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教合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政教合一(英語:Caesaropapism)是指政府的政治權力與宗教權力相結合,君主對教會的絕對控制。政教合一德語:Cäseropapismus 這個詞最初可能由尤斯圖斯·亨寧·伯默創造。馬克斯·韋伯認為政教合一即教會服從政府。更極端情況下,政教合一的國家元首兼任宗教的最高領袖,被稱為神權政治(英語:Theocracy)。
古羅馬是基督教早期主要的傳教方向之一,但是在米蘭赦令[1]發布以前,基督教在羅馬被嚴重的迫害。不久之後,基督教又被定位羅馬國教,希望用它來維持帝國的統治,隨着東西羅馬帝國的分裂以及西羅馬的滅亡,古羅馬文明以東羅馬帝國的形式存在,基督教仍是其國教。東羅馬依靠基督教的作用來控制民心,維持統治,並且在基督教的影響下進入封建時代,並存在了1000多年[2]。
簡介
政教合一的情況例如,從公元330年到10世紀,東羅馬皇帝對君士坦丁堡教會和東方基督教會的權威。拜占庭皇帝以保護保護東方教會為名,管理其行政,通過主持大公會議,任命主教,並給他們的權力設置界限。皇帝對教會階層有着強有力的控制,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如果沒有得到皇帝的批准就不能任職。然而,一些東方教會人士,如君士坦丁堡牧首約翰·克里索斯托、亞歷山大港牧首阿塔納修斯、西方基督教的聖依拉略、科爾多瓦主教Hosius等強烈反對帝國對教會的控制。聖徒們,例如馬克西姆,作為他們對正統的見證而抵制皇權。此外,由於教會的人,包括世俗人、僧侶、牧師,拒絕接受不符合教會習俗和信仰的事物,皇帝的法令有幾次不得不撤銷。這些事件表明,教會的權力實際上掌握在教會自己手中,而不僅僅是皇帝。
查士丁尼一世在哥特戰爭(535年-554年)中征服了意大利半島,並任命了後來的三位教宗,他的繼任者繼續行使這一權力,後來被委託給拉文納總督。從公元537年至752年,當時教皇需要拜占庭皇帝批准。
1547年,伊凡四世獲得沙皇頭銜,並將俄羅斯東正教從屬於國家。這種教會併入政府的程度遠遠超過拜占庭帝國,並在1721年達到頂峰,彼得大帝用一個神聖會議取代了大主教,使教會成為他政府下的一個部門。
視頻
政教合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米蘭敕令》:是誰使基督教從被迫害宗教變成最大法定宗教的,搜狐,2020-11-11
- ↑ 向來禁止基督教的羅馬帝國最終卻選擇與之和解甚至尊為國教,搜狐,202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