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求真百科的内容仅供参考,并不能视为专业意见。任何医药相关资讯,应谘询专业人士。


散血草
t018ae3c02e485929d7.jpg
图片来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117064&sid=6330206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散血草

汉语拼音:Sàn Xuè Cǎo
别名:干肚药
性味:味微苦,性凉
功能: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主治:痢疾,小儿泄泻,淋浊,便血,衄血

散血草,中药名。为三叉蕨科植物地耳蕨Quercifilix zeylanica(Hout.) Copel.的全草。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的功效。主治痢疾,小儿泄泻,淋浊,便血,衄血。[1]

目录

药理简介

各种名称

中文名:散血草

拼音名: Sàn Xuè Cǎo

英文名: Herb of Clarke Boea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Quercifilix zeylanica(Houtt.)Copel.[Ophioglossum zeylanica Houtt.]

出处

出自《陕西中草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三叉蕨科植物地耳蕨的全草。

采收和储藏

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800m的林下湿地或溪沟边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

植株高约20cm。根茎横生,纤细,被红褐色、卵状披针形鳞片,边缘具疏毛。叶近生或远生,二型;营养叶柄长3-5cm,具棱角,基部以上到叶轴和叶脉密被棕色、开展性有节的长细毛;叶片卵形至长圆状卵形,三出,长6-9cm,宽3-4cm,侧生羽片短小,全缘或浅裂,顶生羽片浅羽裂;叶脉网状,有分叉的内藏小脉;孢子叶长,远超出营养叶,叶柄长10-18cm,近无毛;叶片狭缩,三出或单一,裂片线形,先端裂片较大,长5-8cm,下部羽片分裂,两侧1对裂片通常基部下侧有一分叉小片;侧脉明显,下面隆起,沿中脉两侧各有1行狭长网眼。孢子囊群线形,在中脉两侧各有1行,成熟后满布于叶背;无囊群盖。

归经

肝经

性味

苦;凉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主痢疾;小儿泄泻;淋浊;便血;衄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2]

摘录

中华本草

参考资料

  1. 散血草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2. 散血草中医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