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才,汉语常用字(一级字), 读作cái,指事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本义指草木初生;引申指才质,才能,有才能的人等。从本义引申,又指刚刚(表示时间)。作副词时,繁体写作"才"。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才

拼音; cái

部首; 扌

五笔; FTE

仓颉; DH

郑码; DMVV

字级; 一级字(0029)

平水韵; 十灰平声

注音; ㄘㄞˊ

繁体字; 才(作副词时)

异体字; 哉、才、৴�

总笔画; 3

统一码; 基本区 U+624D

四角; 40200

字源演变

才,指事字。商代甲骨文作(字形1),西周金文作(字形4),均像草木自"一" (象征地面)钻出之形。甲骨文上面一横表示土地,下面像草木的茎(嫩芽)刚刚出土而枝叶尚未出土的样子。为便于锲刻,甲骨文将其轮廓化,写作(字形2)、(字形3)。其中字形3的写法在先秦文字中最为常见,逐渐演变为后世的楷书。

才,草木初生的样子。由"丨"向上面贯穿"一",表示草木发芽抽苗将生枝叶;"一",表示地面。大凡才的部属都从才。 "才",本义指草木初生。《说文》:"才,草木之初也。"引申指才质。《集韵·咍韵》:"才,质也。"又指才能。汉·王充《论衡·实知》:"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又指有才能的人。《礼记·文王世子》:"必取贤敛才焉。"从本义引申,又指刚刚(表示时间)。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才,引申为凡始之称。" 《晋书·谢混传》:"才小富贵,便豫(干预)人家事。"又指仅仅(表示程度)。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湿余水》:"林鄣邃险,路才容轨。" (这两种用法的"才"后来写作"才"。新中国成立后,又简化为"才")。

甲骨文"才"字是阻击敌军的示意图,其中的一竖表示敌军进攻路线,一横表示自己的防线,交叉之处的图形表示被挡住的敌军 把敌军挡住了说明将士们是有才能的,由此产生才能的含义。以后字形是其变体,繁体"才"字由"糸"和"毚"构成。"毚"字表示大兔子和小兔子之间的差别是很小的,整个字的意思是织布机上的丝织品前后的差别是很小的,这意味着刚刚开始织布,由此产生刚刚和仅仅的含义。汉字简化时按同音代替的办法简化。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唐韵》昨哉切。《集韵》《韵会》《正韵》墙来切。$音裁。《说文》:艸木之初也,从丨上贯一,将生枝叶。一,地也。《徐曰》:上一,初生岐枝,下一,地也。《六书正讹》:才,木质也,在地为木,既伐为才,象其枝根斩伐之馀。从木省。别作材,非。

又天、地、人为三才。《易·系辞》: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

一曰能也。《礼·文王世子》:必取贤敛才焉。《论语》:才难,不其然乎。《前汉·武帝纪》:其令州县举茂才异等。《唐书·百官志》:择人以四才。《邵尧夫曰》:临大事然后见才之难,才者,天之良质也,学者所以成其才也。

又质也,力也。《诗·鲁颂》:思无期,思马斯才。傅:多材也。《孟子》:非天之降才尔,殊也。《近思录》: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气淸则才淸,气浊则才浊。

又姓。明尚书才宽。

又《集韵》:通作材。《说文》:材,木挺也。从木,才声。徐曰:木劲直可用,故曰入山抡可为材者。人之有才,义出于此。

又《正韵》:与才通。古用才为才始字。《晋书·谢混传》:才小冨贵,便豫人家事。

又与裁通。《战国策》:惟王才之。

又与财通。《前汉·扬雄传》:财足以奉宗庙。

又《集韵》:将来切,与哉同,亦始也。《尔雅·释诂》疏:哉,古文作才,以声近,借为哉始之哉。

又作代切,音再。义同。

又叶即由切,音遒。《焦氏·易林》:季子多才,使我不忧。

说文解字

艸木之初也。从丨上贯一,将生枝叶。一,地也。凡才之属皆从才。昨哉切〖注〗徐锴曰:"上一,初生歧枝也。下一,地也。" 文一

说文解字注

艸木之初也。

引伸为凡始之偁。《释诂》曰:"初、哉,始也。"哉即才。故哉生明,亦作才生明。凡才、材、财、裁、才字,以同音通用。

从丨上贯一,将生枝叶也。一,

逗。

地也。

一,谓上画也。将生枝叶,谓下画。才有茎出地,而枝叶未出,故曰将。艸木之初,而枝叶毕寓焉。生人之初,而万善毕具焉。故人之能曰才,言人之所蕴也。凡艸木之字,才者,初生而枝叶未见也。屮者,生而有茎有枝也。㞢者、枝茎益大也。(出)者、益兹上进也。此四字之先后次弟。昨哉切,一部。

凡才之属皆从才。

文一。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字形

韵书

声调

韵目

字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全浊

昨哉切

dzʰAi

集韵

全清

将来切

tsɒi

全浊

墙来切

dzɒi

韵略

墙来切

增韵

墙来切

中原

阳平

皆来

次清

tsʼai

中州

平声

皆来

慈腮切

洪武

全浊

墙来切

dz'ai

参考资料:

折叠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dzʰ

əɡ

先秦

王力系统

dz

ə

先秦

董同龢系统

dzʰ

ə̂ɡ

先秦

周法高系统

dz

əɣ

先秦

李方桂系统

dz

əg

两汉

西汉

两汉

东汉

əї

əї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皆灰咍废

əi

南北朝

北魏后期北齐

皆灰咍废

əi

南北朝

齐梁陈北周隋

灰咍废

əi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dzʰ

ɑ̆i

隋唐

拟音/王力系统

dz

ɒi

隋唐

拟音/董同龢系统

dzʰ

Ai

隋唐

拟音/周法高系统

dz

əi

隋唐

拟音/李方桂系统

dz

ậi

隋唐

拟音/陈新雄系统

dzʰ

əi[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