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线的坚守(张云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抗疫一线的坚守》是中国当代作家张云波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抗疫一线的坚守
一场苦雨哗哗啦啦地下个不停,乌黑的云朵遮住了原本湛蓝明丽的天空,思绪在抗疫的沉重文字里沉浸着。新冠疫情,不只是给人间带来了一场浩劫,也给被“明星”威势和极端私欲遮掩耳目的人们带来了一个比较和识别的机会。它让我们认识到,世上有一种最为坚强的力量,那就是白衣天使生死线上的决绝坚守。力量中创造出的更加美好的善和爱,让我们对眼前的日子抱着虔诚的心,把对最美“逆行者”的感激之情变成真真正正的尊重和敬仰。
坚守,就是直面危险死亡 新冠肺炎是一种至今没有特效药物治疗而且传染性极强的疾病,哪怕是几秒钟的擦肩而过就可能被感染上,病毒就像一头头躲在草丛之后警觉着的狮子,随时准备扑上去咬住从它面前经过的每一个猎物。“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举国居家不出躲避恶疫的时候,我们的医护人员,抛却“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的遗憾,抛却“丁嗟阔兮,不我活兮”的惋叹,踏着南丁格尔的足迹,带着白求恩的精神,在防护物资不足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冲上去,在没有硝烟却有牺牲的抗疫前沿和病魔零距离搏斗。
发热门诊工作中,要面对无数的发热病人,不知道这些求诊者中,哪一个就可能被确诊,稍有不慎病毒就会传染到自己身上。大年初一,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王轶娜副教授片刻未歇,一直忙到晚上11点多钟,这才喝上一口水。他记录完一天的抗疫故事,再给家人发了报平安的微信,接着便倒头睡着了。当天日记的最后一句话是:“希望今天所有患者的病毒核酸检测结果都是阴性……”。
这是一个采样的例子。采样是为了帮助病人进一步确诊是否为新冠肺炎患者,一个护士一天要在门诊采样上百份,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的医生张晨(化名)被抽调去做这项工作。每次采样,先将压舌板探进病人的口腔,然后往下一摁,对方一咳痰,咽拭子就能及时采样。每采样一人,他就可能与病毒“面对面”一次。工作的第5天,张晨就出现了发烧症状,CT也显示右下肺有一个斑片状影,随即被隔离。
武汉市中心医院发热病区的蔡毅主任,在朋友圈记录了手下一名护士染病的情形:“准备去18楼清洁区工作,接到我们科一个小护士电话,电话那边在哭,心里一咯噔,匆匆脱了防护服下去。看了她刚拍的CT,看到这几天都看到的那块熟悉的该死的肺部白块,看着她哭着的脸,我不知道说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安慰。”
收治确诊患者或疑似患者的隔离病房,就是一个和病毒短兵相接的决战场。处理危重病人,医护人员面临的不只是身体上的疲劳,更可怕的是要面对被传染的很大风险。由于自身很容易带上病毒,他们基本上不敢跟家里人接触。湘雅三医院的龚健医生,一连几个星期坚守在发热门诊的第一线,回到家里只能独居一室。多少次站在床边,看着可爱的儿子酣然入睡,想凑上去亲一口,但是理智告诉他:我的爱必须离你至少1米,这不长的1米距离目前绝对不能跨越。
从国家卫健委首次披露的数据中我们了解到,截至2月11日,全国报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医务人员1716人,其中6位已经病故。1716,这是一个多大的力量都难以提起的沉重数字啊!
庄子视“悦生而恶死”为人生的一大桎梏,认为要实现人生价值,就必须超脱死生之变。英勇的医务人员,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围绕病人,不惜家庭、不惜个人安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迎击肆虐的疫情,构筑灾难的防火墙,给世间留下一曲曲悲壮的生命绝唱。他们才是真正为我们出生入死的人,也是值得我们托付性命的人啊!
坚守,就是承载千苦万难
非常时期,处于危险最前线的医护人员,所承受的不仅仅是被感染的风险,他们还要承受着繁重的工作压力和巨大的心理压力等意想不到的千苦万难。
穿戴防护设备,也是一件极其辛苦的事情,要一步一步、一件一件地按照流程穿上。披上手术服、戴上头套和手套、再穿上鞋套,在手术服外再套上一层白色的防护服,再戴上一层手套,戴上医用口罩,戴上面罩。进入重症病区,还需要穿上密封的防护服。每次穿齐一套装备,需要花上几十分钟的时间。穿戴不易,脱掉的时候更加麻烦。工作完以后浑身都湿透了,就像洗过澡一样。每脱一件头套、手套、护目镜或者鞋套,都要洗一次手,整个过程需要反复洗手十几次,然后是洗头、洗澡,这样才可以进入清洁区。
防护服穿在身上也是挺遭罪的,觉得憋气难受,呼吸急促。因为防护服紧缺,工作时间又长,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尽量减少进出,不喝水,不吃饭,不上洗手间,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忍”,特殊时期都穿上了纸尿裤来减少憋尿的辛苦。从接班到下班出来,大家都这样一直坚持着。
重重的防护设备无疑加大了工作的难度。隔离病房里,帮一个150斤重的病人翻身,平时需要三四个人,现在需要六七个人。戴着三层手套进行护理操作,平时再熟悉不过的扎针、抽血操作,此时难度都增大了很多。护镜面罩造成视野严重受限,对患者的穿刺插管,就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精细的技术才能完成好。因长时间佩戴护目镜,医护人员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面部压痕,工作中所挺过的所有的苦,都一点一滴地渗入到道道勒痕里。隔着口罩面罩和病人说话,常常靠喊,遇到耳背的老年人,交流起来特别困难。个别护士一戴起N95口罩就要淌鼻涕,手不能去抓,也不能去碰,那种特别的不舒服感觉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几乎每个医护人员的双手,都出现过皮肤问题,长满了小裂口和红疹子,刚开始是痛,后来会发痒,让人难受得不得了。一名过度疲劳的护士,忍不住伏在桌子上睡着了,手却还在一直地动着,只因手套里全是汗水,皮肤泡时间久了奇痒无比。
医护人员的工作都是超负荷的。北医三院的护士李蕊,在日记中记录了自己一天的工作:“今天我值上午9点到下午3点的班,早上7点50分坐车出发,下午4点30分回到酒店。这是我的第二个班,整整9个小时不吃不喝,本想着早上多吃点,省得下午饿,可是又不敢多吃,怕上厕所。……今天的工作量还是很大,有治疗、有生活护理、有呼吸机、有监护记录、有临时性的各种事。北医三院的培养潜移默化地融入了我们的工作细节中,看到管路就想给患者好好固定,看到患者需要生活护理就会上前帮助。”
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的90后护士黄杉,还没来得及从流产的悲痛中完全走出来,就擦干眼泪,换上了工作服回归岗位。病区的呼叫铃声此起彼伏,她和同事们忙得完全停不下来。她在日记中写到:“难过害怕焦虑了就哭,哭完还是一条好汉”!
我从微视上看到过这样一个视频:一名医护人员实在太累了,就瘫坐在地板上,身子靠着墙角的柜子,不停地磕头打嘴,想努力地抬起头来,却怎么都支持不住。那样子让人看着揪心啊!另外一个视频展示了这样一个情景:连续两个加班后,一名女护士实在是支持不住了,吃饭的时候坐在椅子上就睡着了,嘴里还咬着一块面包。
歌德说:“大自然把人们困在黑暗之中,迫使人们永远向往光明。”我们的医护人员,在与未知事物交锋的时候,表现出与之斗争到底的强大意志,他们不怕一切苦,不惧一切累,不怯一切难,怀着希望,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不折不挠。
坚守,就是全力护佑生命
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白衣战士们,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生命的赞歌,让一个个生命在穷凶极恶的恐惧下,依然保持着坦然自处的那份镇静,让一个个生命在血雨腥风的威逼中,依然张扬着昂然而立的那种骨气,让一个个生命在风雨雷电的袭击中,成为照亮大地的那道光辉。“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疫情面前,患者才真真切切地感到,医护人员伸过来的手,确确实实是天使的手。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医护所在,成为了唤醒希望的地方。医务工作者一起奋战,形成了默契,互相鼓励,相互加油打气。武汉市中心医院的医师王亮朝,始终战斗在抗疫一线,每天早上8点不到就进入了隔离病房,有时候忙到晚上9点多才离开,一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他与其他专家们一起讨论病情,积极调整用药方案,在给予患者生命支持的同时,把他们当作亲人看待,默默守在病房里,精心治疗和照顾,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为让他们尽早治愈出院做着不懈的努力。
济南市中心医院要求,医护人员每4小时必须休息1次。感染性疾病科护士长苏洁说:“到了吃饭的点,我就给护士们打电话,我说你们出来吧,待的时间太长了。所有人都是这么跟我说:护士长,再等等吧!病号这么多,我不能去吃饭,不能让病号在这里干等着。”
这场疫情,已无情地吞噬了逾千人的性命,其中既有两腿泥巴、一脸沧桑的农民,也有政府官员、财险大家、科技专家。“时间仅仅是一条极薄的绷带,只能勉强包扎我们的伤口。”无力揪心的时候,医护人员一方面咬牙继续坚持着,一方面偷偷地为病人的病情而伤心流泪。发现新冠肺炎后坚持向组织上报的第一人张继先说:“这次,我把一生的眼泪都流干了。”
医护人员不仅完成好病人的治疗工作,也非常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因为对疾病的恐惧以及未来的不确定,这个时候的患者内心极其脆弱。医护人员除了做好日常的工作,都尽量跟病人走得近一些,除了问询身体上的情况,还尽可能多地和他们拉拉家常,说说话,安抚他们的情绪,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医护人员的关怀,像春风一样,拂暖患者原本阴霾重重的心,成了他们精神上的“定海神针”。
易老先生因被确诊为新冠肺炎,住进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他一日三餐吃得非常非常少,送来的饭菜每次扒两口就放在了一边。细心的管床护士吴曼看在眼里,一找到机会就上前抚慰。易老先生身体虚弱,情绪低落,周围又没有亲人,觉得看不到希望,吃饭也就没有了胃口。吴曼握着易老先生的手,一遍又一遍地耐心开导他:“在这里您可以把我们当成您的亲人,我们一定会照顾好您,您一定会好起来的。”在吴曼的鼓励下,易老先生的情绪逐渐好转,吃得也比之前多了。2月9日易老先生的生日那天,同样是前来支援一线的护士黄如娴正好轮休,她在家里先用一大一小两个面包做了个生日蛋糕并插上蜡烛,下好长寿面,然后开车赶往医院。当生日蛋糕和长寿面出现在面前,护士们在病房放出生日歌时,易老先生感动得说不出话来。一碗长寿面让他重拾起了战胜病毒的信心。
2个月大的宝宝确诊新冠肺炎,一个婴儿在医院里无人看护。全科医护人员都把她看作自己的女儿,争着当起了临时妈妈。她们甚至摸清了宝宝的小脾性:给她一摇摇铃,她就会笑。母亲在宝宝身上留下了一张字条:“宝宝就是我的命,医护人员就是我的救命恩人。”
一家6口被隔离治疗,11个月大的男孩小泽在隔壁病房无人照顾,一名医护人员放下家中不到两岁半的女儿,化身小泽的“妈妈”贴身陪护。因为要吃母乳,那一晚小泽闹到了凌晨4点,好心的护士和她的同事就陪着他做各种各样的游戏来转移他的注意力,同时适时给他添加辅食。
最有效的药物,是人的免疫力。抗击病毒的战争中,医护人员除了使用药物治疗以外,做得最多的其实就是陪护。他们和感染者一起熬,熬到病人免疫力恢复到足以打败病毒的那一刻。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披一身圣洁的医护人员,用全部的热情传递着向上的力量,把温情以待化作缓解患者焦躁和恐惧的安慰剂;他们的专业、温度、情怀和格局,让患者凝望到了彼岸的柔和倩影。他们身上的可贵品质,像阳光一样,温暖着罹难落泪的患者的心灵;像泥土一样,掩埋了泪水,垫高了微笑;像钢铁一样,铸就了打不烂摧不毁的精神长城。在疫情处置中,这些被奉为“英雄”的逆行者,重启温泉的记忆之窗,无疑是解除患者疾苦、成就道德人心的恩人。
坚守,就是放弃个人一切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医护人员也是普通人,有自己的亲人要养护,有自己的亲情眷顾,但是在国家需要之时,在人民利益面前,即使是抛洒热血的生命牺牲也在所不惜。
武汉一名医生董勇,是一个癌症患者,刚做过手术不久,不顾个人病痛,每天都带着药片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自我加压,将原定的“三班倒”改为“两班倒”,8个小时改为12个小时,已经有几十天没有离开过医院了。
在湖北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中,有两位90后孕妈,怀孕4个月的医生邓祺和怀孕5个月的护士王敏,她们站在抗疫最前沿,克服呕吐、尿频等孕期反应,坚持不喝水,少吃东西,超负荷地工作着。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元院区的护士于少丹,有着8个月的身孕,自从大年三十接到通知返岗以来,她一天都没有休息过,每天10个小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华容县治河渡卫生院的一位全科医生白瑶,肚子里面的宝宝5个月了,因为疫情严重,依旧坚守岗位,与抗击新型肺炎的医生护士姐妹们并肩战斗。
“站在岳母家里戴好口罩之后,离得远远地,隔着两个房间看着8岁的女儿。”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隔离病房工作的饶歆,特别想念女儿的时候,眼前就会浮现这个场景。平常时间里,36岁的饶歆一个人往返于医院与酒店之间,在医生与父亲的角色变换中,小心翼翼地把握着自己的思念与家人安全的平衡。
烟台业达医院的郑丽红,一晚上接诊了11个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病学接触史及发热患者。当她走出感染性疾病科的时候,已经是大年初一的晚上,此时的她已经连续工作了24小时。顾不上休息,她匆忙赶到儿科病房去看望刚刚住院的女儿。此后的几天,随着接诊患者数量的增加,郑丽红和科里同事的工作量也大了起来。最忙的时候,门诊患者排队,他们饭都吃不上,也就很少有时间去病房看望自己的孩子了。
1月18日晚,逆行者之一的张霓,从发热病房下班,赶往大伯家探望送饭。敲了20多分钟的门,打了无数个电话,门的那一头始终没有任何回应。撬开门后,发现大伯倒在地上,已经没有了呼吸。她打开大伯的手机,发现最后一个电话是打给自己的。张霓是大伯从小养大的,一辈子与他相依为命。抱着大伯冰冷的手臂,她一遍又一遍地哭着说:“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她守住了所有的人却错过了最重要的人,这份恩重如山的尘缘,已成为隔世之念。
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工作的护士吴亚玲,把科室医护人员实现“零感染”当作自己的最大责任,专门负责监督每一名进入红区的医护人员穿戴好防护服,协助他们做好防护。在老家昆明曲靖过年的母亲,突发主动脉夹层破裂,抢救无效去世。11时许,做好一切物资准备的她悄悄走出工作区,在员工通道一个靠窗的角落里,拨通了家人的微信视频,面向家乡的方向,满眼泪水地深深三鞠躬。这是在武汉抗击新冠肺炎主战场的战士,向去世母亲的最后告别。此后,她谢绝单位负责人安排她休息几天的好意,还是像往常一样一丝不苟地工作着。
忠孝两难全,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像吴亚玲这样始终把治病救人放在第一位的医护人员不是个例。湖北巴东县人民医院护士宋秀慧,一连几十个日夜一直坚守在抗疫一线。妈妈病重入住该院,她都没能抽出时间去看上一眼。直到病逝的时候,她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她哽咽着喃喃自语:“妈妈你就放心地走吧,等这里结束,我就第一时间去看你,到你的坟前看你,给您说一声对不起。”
没有人可以永远回避失去的痛苦,可是我们的医护人员在亲历失去痛苦的时候,更加坚定地站了起来。
“那天谁发了一个蓝天白云草地的图片,我都在朋友圈里感慨了一下,觉得好像不认识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了。我觉得,前期我们在病房里昏天黑地的,每天应接协调各种事情,我们每次全身心在抢救病人,感觉不到外面的世界。看到了这张图片之后,觉得,哎呀,什么时候能有这样的一天!”这是深圳一名一线护士的一段话。疫情面前的无可奈可和无能为力,在让我们感伤的同时,也让我们懂得了要厚待一切生命,自己的和周围的。放心吧,“我庭小草复萌发,无限天地行将绿”的时候一定会到来。
白衣天使所站立的地方,天上的星星也要较之暗淡几分。我想,这个时代应该成为一个特别推崇无私和奉献的时代。我们等待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的江河美景的再现,等待着充满上善和大爱的国度里每个人的手中都持一把送给白衣天使的鲜花。[1]
作者简介
张云波,安徽濉溪人。现为濉溪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淮北市作协理事,安徽省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