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擦鞋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原图链接图片来网易网

三毛的作品

语言特征:机智、诙谐、朴素的散文话语。自然、清新、朴素 ,具有天然去雕饰之美。不但生动而且富有个性。

在内容上,她的创作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抒写真实感受之外,它还是一种生命纪实。三毛的散文有一种探索的意味在里面,探索生命以内的东西 。

三毛的作品很特别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是游记而非游记体,是叙事而非小说体,是抒情而非诗歌体,是随感而非日记体,这就是后来传说的 三毛体了。

结构特征也很特别的,是游记而非游记体,是叙事而非小说体,是抒情而非诗歌体,是随感而非日记体。[1]

原文

  那个孩子不过七、八岁吧。提着一个小木箱,拖住我的腿不给人走路。

  我笑看着他,问:“球鞋怎么能擦呢?你自己想一想?”我穿的,就是一双球鞋,而这个小孩子偏偏要替人擦皮鞋。那时我正在玻利维亚的首都——拉巴斯。

  小孩子不肯走,用眼泪攻势,不讲话,含着一眶泪死命缠住不放。

  “我不理你哦。”我说,轻轻推开他就走。

  他又追上来,像打橄榄球一般,往前一扑,又抱住了我的腿。

  “再追就踢你了,没有礼貌的小孩子。”又讲了一句,可是语气根本不重,警告是重的。

  “求求你。”孩子说。

  我看了一下四周围上来的一群群擦鞋童,不敢掏钱只给这一个。这种被饥饿的人群包围的感觉很令人难过。常常,弄得自己吃顿普通的饭菜,都丢不掉那几百只在窗外观望的眼睛。

  玻利维亚其实还算很好的,比较之下。

  “孩子,我穿的是球鞋,你怎么擦嘛?”

  说时,我在街边的长椅上坐了下来,不走了。那时,一个卖冰棒的小贩走过来,我买了好多只,分给四周的擦鞋儿童们吃,至于钱,就是不能给。

  “那我擦你的鞋圈好了,求求你。”

  “不讲理的孩子,你要多少钱呢?”

  “一块美金。”他说。

  我不再理他了,自己吃起冰棒来。

  等着等着,眼看没有希望了,这个孩子望了我一眼,丢下一句话:“那你别走开哦,我马上回来。”

  说完飞跑而去了。

  再回来的时候,孩子跑得气喘喘的,斜背的擦鞋箱里,被他拿出来一只可以开合的小盒子。就是照片中那一个。

  我“啊”了一声,接过手来,轻轻把那幢如同小教堂一般的盒子打开来。原先以为,里面必然是一座圣像或十字架,没有想到,躲藏在盒子里的居然是三个人正在观看一位斗牛士斗牛。

  这样东西非常有趣。里面还有一个太阳呢。

  “孩子,你要拿这个来卖给我吗?”我问。

  那个孩子点了一下头,把擦鞋箱往身边一放,就蹲在我膝盖边。

  “那你情愿擦鞋圈呢,还是情愿卖这个盒子给我呢?”我问。

  “你怎么想?”小孩居然反问一句。

  “我想——盒子比较好,你说呢?”

  他立即笑了,笑时露出白白的门牙来。

  “嗯,我还在想,这个盒子是你的吗?”

  “我妈妈的,我爸爸的。”孩子自自在在的说。“好,那你带我去看你的妈妈。”我说。

  “好。”孩子坦荡荡的说。

  我们一起走了,我的手臂环在孩子的肩上。

  走到几乎出了城,开始爬坡,在那海拔接近四千公尺的世界最高的首都,每走一步,都会喘的,因为不习惯。

  爬了好高好高的斜坡,走到一个有着天井的大杂院,里面一个印地安妇人背着一个婴儿蹲在水龙头边洗衣服。见到她的儿子带了一个外地人来,这妇人立即站了起来,呆望着我,一双手不安的摸了摸粗粗的麻花辫子。我走上去,向她打招呼,问说:“是你的儿子吗?他要替我擦球鞋呢。”

  那妇人很羞涩,连说了好几声对不起。

  “这个盒子,是你要卖出来的吗?”我又问。

  妇人点点头,又点头。

  我笑问她:“那你想要多少钱呢?”

  她也说不出,憨憨厚厚的站在我身边,头低低的。

  看着这一位印地安妇人,我的心里掠过一丝似曾相识的温柔。掏出了口袋中的票子,塞在她手中,她呆在那儿,说不出什么话。

  “那我谢谢你,小盒子就算买下了。”

  再深看了那妇人一眼,我拉起她孩子的手,对他说:“走,我们赶着黄昏以前再进城去,这一回,你可不能弄错了,那些穿球鞋的游客,不必上去抱住脚了。”[2]

三毛的生平

三毛,1943-1991,原名陈平,祖籍浙江舟山,出生于四川重庆,后旅居台湾。著有散文、小说集《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雨季不再来》、《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背影》、《我的宝贝》等十余种。三毛散文取材广泛,不少散文充满异国情调,文笔朴素浪漫而又独具神韵,表达了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命和大自然的情怀。

三毛生性浪漫,三岁时读张乐平《三毛流浪记》,印象极深,后遂以“三毛”为笔名。为了追寻心中的那棵“橄榄树”,她踏遍万水千山。然而,无论是异国都市的生活情调,还是天涯海角奇风异俗,都不能消解她深埋于心中的中国情结。尽管她嫁给了一个深眼高鼻的洋人,但她仍是一个完整的东方女性。

三毛从来不刻意追求某一种技巧和风格,一切都显得平实与自然。然而在她信笔挥洒之中,却又蕴涵无限,这也许是一种更高的技巧风格吧。    有读者认为「流浪」才是她的真正的名字,无论是她遗留下来的众多作品、她的游历和她心灵情感的转折,都是充满一点点浪迹天涯的意味。[3]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