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收豆(宝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收豆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收豆》中国当代作家宝栋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收豆

“你娘去收豆子去了,你去看看吧。”

我从街上遛达了一圈回来,刚进门,父亲坐在轮椅上对我说。

这是中秋节的上午,除了天还没亮的时候有两家放了鞭炮,砰砰啪啪几声,算是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气氛之外,农家人的日子一切如旧。

母亲是骑三轮车去的,我慌忙往地里赶。地在老村东头,原来很近,现在搬到新村来,稍微远点了。

走到地头上,看到母亲的三轮车停在路边,却没看到母亲。往田里深处走,才看到母亲正蹲在地上摸索着割豆子。

母亲视力很差,基本上对面看不清楚人脸。这豆子已经收割了三分之二了,豆在比豆子高好多的草里面,有些草几乎成了树了,要割豆子,需要在这样的草间寻找。这三分之二的收割,原来视力极差的老母亲就是这么坐在地上摸索着寻找收割的呀。

本来,家里的地是租给别人种的,只有这一小溜,太窄,不好种,没人愿意租种了。一辈子闲不住的老母亲,舍不得荒了这一小块田地,不听劝,还是种上了黄豆。

从母亲手里接过镰刀,看着这片杂草,寻找着豆棵子。豆棵子长得也很粗壮,马上八十岁的老母亲这么一棵一棵割下来,得费多大劲啊,想起来实在心疼。

扒着草丛割豆子,”草盛豆苗稀”的诗句随之升上心头,这不成了陶渊明的田园了么?陶老夫子半路出家回乡种地,技术恐怕有点问题,于是发出了“草盛豆苗稀”的无奈感慨。老母亲一辈子生活在农村,她的“草盛豆苗稀”则是年老视力极差,不得已而形成的。

剩下的不多了,我一会儿就收割完了。老母亲把收割的豆棵子分装在两个包袱里,牵着一个包袱往地头上拉。我赶紧止住她,接过来,提了两个包袱往地头走。心里有点不是滋味,想,我没放假回来的这几天,老母亲就是这样蚂蚁搬家一般,把这三分之二地面的豆棵子拉出去的呀。

母亲骑着三轮车子,驮着她的豆子,我在后面推着,回到村里。母亲让把新割的豆棵子晒在街道水泥路上,旁边摊晒着的是母亲前几天收割的,差不多晒干了。我细心地把新割下来的豆子均匀的摊晒在街道边上。

第二天,也就是八月十六早饭后,天色阴沉。母亲怕下起雨来,慌忙去收拾豆子,我赶忙跟过去。前几天的豆子晾晒得差不多干了,我把它们耧在一起,钉耙子往上拍打,就有黄豆炸荚蹦跳出来。今年的黄豆长的高,棵大,但是豆荚不饱满,好多还是空的,只有扁扁的豆荚皮。有豆的,豆粒子也小得很,几乎高粱粒一般大小。母亲笑着说:“看能不能打够豆种?”

我把耧在一起的干豆棵子反复拍打了几遍,看着差不多了,又把干豆棵子堆到一边,地上出现薄薄的一层黄豆,间杂着土粒豆叶。再把它们扫在一起,一小堆混杂着豆叶土粒的豆子,就是母亲一季劳作的成果了。

学着老辈人打场的样子,用木锨迎风扬起,豆叶子随风飘向一边,豆粒子土粒子掉在地上,这就分开了豆叶和豆粒子了。母亲把豆粒子连同土粒子一块收到包袱里。至于把豆粒子和土粒子分开,还得一道工序,就是拿簸箕细细簸筛,挑出土粒子。这个活,母亲的视力可能不太胜任,恐怕需要腿脚不方便的父亲来做了。

对着干豆棵子拍打时,蹦到周边的豆粒子不少,水泥路缝里也藏了不少。我放下钉耙,弯下腰去,一粒一粒捡起来,水泥路缝里的也不放过。“粒粒皆辛苦”,是古诗也是古训,这么些小东西,可是耗费了老母亲不少精力呢,一点也不能浪费。

捡着豆粒,随之想起了小时候四处去捡豆子的情景。农家少闲人,我们一伙儿男孩女孩,搁现在应该就是刚上小学或者是托儿所大班的一群小人,在秋收后的大田野里,不管东村西村,凡是收了豆子的,就去捡。看到几粒黄豆,就像看到了几颗糖块一样的惊喜,马上跑过去,右手捡起,放在左手里攥着,一颗一颗,一小把了,再放到高粱亭杆做的小小篮子里。然后,再去寻找下一片豆粒。小小娃娃,不厌其烦,乐在其中,就这样一直捡过去。有时能走出离村子好几里地远。直到日头偏西,该吃午饭了,或者日头西沉,天快要黑了,才停下来。然后,一伙娃娃提起小篮子,互相看着篮子里的劳动成果,叽叽喳喳嘻嘻哈哈地回家去。回到家里,将小半篮豆子交给大人,得几句夸赞鼓励,心里美滋滋的。

收了豆,看着刚刚摊晒在路上的新豆,心里又不安起来,等到它们晒干了,我也已经上班去了,不在家里,这打豆、扬豆、收豆、堆豆秸的事,又是母亲的事了,她老人家又得靠着这么个模糊的视力和老迈身体,一项一项缓慢地做下来了。

午饭后,出门碰到后排房的大奶奶,推着三轮车,问去干嘛,说去拾豆子。八十八岁的老太太了,嘻嘻哈哈,说说笑笑的,心情开朗,身体硬朗。拉了一会子呱,又骑上她的三轮车拾豆子去了。

经历了许多苦难和饥饿的老一辈人,实在是勤快,闲不住,只要身体动得了,他们总是要劳作。尽管现在不需要他们这么辛苦了,却劝不住,不听你的,照样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他们反倒看不惯现在年轻人,照大奶奶的话说“这时候的年轻人没挨过饿”。

这是不是他们一辈子劳作的习惯呢?!

让人心疼而又无奈,可亲可敬的老一辈人啊![1]

作者简介

宝栋,山东省菏泽市人,高中语文教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