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拱辰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拱辰井

图片来自pixnet

拱辰井,是位于台湾高雄市左营区埤北里、凤山县旧城北门斑马线下的水井,与凤山县旧城门、镇福社一同列为国定古迹,井缘已夷平加盖。[1]

历史

名称由来

古城池外面通常都建有水井和土地公庙。拱辰井被推估应该是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建凤山县旧城前所凿。井深约五、六公尺,直径一百一十五公分,井壁厚廿二公分。过去埤仔头为重要的市集地点,由南海大沟登岸的外海船只均聚集于此,人们以此井为饮用主要水源,还有能治病的传言。另外附会的传说是县太爷建土城后,感到城外居民好勇善斗,因此掘井以“柔”调和居民的“刚”。

道光四年(1824年),福建巡抚孙尔准奏准重建凤山县旧城,历一年一个月辟建城门,其中北门称“拱辰”。此井因在拱辰门之外,故称“拱辰井”。

列为古迹

至战后时期,当地人每逢自来水供应不足时,即到这口井取用。井身突出路面原仅六十公分,由于井水丰沛,遇雨成灾,埤北里长李天送就与两位居民出资加高井缘。1970年代末,南海大沟堤筑后,井水干涸,数度清理无效。

随著胜利路的拓宽,位于胜利路及埤仔头街交叉口的井身,成为妨碍交通的路障,于是市长许水德曾拟该井美化成小圆环,四周以水泥柱围起来,再加盖一座小亭。1984年,许水德市府向内政部申请将左营旧城门列入一级古迹。当年9月22日,由文建会文化资产委员会委员林衡道率领,高雄市府民政局长许桂霖陪同下来此探勘。文建会同意暂列为一级古迹,但提出相对条件是保留城门旁的拱辰井和镇福社。

苏南成接任市长后,巡视左营地区时,否决了前市府保护古迹的计画,并指示工务局对拱辰井予以铲平加盖,计画在1985年7月18日完成。他表示台南到处可见古井,年代也都比拱辰井久远,也被他一一铲平加盖,拱辰井比较起来,实属“小儿科”。过去他当台南市市长时,赤崁楼红毛井井栏改砌红砖,引起文建会不满。

1985年5月4日,内政部覆函苏南成市府,强调不宜拆除凤山县旧城建筑,但市府依然在该年7月5日指定包商栋宇营造拆除了十九点五公尺长的城墙。市府新建工程处处长林茂生泽解释,旧城墙只不过是石墙,这种石头在高雄沿海到处可见,外界大惊小怪。负责维护古迹的民政局主任秘书简太郎补充说,除非工务局正式来函,否则他不采取任何行动。

之前对于台湾清治时期城池建筑在日治时期被拆,学者王国璠解释成是因日本帝国主义者处心积虑想毁灭中国文化。由于舆论哗然,苏南成同年7月20日表示拱辰井会改成精神堡垒。8月2日,监察委员林纯子和傅王逊雪南下高雄勘察拆除城墙、拱辰井,是否违反行政。16日,苏南成指示左营区长刘嘉男对该井民意调查,以民意做为处理依据。19日,内政部公告指定凤山县旧城现存的东、南、北三门、城墙、护城河、拱辰井和镇福社一同列为一级古迹。内政部计画把井身及土地公庙连成绿地,但被质疑会让胜利路及坤仔头路口交通瓶颈更为严重。另外,虽井身列为一级古迹,但对后来加高部分是否为古迹并无明确界定。

凤山旧城还留有另一口名为“兴隆”的古井,位在海光俱乐部院内,但没被列为古迹。

夷平加盖

1986年1月24日上午8点45分左右,大信强化塑胶公司送货员王宝琚驾驶货车沿胜利路由东向西行驶,闪避一辆同方向由右方超车的小客车,不慎撞上拱辰井,井缘裂成三块。他以为高约八十公分、外缘漆著黄黑线的突出井缘是交通指挥台。

同月27日,市政府决定派人勘察后,向内政部报告,请示处理方案。29日,在民生医院住院的苏南成,指示民政局与左营分局,不该依毁损古迹罪移送王宝琚法办,并坚持突出路面非古迹部分,应予以铲平加盖。市府先装设警示灯,作为紧急保护措施。30日,民政局许桂霖、副局长林清井会同工务局、新建工程处、养护工程处及在营区公所等单会勘后,拟订三个保护方案:第一案等将来规画都市计画时,再并入计画中,加以整修维护;第二案是折除拱辰井被破坏部分,再用铁盖加盖;第三案,把毁坏部分,加以整修,恢复旧观。内政部答复,突出路面八十公分的井缘红砖壁,是十多年前附近居民见井水氾流而加盖,不列入古迹范围,所以撞毁或由市府执行拆除,并不影响古迹完整。

1986年4月23日,施工人员将井缘移除,井口圆周用钢筋混凝土灌铸一个圆形水泥基座,水泥基座与缘壁之间留出十公分间隙,以不致于伤及本体结构,再于基座覆盖一块直径一公尺、厚廿公分钢制的圆形铁盖。盖上铸有“凤山县旧城拱辰井”等字样。

地方耆老感叹拱辰井的铁盖还画上斑马线,每天任由路人踩过、车辆辗过,走过的年轻人根本不晓得脚踩的是古井。2016年,文化部通过高雄市文化局提出的“左营旧城—见城计画”,将分八年补助廿亿元,以重现左营旧城,但拱辰井并未包含在内。

影片

【历史上的今天-0423】改善交通拆古迹 拱辰井被铲除

参考文献

  1. 拱辰井,pi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