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故乡的苕味(刘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故乡的苕味》中国当代作家刘霞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故乡的苕味

不经意间在Q友的空间看到一篇“舌尖上的麻城”。糍粑、苕丸子、苕果、炸果、气果、火烧粑、煎粑、春饼热干面、米糖、甜水酒、肉糕、奎鱼……。等等,那些曾经熟悉而又久违的家乡小吃通过网络上的一张张图片跃入我的眼帘。随着图片的展开,记忆的闸门渐渐开启,埋藏在记忆深处的味道,迅速的刺激着我舌尖上的味蕾,儿时的情景似乎又呈现在眼前。   

麻城是我的故乡。那些充满着浓浓乡土气息的小吃,曾经无数次地滋养过我的眼睛,勾起过我的食欲,刺激过我的味蕾,润泽过我的喉咙,满足过我的胃囊。每种小吃在我的成长历程中都曾演译着不同的故事。   

苕果是儿时的我最钟情的小吃。那种特有的脆甜香味,至今想起总会在我的舌尖上萦绕。“苕”是个多音字。这里的苕读sháo音,苕(甘薯的别称)是我们家乡的叫法,在海南不叫苕,叫地瓜。   

说起苕,记得当时在我们那一带种植的并不多。虽然家乡地处大别山中段南麓。但是我们居住的地区地处平地,不靠山,离山还有几十里的路程,天高气爽时,远山清晰可见,就是看得见摸不着。因为是平地,人口又密集,土地就很金贵。作物以稻谷、小麦和油菜(用其菜仔炸油称为菜仔油)几个品种为主,蔬菜也只占据极少的土地。苕作为杂粮不被当地人重视。种苕象种菜一样,喜欢的人家种一些,不喜欢的人家一点也不种。到收获的季节,邻里之间会互相赠送一些。   

平时偶尔吃苕,多半是煮着吃和蒸着吃。清闲的时候,家人也会将苕换着花样炸着吃,因为家乡当时以食用自产的菜仔油为主,菜仔油一般不宜生食,而是要将生油炸过后去其生味再食用。所以大多数家庭都会用新菜仔油炸一些食物。如炸油条、炸丸子、炸苕片等。炸苕片是最简单的,只需将苕洗净切片,直接放入热油窝中炸,炸至变色即可。而炸苕丸子,工序要复杂得多。要先将苕洗净蒸熟,再将蒸熟的苕揉细和着少许的面粉,搓成丸子,用油炸了,便成了苕丸子。苕丸子外脆里软,又香又甜,老少皆宜。那个时候,因为村里种苕的人家不多,往往是一家炸苕丸子,给东家送一点,西家拿一点,邻里个个都有份尝鲜。想起当时大人们的那份忙碌和热闹,至今难忘。   

苕果,则是山里人常备的零食。记得第一次吃苕果,还是邻居馈赠的。邻居新娶的儿媳是大山里的,听说山里闲地多,人又勤劳,种水果、种粟子、种苕。山里人种的苕吃不完的就卖,剩下的就都拿来做成苕果,苕果不仅好吃,还耐存放,平时当作零食,还可招待客人。邻居家自从娶回山里的姑娘做媳妇后,家里常有苕果。那媳妇每次回娘家时都会带些苕果来,分给邻里尝鲜。我吃过一次后,就恋上了苕果那香脆清甜的味道。后来母亲从邻居那儿探知苕果的制作方法,竟也简单,只是费时费事些。那就是选在太阳比较好的天气,把新鲜的苕洗净切片蒸熟后,将蒸熟的苕片晒干,晒苕片至少要在大太阳底下翻晒两三天才行。晒干的苕片儿和着干净的细黑沙子(专用于炒货的那种沙子)一起在大铁锅里翻炒,直炒出香味,炒至苕片儿呈金黄色即可。用细沙一起炒的好处是苕片不容易炒糊,而且生熟程度均匀,炒好的苕片就叫苕果。那色泽金黄的苕果,不仅外表好看,色鲜诱人,吃起来更是脆、甜,香味独特,大人小孩都爱吃,只苦了没牙的老人。   

时代变迁,物换星移。如今的小吃花样繁多,各地特色小吃应有尽有。但是,唯有那带着浓浓乡味,伴着我成长的小吃,至今令我难忘。虽然那些小吃的材料莫过于当地农村再普通不过的大米面粉、苕和鱼肉。正是这些就地取材制成的家乡味浓的小吃,让我在成长过程中享受着浓浓的亲情,感受着乡村人的纯朴和邻里间的和睦。也正是这样的经历,一直滋养和温暖着我,令我在遥远的异乡无论多么久远一直都铭记着故乡那特有的味道,也秉承着故乡人那纯朴的做人处世的风格。 [1]

作者简介

刘霞,笔名芝麻,生于湖北,现居海南,自由撰稿人,主要从事散文随笔、散文诗、小说创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