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教养的迷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教养的迷思》是乔治•米勒奖(美国心理学会颁予的杰出心理学作家奖)获奖者朱迪斯•哈里斯的代表作。

斯蒂芬•平克、查理•芒格、梁文道等皆推荐过这位与众不同的心理学作家。

传统心理学观点认为父母在对孩子的塑造中扮演着影响深远的角色,但是朱迪斯•哈里斯质疑这个传统观念。

在《教养的迷思》一书中,朱迪斯•哈里斯用众多的证据证明,在孩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力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大,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辈群体。

换句话说,双亲并不能教导孩子社会化,儿童的人格塑成主要受到他们的小伙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经验影响。专家们都是错的!

为什么移民的第二代说话口音是和同辈人相同,而不是和他们的父母相同?

在英国的早期上流社会,许多男孩生命中的前八年是和保姆在一起,接下来的十年是在寄宿学校生活,结果,言行举止还是和他们的父亲相似?

“教养的假设”不能解释这些现象,但是哈里斯可以。

斯蒂芬•平克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对童年和儿童的看法”,并预测它将成为“心理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哈里斯提出的理论,将改变为人父母既有的形象。同时,哈里斯也对父母们提出了忠告:你什么可以做,什么无法做到。同时也将父母从“不能培育出自信、快乐、举止得宜的孩子”的罪恶深渊中解救出来。

作者如此说:

1995年,我在《心理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论文的开头这样写道:

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长久的影响吗?

本文在考察了相关证据后得出的结论是:没有。

事实上,我只是一个失业的大学教科书作者,以及两个孩子的母亲。

1997年,这篇论文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乔治•米勒奖”。上帝真幽默。37年前,我收到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一封信,信上说他们决定不授予我博士学位,因为他们认为我不够格,签名的正是心理学系当时的执行主席乔治•米勒。

1998年,《教养的迷思》出版了,它成了十多年来,有关儿童发展与人格的最为畅销的心理学著作。斯蒂芬•平克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对童年和儿童的看法”,并预测它将成为“心理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本书的目的只有一个:

“专家们”是错的,父母的教养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成长。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抚养孩子这件事变得容易一些,让家长的压力小一点,但这个愿望并没有实现。家长们仍然沿用传统文化中那种令人忧心的教养方式。我提出了一些善意的忠告,想让家长们变得轻松起来,但他们却完全置之不理,甚至连我自己的女儿也是那样抚养孩子的。

但我又怎么能指望,我可以影响自己的女儿呢?

作者简介

朱迪斯•哈里斯(Judith Rich Harris,1938- )

美国知名的心理学家、作家。1997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予杰出心理学作家的乔治•米勒奖。撰写过多本关于“儿童发展”的大学教科书、畅销科普书籍,包括《基因或教养》以及这本《教养的迷思》。哈里斯是位独立的研究者,于演化、社会、发展心理学等领域深耕多年,见解独到。《教养的迷思》自出版以来,因其挑战传统认知的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震撼与回响。

原文摘录

孩子们同侪一起生活的环境决定。团体社会化最重要的时期是六岁到十二岁。住家环境、朋友同学的影响比父母的影响更大。 当同侪团体和父母有着一致的目标和价值观时,青少年和他父母之间的摩擦最小。 金钱最重要的影响是决定他们所能居住的社区以及他们所能念的学校。没有父亲会有什么差异呢,只是频繁的搬家次数会影响孩子对家的情感。以及偏低的家庭收入会决定他们所居住的社区。 假如你偶尔发脾气,打了你的小孩,你不见得就会造成他们什么永久性的伤害,但是你可以伤害你跟他们之间的关系。假如你不公平,而且他们已经大到可以察觉到这一点的话,你会失去他们对你的尊敬。 基因。 把孩子培养成神童,最大的危险是他没有同侪团体,他会失去跟其他同年龄孩子游玩所培养出来的正常关系。 父母选择孩子同侪的权力。事实上,你只要搬到一个不同的住宅区,或选择一个不同的学校,你就可以改变孩子一生要走的路。 最后一个极端的解决方法,是在家自己教学。不过,除非你有好几个孩子年龄都很相近,或是你邻居或朋友的孩子可以跟他们一起玩,否则这种作法对青少年并没有用,对小孩子来说也很冒险。虽然你这么做是为了保护你的孩子不受学校中坏朋友的影响,但是你可能也会因而制造出一个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但他以后却要在外面这个世界生活的年轻人来。 自尊是一个人可以给他孩子的最宝贵的东西。 父母本来就是应该统御他们孩子的,他们本来就该掌管一切。但是现在父母对行使他们的权力非常犹疑,这个犹疑是专家加诸在父母身上的,这也使得父母无法很有效地治理家庭。 我们以为我们可以使孩子变成我们所要的人,但这完全是个错觉。放弃吧!孩子不是一张空白的画布,父母可以随意在上面画出他们的理想与梦想。 不要去管专家告诉你的话。爱你的孩子,因为孩子很可爱,而不是因为你认为他们需要爱;享受他们,尽可能地教导他们你所有的知识。放轻松点,他们将来会怎样并不会反映出你对他们的照顾... 当行为遗传学家研究人格时,他们让被试在教室或实验室里填写问卷,他们发现被试的家庭对他们成年后的人格没有影响。如果行为遗传学家想要发现家庭环境效应的话,他们应该将被试带到他们生长的环境中,对他们进行测试。但他们所证明的不是童年生长的环境对成年后人格的影响,而是情境的力量。 如果你不再回家了,那么你在家中养成的人格可能会永远消失。 大多数人还是会回家。当他们一踏入家门,听到母亲在厨房问:是你吗,亲爱的?”他们以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但已经被抛弃的人格却立刻回来找他们了。 在外面,他们是体面的成功人士,一且回到家中,坐在餐桌旁时,他们马上就像过去一样,开始争吵和抱怨。难怪很多人不愿意回家过节。

书评

人类人格特征的形成,来自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两个方面。 争辩性和攻击性的人格多半来自于先天遗传。 后天环境中,家庭环境的影响力远远不及社会影响力对人格形成的作用。儿童早期在家庭中习得的经验,当他离开家庭到社会上后,可能会很轻易的抛弃。儿童可能在家庭和社会中,具有双重人格。家里称王称霸的小孩,在学校里可能是个温顺的小孩。儿童善于建构不同环境下使用的不同人格。

在传统社会中,兄长带着弟弟玩,统御年龄小的弟妹,是很正常的事情。小孩天生就不是平等相待的。

1-3岁的儿童开始学习模仿,并开始交朋友产生友谊。孩子的社会化主要发生在游戏团体中,而非家庭中。儿童在3岁左右开始独立自主阶段,所以可以上幼儿园。 儿童的行为模式是模仿大一点的孩子的,他们会修剪自己的行为以便和团体一致。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吃某样东西,威逼利诱都是没用的,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把他放在喜欢吃这种食品的孩子里,让所有孩子吃给他看。团体意识影响孩子的人格形成。 小孩社会化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出自己是哪类人,属于哪个团体,对于3岁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区分是性别和年龄。 小学的6年,是最重要的6年,人的人格形成、社会化,都发生在这段时间。人类的团体意识开始起作用。关系(一对一的友谊)重要性远不如团体的重要性。 早熟的和年龄大些的孩子,在团体中的地位相对高,有统御地位。长大了也更容易有自信心。幼年地位的高低对人格有长期的影响。个子小的孩子更容易在自尊心和自信心方面不足。 同伴的重要性远胜于父母。没有父母的孤儿,如果有同龄朋友的童年,长大后人格并不会出现异常。因为他们有彼此。 取笑是团体中最重要的武器,以便剔除团体中不受欢迎的行为。 父母将很小的婴儿分床睡:在进化史上,狩猎的族群中婴儿绝没有单独放在一边的情形,因为到处会有危险,晚上的时候,婴儿都是和母亲睡在一起的。所以将4岁的小孩就睡到另外一间,是很不科学的。这样的独立培养方式不值得提倡。 童年时如果家庭没有良好的沟通,有严酷虐待情况,则儿童不能将家庭和社会两种情景的人格良好与家人分享,怕让家人看到他在社会上的样子,会导致多重人格的发生。

启示:父母对于子女的影响,最重要的不是家庭的说教,社会和同伴对于人格的形成作用力更大。所以父母重要的是帮助子女选择好的学校、选择好的居住社区、选择好的朋友。“孟母三迁”就是这个道理。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