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扭角林羚

扭角林羚(学名:Tragelaphus strepsiceros):体长185-245厘米,体重190-270千克,体重120-210千克。雄性具有壮观的螺旋角,可达超过一米的长度。上体有6-10条细细的苍白色条纹,镶嵌在赤褐色至灰棕色的身体。头部颜色较深,眼间有一道山形的白色斑纹。雄羚的喉咙有大簇的鬃毛。两性都有一溜鬃毛,沿着背部中间延伸。大而圆的耳朵呈现出略微滑稽的外观。雄羚比雌羚大,发声也较多。

栖息在丛林、岩山、干涸的河床,只要有足够的水源就可以生活。以6-20只的群落与幼羚聚居,雄羚则多是独居的。成熟的雄羚之间很多时会用角互抵,直至一方认输为止。也有双方的角互相缠绕,最终令双方死去。主要吃叶子、草、芽,有时也会吃块根、根及果实。分布地东至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南至赞比亚、安哥拉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南非。也有被引进美国墨西哥州

中文学名 扭角林羚 偶蹄目
拉丁学名 Tragelaphus strepsiceros 亚 目 反刍亚目
别 称 大旋角羚、大弯角羚、大扭角条纹羚、捻角羚 非洲捻 牛科
角羚 大捻角羚 '亚 科 牛亚科
动物界 薮羚族
脊索动物门 林羚属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 扭角林羚
哺乳纲 亚 种 4亚种
亚 纲 真兽亚纲 命名者与年代 Pallas, 1766
英文名称 Greater Kudu

目录

形态特征

扭角林羚雄性头体长195-245厘米,体重190-270千克;雌性头体长185-235厘米,体重120-210千克。是一种很漂亮的羚羊,雄性具有壮观的螺旋角,这两只角可以达到超过一米的惊人长度。体背和体侧有6-10条细细的苍白色条纹,镶嵌在赤褐色至灰棕色的身体,很容易识别和区分。头部较为深色,眼间有一道山形的白色斑纹。两性都有一溜鬃毛,沿着背部中间延伸,大而圆的耳朵呈现出略微滑稽的外观。

雄羚比雌羚大,发声也较多。雄羚的喉咙有大簇的鬃毛。雄羚的角很大且扭曲2.5转,全长平均达1米。雄羚要待6-12个月大才会开始长角,约每2岁会扭曲一次,直至6岁才完成扭曲。

雌羚没有角,体型小于雄性,并且缺乏令人印象深刻的大角。毛色也有所不同,从沙黄灰色到黄褐色,细条纹明显。

生活习性

扭角林羚日间,扭角林羚一般不怎么活跃,会躲在林地之中。它们会于早上及黄昏时段觅食。虽然它们倾向留在同一地方生活,但也会在干旱的季节迁徙到较远的地方;尤其是在水源较缺乏的纳米比亚,它们会在很短时间就会迁徙一次。 雌性扭角林羚会以6-20只的群落与幼羚聚居,雄羚则多是独居的,有时4-8只会组成一群。很罕有的会聚集达40只的群落,因为这会令食物供应紧张。族群可以占地800-1500公顷,全日约54%的时间都是在觅食。成熟的雄羚之间很多时会用角互抵,直至一方认输为止。也有双方的角互相缠绕,最终令双方死去。雌羚有时会咬雄羚来赶走它们。 主要吃叶子、草、藤、水果、花卉、芽,有时也会吃块根、根及果实。其饮食组成根据季节而变化。扭角林羚的长腿和脖子使它能够取食长在很高的树上的食物,这点仅次于长颈鹿。

扭角林羚的掠食者包括狮子、豹及非洲野犬。虽然猎豹也会掠食它们,但一般很难杀死成年的雄羚,故多以雌羚及幼羚为目标。当群落受到攻击时,成年的雌羚就会发出警告。它们一般比掠会者跑得慢,所以很多都是靠在丛林中逃避。

分布范围

原产地:安哥拉、博茨瓦纳、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南非、斯威士兰、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赞比亚、津巴布韦。 可能已经灭绝:吉布提。 [1]

种群现状

扭角林羚在非洲南部和中南部的部分地区相当丰富,但在北非变得越来越不常见。该物种在索马里和乌干达处于“濒危状态”,在乍得和肯尼亚处于“近危状态”。 [2]

狩猎对扭角林羚造成威胁,因为它具有美丽的大角和可食用的肉而受到人类的猎杀。

人类侵占林地和栖息地的破坏也可能对这个物种产生不利影响。扭角林羚种群容易爆发疾病,如炭疽和狂犬病,但幸运的是,该物种种群可以从疾病引起的死亡率迅速恢复。

扭角林羚在国家公园和保护区中得到很好的保护,如坦桑尼亚塞卢斯禁猎区和南非的克鲁格国家公园和巴伐利亚保护区。后一区域是重要的世界遗产——开普敦花卉王国(Cape Floral Kingdom)的一部分。

栖息环境

栖息在热带稀树草原的林地中,特别是丘陵地带,草地以及水道旁的树林。只要有足够的水源就可以生活。它们有时会走到平原,但一般都会避开开放的地区,避免受到掠食。

繁殖方式

扭角林羚1-3岁就达至性成熟。繁殖季节约是在雨季末开始。在交配前,雄羚会向雌羚示爱,用颈来角力;雄羚继而会一边发声一边跟在雌羚,直至雌羚让它们交配。妊娠期约为240日。幼羚约于2-3月在草茂盛的时间出生。扭角林羚每次会生1头幼羚。幼羚起初会待雌羚喂哺,期后会主动要求,几个月后会变得更为主动。出生首两周的幼羚会躲避掠食者;4-5个月时就会跟随群落。雄羚6个月就会自立,雌羚则要到1-2岁。它们在饲养下的寿命可达20岁。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3]

视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