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魂在于知耻(宋今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文化之魂在于知耻》是中国当代作家宋今声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文化之魂在于知耻
一个人不要说有了相当的文凭学历,就是掌握了一些文化知识和读写能力,便可以称之为“有文化”,因为,从此再也不是文盲了。但是,有文化而不能使自己割断侥幸与贪欲、恶劣与卑鄙、欺骗与讹诈、狂悖与傲慢的持续缠绕,而且在众目睽睽之下没有一点醒悟愧疚和自我规范,那么,这种人就不可以称之为真正的文化人。 文化人首先要有羞耻感,即是知耻;明白“这样做”不可以,“那样做”有问题,小心谨慎,循规蹈矩,守身如玉,视名节和清白为经世之宝,立世之基,宁可吃亏受辱,绝不逾越雷池半步。
我国历代思想家都把“知耻”两个字置于自己人格修养的重要位置,并且告诫世人,修身立世,要从知耻开始。管子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龚自珍说:“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不知耻,为国之大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明知道自己是错的,就是不愿意承认改正,还恬不知耻、将错就错,慢慢地小错铸成了大错,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不可挽回的悔恨与损失。
人无羞耻之感、廉耻之心,什么坏事、恶事、丑事都能干得出来。不知道“磕碜”了,就容易把“屁股”当成“脸”露在外面;“一条鱼”不仅“腥了一锅汤”,腐烂了自己,污染了别人,还给团体和部门造成恶劣影响。可以这样讲,那些已经被查落马、触犯刑律、身败名裂的“老虎”“苍蝇”们的一个突出共性,就是在为人和做事上“不知磕碜”了,其主要原因就是自己的文化修养在经济大潮里发生了病变,完全泯灭了羞耻之心。
修身的目的,就是为了健全人格。如果身不修、品不立,则不足以担当理政大任。即如顾炎武所说的那样:“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所以《大学》强调:“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一由自身到家庭再到国家及天下的递次过程,自古以来一直被我国读书人奉为修身圭臬。
何谓“修身”?《中庸》说:“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矣。”人无羞耻,立世艰难;官无清廉,难取端正。在当前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作为一名公务人员,我们要保养好自己的廉耻之心,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做一名真正的“文化人”。进出举止,要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始终保持好共产党人的独立人格精神,昂首站立,一身正气,离退挥手,两袖清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