的中心主題,並以詩歌文學,做為自己發洩苦難的缺口。1993年從教育崗位退休後,致力推行兩岸詩歌文化的交流,1994年更擴大成立「中國詩歌藝術學會」。2004年出版的《文廬詩房菜》,是身為詩人評論家的文曉村新詩創作的經驗談,且以自己詩篇作為評述的對象,可謂開出版界的首例[3]

文學成就

曾獲國軍新文藝金像獎、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中興文藝獎章、中國詩歌藝術學會詩歌藝術貢獻獎等獎項。

作品

【詩】

  1. 第八根琴弦:自強出版社,1964年出版
  2. 一盞小燈:現代潮出版社,1974年出版
  3. 水碧山青:采風出版社,1987年出版
  4. 文曉村詩選:團結出版社,1995年出版
  5. 九卷一百首:詩藝文出版社,1996年出版
  6. 文曉村短詩選:銀河出版社,2002年出版 [4]

【論述】

  1. 新詩評析一百首──寫給青少年的:布穀出版社,1980年出版
  2. 橫看成嶺側成峰: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出版
  3. 文廬詩房菜:詩藝文出版社,2004年出版
  4. 輕舟已過萬重山:文史哲出版社,2005年出版
  5. 雪白梅香費評章: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出版

【傳記】

1.文曉村自傳──從河洛到臺灣:詩藝文出版社,2000年出版

參考資料

  1. 關於文曉村. 國立東華大學 數位文化中心
  2. 追思 詩人文曉村.  陳寧貴詩人坊
  3. 文曉村. 台灣文學網
  4. 文曉村. 全球華文寫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