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故园·故乡(春仔)

故园·故乡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故园·故乡》中国当代作家春仔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故园·故乡

1

曾经,揭阳之名对于我,只是岭南的一座古城,是散发着远古气息的地方。有过一些书本知识,闻过一些道听途说。

小时候耳灵。家乡的大人说,那里曾经很蛮荒,岭南人什么都敢吃,吃蛇,抓住了生吞活剥,然后带血吃下去;吃昆虫,比如蚕蛹、比如蚂蚁,生煎,油炸,烧烤,吃得津津有味……

或许这只是传说,但是我记住了。

大学时苦读。粗读历史,知道这里是潮汕文化的发祥地;粗读《史记》,又知道揭阳很古老:“五十万人守五岭,其一揭阳,此秦兵初戍揭阳岭也。”然后,始皇帝在此建县,揭阳便成了粤东古邑,成了岭南最古老的县份……

这些信息,让人想起地老天荒,想起亘古,想起恒久,想起越族蛮夷,想起金戈铁马,想起开化,想起遥远的古文明……

然而,因为是只曾耳闻,不曾目见;只在书中相识,却从未亲至,我对揭阳的印象是复杂的,也是粗浅的。

改革开放的时候,很多人奔向南方,也走进揭阳。有人说,揭阳人说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潮州话,百转千绕,像是说鸟语,又像是外星人的叽叽呱呱,没有办法懂,工作,生活有很多不方便。有人又说,揭阳人吃潮汕菜,吃海鲜,有很多特殊的物料,讲究焖、炖、煎、炸、蒸……鲜香无比,但那些菜是很昂贵的,也很难吃得起。

心中不禁疑惑,揭阳到底是怎样的地方啊?可又想,俗话说的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不如亲自到那里去看看吧。

2

从呱呱坠地的那刻起,我们这些上世纪40、50、60年代出生的人,或者更晚一些出生的人,大都居住在古老的村庄里,住着祖先留下的老屋。那些老屋,虽然历经岁月,久经风雨,但却都是我们熟悉的元素,熟悉的味道,是刻在骨子里的审美情趣,它的古朴、宜居,它的一砖一石,它的木梁青瓦,无不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无不承载着厚重的文化,无不承载着祖先的艰辛奋斗和深刻记忆。木的柱,木的梁,木的楼板,木的壁,木的窗棂、木的雕花……也无不镌刻着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岁月的烟火将它们熏黑,条条木纹记录着祖先的传奇。这样的老屋,一家挨着一家,中间只隔着一张板壁,或者一堵砖墙,然后连绵成一大片,邻里相亲,鸡犬相闻,形成一个个烟火旺盛的村落。置身这样的村落,人们安静、安心,祖先的形迹虽隐匿不现,但其精、气、神却无处不在,而且绵绵不绝,塑造着我们的性格,熏染着我们的气质。

可如今,这样的村落,这样的房屋,或倒塌,或拆除,一个个古老的村庄、古老的建筑,从此再也不见,大都荡然无存了。

10月8日,因了东道主蔡汉顺(人称蔡老爷)先生的盛邀,《新锐散文》34位散文写作者走潮汕进揭阳,专门游览了古老的淡浦村、德安里、丁氏光禄公祠。我们看见,同样是古老的村落,古老的建筑,在他们那里,却有着完全不同际遇。

据说,潮汕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堪称“壮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潮州大厝皇宫起”,“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金碧而不庸俗、淡雅而有韵味”,潮汕人用这样的句子,极尽赞美他们民居的豪华气派,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揭阳期间,我们跟随主人的脚步,徜徉在淡浦、德安里、丁氏光禄公祠这些古老的村落、古老的建筑里,感受着这里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

淡浦村是400年前由蔡氏石源公开基建村的。我们走进淡浦村时,广场上的潮州木偶戏曲,茶室里的古筝古琴声正在空中飘荡,古典的氛围伴随我们,让我们尽情地游览、流连。

蔡步华等几位乡亲引领着我们,“过“岐阳”门,入“进士第”,进“石源公祠”,穿越幽静的巷道,入家庙,看蔡氏公厅,看民宿居室……虽然,我们看见,揭阳城里到处都是现代化的气息,但是,在这里,时光固然让许多东西褪去了颜色,比如承重的木梁,比如以砖、石、土所砌的护墙,比如从外到内的装饰,屋檐下的花鸟图案,屋顶的龙凤、仙人走兽的嵌瓷,以及所有建筑上精美绝伦的木雕,石雕工艺……却依然尽显其昔日的豪华、典雅、富丽壮观,尤其是那以姓氏宗祠为中心,次要建筑围绕主体建筑,规模庞大、宏伟壮丽、轻巧通透,相连成片,外部封闭而内部敞开的建筑格局,营造着幽美的、近乎自然的环境,让人获得宁静和谐的生活氛围,更加让人折服,让人产生无限的思古幽情。

德安里是清朝广东水师提督方耀的府第,也是广东境内罕见的大型府第式建筑组群,更是潮汕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时期较长的巨型府第式建筑组群。据称,这里的建筑格局老寨俗称“百鸟朝凰”,中寨和新德安里为“四马托车”,三寨相连,外置护寨河,占地总面积5·9万平米,建筑面积3·2万平米。德安里的建筑,集潮汕民居建筑的大全:大祠堂、三厅亘、五间过、四点金、下山虎、驷马拖车、五壁联、独脚狮等。在潮汕见不到或罕见的建筑形式,在这里都能看到。堪称典型的要数村落的排水系统。它们采取传统明沟的方式,经过"九转十八弯"的流向,最终汇入寨前溪,经百里桥,注入榕江。德安里的排水系统还有一个特点,无论从天井流出的水,还是从支流排入中沟,再流入大沟,水都是从中行。水从中行即"衍",意在生生不息,繁衍千秋万载。

清代洋务派实干家丁日昌在全国唯一的故居——丁氏光禄公祠,是一个集祭祀、起居、藏书、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建筑组群,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实用大方,木雕精美且极具地方特色,也是典型的潮汕地区祠堂风格,亦称"百鸟朝凰"。在这里,我们静静地凭吊丁日昌的生平事迹,览看精妙绝伦的建筑。据导游介绍,这组建筑的梁架、屋脊的彩绘和泥塑采用了一些西方的建筑图案,其中西合璧的处理手法,开创了潮汕地区引进西方营造法式的先河。

三日的揭阳之行,我们在这些古老的建筑中流连忘返,不由感慨万千,在这雕梁画栋依然在,池台竹树日日新,古风古意扑面来的所在,真是一个让人灵魂安妥的所在。

于是想,留得故园在,心灵有故乡。

我不知道,揭阳人是怎样把这些无价之宝原模原样地保存下来的。“十年动乱”,“封资修”无处藏身,它们没有被铲除;经济腾飞,地王价层出不穷,古建筑推倒重建的数不胜数,可它们依然屹立,这是怎样的奇迹啊!

到如今,当我们行走在这样的古村落,古建筑的环境中,看着那些祠堂,看着那些家庙,看着那室内的雕梁画栋,看着那屋顶的封火墙,似乎总能看到祖先的背影,总能感觉到祖先跳动的脉搏,让人觉得,祖先的灵魂,似乎仍在荫庇着我们,滋润着我们。

是的,在这样的地方,我们会随时感到,祖先就在我们的心灵里,我们古老的文化,就在我们的血脉里。我们会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会思考将向何处去,会从我们伟大的,有着五千年的优秀文化里,获得向上的力量。

3

都说揭阳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可在我的眼里,如今她除了古老,却是前所未有的生机勃勃。拔地而起的新机场,层层叠起的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高速通道,流光溢彩的灯火,展现的是充满现代化的光辉。翠绿绿的大榕树彰显着她的青春,红艳艳的紫金花映衬着她的活力。

然而,回来这么多天了,充满我记忆,令我无法忘记的,仍然是她古老的历史,深厚的文化,以及那些古城、古村落,还有那琴声古韵。

我记住了淡浦村以及村前那个古老的广场。在过去,那应该是叫禾场吧?秋收的时候,那里是堆满稻谷的地方,人们在那里打谷子,享受着丰收的喜悦;天上挂满星星,或者悬着弯月、满月的夜晚,人们在那里休闲、纳凉,说故事,儿童们在那里欢歌。如今,在这寸土寸金的都市,她没有被金钱所侵蚀,没有被现代城市所吞没,呈现在眼前的,仍然是她初始的模样,仍然是那么安静、祥和。在我们的灵魂深处,这是儿时的样子,是心灵的归属地,是永远的故乡。

我记住了飘荡在那个古老广场上空的音乐潮剧,记住了回荡在茶室里的美妙琴声。在那个旷阔的广场上,一个简易的演出台,几位木偶剧演员,操弄着金鼓铜锣,乐器响件,牵引着木偶人物,吞吐着歌词对白,虽然一句也听不懂,但那具有独特古音古韵的演唱,却能沁入人的心脾;还有那个简便的活动茶室,三四位淡浦的乡亲、淡浦的汉子,包括汉顺先生,他们抚弦引弓,击节敲琴。“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海棠花》、《中秋月》、《一点金》,这些带着古老音韵的民乐民曲,犹如清清涓流,引人思古,引人怀远,亦引人赞叹:淡浦人尊古崇文、爱文爱艺的情怀多么令人钦敬!不禁问,四海之内,民间还有几处能听到这样由乡亲披挂上阵演奏的、清新悦耳的音乐呢?

我还记住了淡浦的烤茶。出门旅行,不是每一个地方都有茶相待,淡浦却有。在淡浦公厅修缮竣工重光的地方,老人端来了茶,笑脸相劝:“来来来,食杯茶再看”,听着心里就暖暖的。参观完毕,回到淡浦文化工作站,书记坐下来,亲自为我们泡功夫茶。玉液般的茶水散发出浓浓的清香,喝一口,又甜又甘,倦意顿消,冬日的暖意便深入到骨子里。这一杯杯茶,有文化,有礼数,有朴素的情谊。

我更记住了蔡汉顺、蔡步华、蔡郁瑜、蔡顺喜、蔡顺流、蔡卫平、蔡静标、叶文生、叶辉亮、黄淡华这些淡浦的乡亲。他们不离我们左右,总是那么准时地迎接我们出行,唯恐对我们招待不周。我们常常抱怨人心不古,可是,淡浦的乡亲却怀着古情古意,整整三天,热情周到地带着我们四处采风。在这个繁华热闹的地方,在这个商机不断的世界,他们不是有空有闲,而是放下手头的活来陪客,足见他们古道热肠,真情真意。[1]

作者简介

春仔,男,江西省新余市人,现居江西铜鼓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