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文化古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文化古迹详解:万里长城-八达岭【明.延庆】万里长城之八达岭段位于北京市西北的延庆县境内。

八达岭是我国明长城中保存最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段落之一。它盘旋游卧于延庆县境内的崇山峻岭之间,不见首尾,像是一条巨龙在低啸游动,气势磅礴。八达岭因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古人曾有“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之说,今山崖高处仍留有“??

八达岭始建于明朝洪武帝初年,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用砖石重修,明清两代又屡经修葺。关城有两个门,西门称“北门锁钥”,东称“居庸外镇”。两门的券洞上置平台,台周用砖垒砌垛口,平台的南北各开豁口。东门平台与关城城墙相连,西门平台与长城相连。

关城和城墙都是由整齐的条石和大型城砖砌筑的,极为坚固。八达岭长城的城墙平均高达7.8米,最高处达14米,墙基宽6.5米,顶宽5.8米。城墙的两侧间隔着设置有敌台、墙台、宇墙、垛口、望洞、射孔等防御工事。北门外的岔道城是明代守军的前线指挥所,可以同时驻守七、八百人。

十三陵【明.昌平】

十三陵是中国明代13个皇帝陵墓的总称。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天寿山下。明代迁都北京后,自成祖朱棣起,至末帝思宗朱由检止,共十四帝,除景帝朱祁钰因故别葬金山外,其他皇帝均葬此。依次为成祖长陵、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光宗庆陵、熹宗德陵、毅宗思陵。十三陵是一个整体性强、布局主从分明的大型陵墓群。清初明陵遭破坏,乾隆年间曾进行修缮。1956年发掘定陵。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三陵的范围与布局

十三陵陵区面积约40平方公里,东、西、北三面环山,依山势建围墙。正门大红门开在南端,在各山口、水口处建关城和水门。大红门前有石牌坊下马碑。牌坊为五间六柱,庑殿顶,东西通宽33.6米,高10.5米,为中国最大石坊。大红门南向,券门三洞,无木架,全部砖石结构。单檐,庑殿顶,顶覆黄瓦,红墙,白石基础,东西长37.6米,南北宽11.4米。门南两侧各有下马石碑。门东北部为拂尘殿,为皇帝祭陵更衣所在,今仅存遗迹。门北为总神道,直达长陵。

神道长约1060米,南端建有大碑楼,重檐歇山顶,顶覆黄琉璃瓦,四面开门。内立“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楼外四隅各立雕龙华表。碑楼北神道两侧立石望柱和巨大的石象生18对,相向而置。计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各4,皆2蹲2立;石人12个:武臣、文臣、勋臣各4个。再北为石柱组成的牌楼式棂星门。神道北段有支路,通向各陵。


十三陵陵园形制

各陵自成陵园,规模大小不一,形制大致相同。陵园各建在山前,都有围墙,门前竖无字石碑。祭祀建筑规模都较大,三五间不等,两旁多建廊庑。殿后过牌楼门有石五供,再后有明楼、宝城。各陵葬皇帝一人,皇后人数不等。明楼为方形高楼,重檐歇山顶,正面檐下嵌匾,书陵名。楼中竖石碑,刻皇帝庙号、谥号。长陵陵园规模最大,宝城直径340米。祭祀宫殿面宽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有三层白石横杆环绕,内有32根直径1米以上本色楠木巨柱,面积1956平方米,雄壮雅洁,为国内仅见。除思陵外,各陵陵园左右均设有神宫监神马房石牌坊祀祭署


定陵地宫及遗物

前有砖隧道石牌坊石隧道金刚墙,隧道券接玄宫。玄宫分为前殿、中殿、后殿与左右二配殿,全部为石材起券结构。各殿间有石券洞相通,券洞前雕额枋、檐瓦,下作须弥座。洞内设汉白石双扇石门。各门内均有自来石顶门。前、中两殿地铺方形澄浆砖。后殿和两配殿地铺花斑石。玄宫连同隧道券前后长87.34米,左右横跨47.28米,总面积1195平方米。

玄宫中殿设石供案三,案前均设黄琉璃五供,后殿有棺床,砖石结构,床上中为万历帝棺,左为孝端后棺,右为孝靖后棺,棺床上下放置随葬器物、谥宝、谥册等。万历帝棺床有金井。左右配殿也各有棺床、金井,唯无棺、器物。

出土器物有帝后冠服、织锦匹料、金器玉器铜器、瓷器、木器、锡器、谥册、谥宝、金元宝、银元宝等各类器物近2648件。帝用翼善冠,全用金丝编就,并附有双龙戏珠,十分珍贵;织锦匹料多成卷状,中部加腰封,书写织造时间、地点、名称、尺寸和各种匠作姓名等,史料价值很高,但多有腐朽。

1954年,文化部文物局对长、景、永三陵进行了整修。1958年整修定陵的地面建筑与地下玄宫,1959年建定陵博物馆。1986年又着手修缮昭陵。现归十三陵特区管理。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抗战时期.顺义】

颐和园位于山水清幽、景色秀丽的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时值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盛世------"康乾盛世"时期;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1886年,清政府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重修,并于两年后改名颐和园,作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从此,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1898年,光绪帝曾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维新思想家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园中的玉澜堂;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颐和园再遭洗劫,1902年清政府又予重修;清朝末年,颐和园成为中国最高统治者的主要居住地,慈禧和光绪在这里坐朝听政、颁发谕旨、接见外宾……。5、真觉寺金刚宝座【明.北京】。[1]

卢沟桥【始建于金.北京】

周口店遗址【旧石器时代.房山】

云居寺塔及石经【隋、唐、辽、金.房山】

独乐寺【唐.蓟县】

平津战役指挥部旧址【1948.杨柳青】


颐和园【明、清.北京】

1924年,颐和园辟为对外开放公园。颐和园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000余间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古树名木1600余株。其中佛香阁苏州街石舫长廊十七孔桥谐趣园 、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园游览区。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颠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烟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阅看耕织图画柔桑拂面,豳风如画,乾隆皇帝曾在此阅看耕织活画,极具水乡村野情趣。与前湖一水相通的苏州街,酒幌临风,店肆熙攘,仿佛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买卖街,谐趣园则曲水复廊,足谐其趣。在昆明湖湖畔岸边,还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

多年以来,颐和园管理处以"文化建园"为宗旨,用"一种精神五种意识六个一流"的企业文化统领职工,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大力推进颐和园的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以借景环境、山形水系、文物古建、植被景观为颐和园的核心保护内容,建立了完整的颐和园保护管理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颐和园加快了建设和保护的步伐,先后投入巨资恢复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 、耕织图等景区,积极参与周边环境改造,延续颐和园的历史人文环境,恢复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建设了国内园林系统内最先进的文昌院博物馆。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卓越的保护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近年来,颐和园先后获得了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首批国家AAAA级景区等诸多荣誉称号,2000年顺利通过国际标准化的ISO9000和14000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使颐和园的管理、保护、研究迈上了规范、科学、法制的管理轨道。目前,台湾已发掘的史前遗址有1000多处,给中华民族大家庭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近百年来,考古学者在台湾岛上发现了大量古人类文化遗址,发掘了大批古代文物,用大量事实充分证明,台湾的史前文化与祖国大陆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其每一个发展阶段,在文化内涵上都与大陆原始文化息息相关,同属一个文化系统。

台湾旧石器时期的人类遗址相对较少,主要有台南左镇乡的人类顶骨化石遗址与台东长滨乡的八仙洞遗址。

左镇人。1971年11月,台湾学者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人类右顶骨残片化石。1974年1月,又在同一地点采集到人类左顶骨残片化石。根据右顶骨的氟及锰含量研究,这是距今2万至3万年前的旧石器后期的人类化石,被称为“左镇人”。这是目前台湾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但这里未发现任何旧石器时代的器物,因此考古学家推断,这些人类化石很可能是长滨文化人的遗骨。考古专家认为,“左镇人”的牙齿结构、体质形态与福建清流、漳州、东山等地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属同一起源,应是从大陆东南迁移台湾的。

长滨文化遗址。1968年3月,由台湾大学地质学系林朝荣教授调查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海蚀洞穴时发现。后经挖掘,出土一大批石器、石片、骨角器、鱼骨、兽骨、粮食残渣等3000多个器物。经鉴定,确认此处为台湾首次发现最古老的文化层,即旧石器文化层。历史学家李济博士将之命名为“长滨文化”。长滨文化属于典型的砾石器文化,是经由中国华南传进台湾的。以碳十四测定,长滨文化远溯到1.5万年前。此文化证明,在更新世末期前,台湾与大陆连接时,台湾就已成为大陆旧石器晚期人类的活动场所。

台湾新石器文化较为丰富,分布广泛,在台北台中台南台东等地均有所发现,典型者主要有大坌坑文化、风鼻头文化、圆山文化、卑南文化、恒春史前文化、角洞文化与麒麟文化等遗址。

大坌坑文化遗址。大坌坑位于台湾北部的台北县八里乡(谷称八里坌)埤头村的观音后山北麓。1958年,台湾学者在八里乡一带发现多处古遗址,其中以遗物分布的范围及多寡论,大坌坑居首位,这是台湾北部所发现的最大遗址之一。出土的石器主要有扁平石凿、有段石凿、磨制大锄与磨制石镞等;陶器有素面无纹饰或有剌点纹、方格纹等;青铜器以在台湾首次发现的一青铜镞为代表。最重要的是发现了青铜镞、古钱币与古瓷器等典型的大陆中原器物。

该遗址呈现多层的文化层。第一层是绳纹陶文化层,第二层为赤褐色素面陶文化层(圆山文化层),第三层为赤褐色网纹硬陶文化层。最下一层出土的陶片为棕黄色或红褐色,多有绳印纹。其中出土的最下层陶片及石器,是台湾成为海岛后最早的文化之一——新石器文化的遗存。经碳14测定,该文化属距今5000年至此7000年前的绳纹陶文化晚期。

圆山文化遗址。位于台北市圆山动物园内,早在清光绪二十三年,即1897年就被发现。台湾光复后,考古工作者先后进行过多次较大规模的挖掘,获得丰硕成果。该文化距今有3500年至4000年,包含上下两个文化层。上层是早期圆山文化,主要部分是个堆积厚度达到2米以上的贝层,发现大量人类食用后的贝壳、兽骨和使用后的器具。下层为晚期圆山文化,主要出土的是带有绳印纹的陶器,这是继大坌坑文化之后,台湾北部盆地发现的最古老的史前文化,因此也称下层大坌坑文化。台湾考古学者推断,圆山文化人可能是从今日广东省的海丰到广州之间的沿海地区迁移而来的。卑南文化遗址。位于台东县卑南乡南王庄,为日本人发现。到目前共出土土石棺1000多具,各类文物及器具等达1万多件,是目前台湾所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史前人类遗址。该遗址出土的大量石器,外表光滑细致,棱角突出,比例对称。不论是石刀、石镰、石凿、石镞或其他石器,制造水平较高,是新石器时代最盛时期的代表性石器。陶器有纺锤、陶壶、陶罐、陶杯等。此外,还有玉环、玉簪、管珠等物器。经测定,该遗址为距今3000年前的文化遗址。考古专家分析,卑南文化虽带有若干恒春半岛文化的要素,但已有相当大的进步,与浙江的良渚文化、福建的昙石文化、江苏的青莲岗文化相近似。同时,专家考证认为,该文化与泰雅族、阿美族存在着某种关系。恒春史前遗址。恒春半岛位于台湾岛最南端,史前遗址极为丰富,其中规模最大者原有2处。一处在鹅銮鼻灯塔附近,另一处在垦丁石牛溪东畔海拔约束30米的台地上。从出土的长方形石棺、仰身直肢葬及长头长身的骨骼特征分析,专家认为,这些文化特征与泰雅、阿美两族最为接近。出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是有大量、完整的带有连续菱形花纹的彩陶片,这是台湾1000余处史前遗址中最大的彩陶文化。该彩陶文化属黄河流域的彩陶文化,即河南仰韶文化。

凤鼻头文化遗址。分布在台湾岛西海岸的中南部,自大肚山起向南到台湾岛南端及澎湖列岛。其典型代表是高雄县林园乡凤鼻头遗址,包含各文化层的遗物。上层为刻纹黑陶文化层,中层为印纹红陶文化层,下层为大坌坑文化层。该遗址是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晚期遗址。出土较多石斧、石锄头与石镰等生产工具。一般认为它是由大坌坑文化发展而来。[2]

相关视频

世界10大神秘古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