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揭秘《拜月亭》与金朝迁都的真实原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拜月亭

来自网络的图片

揭秘《拜月亭》与金朝迁都的真实原因 元代大剧作家关汉卿写过一部杂剧:《拜月亭》。故事是这样的:

  兵部尚书王镇之女瑞兰,在和母亲前往南京汴梁的途中失散。混乱中,瑞兰听有人叫她的名字,上前一看,是个秀才。秀才名叫蒋世隆,正在寻找失散的妹妹,他妹妹名叫瑞莲。瑞兰误以为是叫自己,和蒋世隆走到了一起。瑞兰孤身一人,兵荒马乱,不得已与世隆结伴同行,继而产生爱情结为夫妇。[1]

世隆病倒在旅店之中,瑞兰尽心护理。恰巧王镇路过旅店,父女相认,瑞兰向父亲诉说了与蒋世隆结合的经过。王镇一看女婿是个穷秀才,非常生气,不顾世隆生命垂危,强拉瑞兰离去。

再说蒋世隆的妹妹蒋瑞莲与哥哥失散后,遇见了王瑞兰的母亲,被认为义女,一同前往汴梁。瑞兰回家后,和义妹瑞莲一起生活。因为无时无刻不思念丈夫世隆,夜晚,瑞兰烧香拜月:祝愿蒋世隆身体痊愈、夫妻团圆。不料她对月亮说的心里话被瑞莲听见了!瑞莲一问,方知瑞兰是自己的嫂嫂。二人更加惦记蒋世隆。

瑞兰之父王镇强迫瑞兰嫁给新科状元,没想到状元正是蒋世隆。夫妻终于团聚。

关汉卿写的这出《拜月亭》是以金宣宗迁都为背景的。公元1214年夏天,金宣宗将都城由中都迁往南京的开封。

完颜永济继位,金中都的好日子结束了

金朝为什么要迁都?《拜月亭》戏中写道:“锦绣华夷,忽从西北天兵起。觑那关口城池,马到处成平地。许来大中都城内,各家烦恼各家知。且说君臣分散,父子别离。”也就是说,造成迁都最根本的原因,是来自西北的“天兵”——蒙古人。

公元1125年,金灭辽。1126年1月,金兵南下攻宋,占领了燕京府。1152年,金海陵命人扩建了曾经是辽南京的燕京城。1153年,海陵将金的都城从上京迁到了燕京,并以会宁府为上京、辽阳府为东京、大同府为西京、开封府为南京,以燕京为京师,改叫中都。燕京从此成为北中国的政治中心。

金中都是仿照宋朝都城东京(汴梁)改造扩建的。建成后的金中都周长三十七里,城墙高四十尺。大城内套着皇城,“殿堂馆阁,亭楼宫观,高敞宏丽,气宇万千”,金中都比辽南京时期的燕京,变得更加宏伟壮丽。中都城曾经是中国北方最为繁华的都城。流传至今的燕京八景,即产生于海陵后第三个皇帝的金章宗时代。

公元1208年,随着年仅41岁的金章宗完颜璟病死、卫绍王完颜永济继位,金中都的好日子结束了。

灾害频仍。先是地震。公元1209年十一月,“平阳(今山西临汾地区)地震,有声如雷,自西北来。”“自此时复震动,浮山县尤剧,城廨民居圮者十七八,死者凡二三千人”。

1210年二月,“地大震,有声如雷”。“六月,大旱。七月,地震。八月,地震。九月,地大震。”

又有火灾、风灾。1210年“十一月,京师民周修武宅前渠内火出,高二尺,焚其板桥。”十天之后,金中都城内始建于唐的辽代皇家寺院大悲阁旗杆之下,石缝中有火冒出,高二三尺,“人近之即灭”,凡十余日。“自是都城连夜燔爇二三十处”(《金史·五行志》,《金史》卷二十三)。燔爇,就是发生火灾、着大火了。《金史·卫绍王纪》的记载是:“中都火焮民居。”

“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二月乙亥夜,大风从西北来,发屋折木”,中都城北的通玄门和皇城的东华门“重关折”——门闩都折断了,这得多大的风啊!

“三月戊午,大悲阁灾,延烧万余家,火五日不绝”。(《金史·五行志》,《金史》卷二十三)

有的资料说,金中都是被蒙古人放火烧毁的,不尽然。

不仅有火灾,还有天灾:“是岁大饥”。这一年,山东、河北、河东诸路遭遇大旱。

灾难频仍,导致人心浮动,当政者在百姓心中的威望下降。一个叫郝赞的河南人在官府门前大叫:“上(指完颜永济——笔者注)继位之后,天变屡见,火焚万家,风折门关,非小异也!宜退位让有德!”此人每日在官署前大声呼喊,将近半月。有人问他:“你是不是疯了?”他回答说:“我没疯,我这是为了社稷!”完颜永济大怒,“诛之隐处”——将此人暗杀了。(《金史·五行志》,《金史》卷二十三) “锦绣华夷,忽从西北天兵起”

不仅金国人不信任完颜永济,成吉思汗也瞧不起完颜永济。金章宗在世时,成吉思汗和身为卫绍王的永济打过交道。“初,帝(成吉思汗)贡岁币于金,金主使卫王永济受贡于浄州,帝(成吉思汗)见永济不为礼。”永济很生气,回去就请求出兵征讨蒙古。完颜璟去世、永济继位,派使臣持诏书至蒙古,传话让成吉思汗拜受。成吉思汗问:“新的金主是谁呀?”金使回答是卫王。成吉思汗冲南边狠狠啐了一口唾沫,说:“我以为中原的皇帝都是天人呢!像这样的庸懦之辈也能当皇帝!还想让我拜他?”骑上马就走了。金使回去以后对永济一说,永济更生气了,打算等蒙古再来进贡时,加害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知道后,遂与金国断了交。(《元史·太祖纪》)

公元1210年二月,统一了蒙古各部落的成吉思汗发动了对金朝的战争。这就是关汉卿戏中说的“锦绣华夷,忽从西北天兵起”。

天灾又给金朝雪上加霜。公元1212年,“河东、陕西大饥,斗米钱数千,流莩遍野。”金朝内部矛盾激化。1213年八月,金朝将领胡沙虎发动军事政变,杀死完颜永济,另立完颜珣为帝,是为金宣宗。两个月以后,胡沙虎又被其他将领杀死。

1213年秋天,成吉思汗兵分三路,再次向金朝发动大规模进攻。九月,蒙古军“拔德兴府(今河北涿鹿),居庸关守将遁去”,居庸关失守。本来,居庸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再加上金朝“冶铁锢关门,布铁蒺藜百余里,守以精锐”,蒙古骑兵要想硬攻很难取胜。成吉思汗走到离居庸关还有百里的地方就难以行进了。成吉思汗手下大将扎八儿说:“我知道有一条小路,能容一人一马通行,可以绕道越过居庸关。”于是成吉思汗让扎八儿轻骑前导,傍晚出发,拂晓时已经在平原,返回头进攻南口,金人还在睡大觉。蒙古军长驱直入,抵达中都郊外。这就是关汉卿戏中说的:“觑那关口城池,马到处成平地。”

1214年春天,成吉思汗驻扎于中都北郊。部下诸将请求乘胜攻取燕京,成吉思汗没有同意。金朝将卫王完颜永济的女儿岐国公主,并五百童男童女、三百匹马以及大量金帛献给成吉思汗,并派其丞相将成吉思汗送出了居庸关。

成吉思汗的军队退回草原之后,金宣宗决定迁都南京开封府,以远离蒙古军的威胁。

关汉卿设计的迁都剧情

迁都,说来简单,在当时的条件下,途中的艰辛是可以想见的。车驾五月动身,七月才到达。五百公里的路程,走了两个月。皇帝有车辇可乘,那些官员和家属呢?关汉卿是元朝人,与金宣宗迁都的时间相去不甚远,对迁都过程中的情景或许有所闻。在他的笔下,迁都途中苦不堪言:“当日天色又昏暗,刮着大风,下着大雨”。一个兵部尚书的千金小姐,不得不冒着凄风苦雨,“一步一叹息”,“绣鞋儿分不得帮和底,稠紧紧黏软软带着淤泥”!

关汉卿设计的剧情,不完全是凭想象虚构的。据《金史·宣宗纪》:“五月戊寅,(车驾)将发,雨,不果行”;壬午——四天以后,“车驾发中都”,“是日雨,至甲申止”——冒雨走了三天,这雨断断续续下了七天!“丙戌,次定兴”——从中都城到定兴,距离二百里,走了五天。一天才走四十里。

金宣宗本想用迁都来延缓金朝的寿命,没想到反而加速了灭亡。成吉思汗认为,先求和,后迁都,是金宣宗缓兵之计,于是蒙古再次发兵南下。

1215年正月,蒙古军占领了通州,包围了中都城。通州一失,粮食来源被切断。金朝两次派兵携粮食来救援,都被蒙古军在中途击溃。负责守卫中都城的金军副元帅蒲察七斤出降。城中人心慌乱,粮食断绝,以致“人相食”。城内建筑进一步遭到破坏。五月,负责守卫中都城的两名官员——完颜承晖自杀、抹燃尽忠逃走,官属百姓开门请降。中都城自此归于蒙古人。

在中都城被围期间,著名政治家耶律楚材当时也被困在中都城中,他在一首诗中记述了金中都陷落的经过:“天子潜巡狩,守臣严守陴。山西尽荆枳,河朔半豺狸。食尽谋安出,兵羸立不支。长围重数匝,久困再周期。太液生秋草,姑苏游野麋。忠臣全节死,余众入降麾。”

从上述记载来看,使中都城遭到严重破坏的是灾害与战争。1211年那场五日不灭、烧毁万家的大火,确实与蒙古军队无关。但后来在蒙古人的统治下,残破不堪的燕京城——昔日的金中都半个多世纪没有恢复过来,这也是事实。

1215年金中都陷落。1234年金朝灭亡。

直到1264年,忽必烈当上皇帝,燕京再次被称为中都。这时候的忽必烈,已决定建都于燕京,燕京城的历史即将翻开新的一页。由于原来的燕京城已经遭到严重破坏,城内的宫殿无一完好。1264年二月,忽必烈下令重修琼华岛上的宫殿;1267年,以琼华岛为中心修建新的都城;1272年,新的都城在燕京城东北崛起,忽必烈将新都城命名为“大都”。北京城从此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