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手机废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随着智能手机应用的普及,手机已经成为今天每个人不可或缺之物,它给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不为人知的弊端。你可能知道手机屏幕蓝光对眼睛有害,但你可能没有想到你对手机依赖的危险更大于蓝光。你可能为了填满业余时间而开始玩游戏,但最后可能本末倒置,反被占去工作和私生活的时间……本书作者采访了对手机产生成瘾依赖的诸多案例,年龄段覆盖从幼儿到老年群体。比如,很多年轻母亲在育儿阶段为图省事,过早让孩子接触手机游戏,不少母亲自己也是重度手机使用者,沉迷于各种APP而无暇顾及孩子需求,孩子在最需要情感培养的阶段却无法与活生生的人产生足够互动,造成其成长后的个性冷漠的缺陷;进入校园后,不少孩子为了融入同学间以聊天软件和SNS组建起的社交圈而费神,而正是这一社交圈决定了校园内隐秘划分不同群体等级的差异;迈入社会工作以后,个人行程也因为GPS监控而能被领导掌控到,必须应付客户需求随叫随到,筋疲力尽;进入养老院后,还会有老人因为沉迷麻将之类的手机游戏不可自拔,甚至有陷入网络诈骗的危险……

文明的工具像一把双刃剑,被手机无孔不入渗透的生活背后,是个体失去对自己人生掌控权,陷入异化而不自知,这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需要警惕的。本书警示读者重新思考自己与智能手机的互动方式,避免成为一个“手机废人”。

作者简介

石川结贵

记者,关注家庭和教育问题、年轻人的互联网使用问题、儿童虐待以及其他主题。出版作品包括《手机废人》(文艺春秋)、《居所不明儿童》(筑摩书房)、《孩子们的无缘社会》(中央公论新社)、《孩子与手机:不为人知的儿童现状》(花传社)等。

译者

王雯婷

文学博士,首都师范 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汉翻译,语料库翻译等。译作有上野正彦《不知死 焉知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簿》、中野善寿《拼命活在顺其自然的瞬间》、高桥敏夫《文豪之家》(合译)等。

原文摘录

正犒赏与负犒赏 刚才列举的在线游戏(网络游戏)成意、社交(SNS)皮意、内容产品成瘾、赌博参与型App成瘾其实都包括正负辐赏。具体展开如下。 ·在线游戏(网络游戏)成瘾 正犒赏 得到他人的尊重、承认、关注 与现实不同的自己(设定的角色、虚拟形象)被视作英雄等级上升的成就感 负犒赏 “中途退场”“登录频率降低”而导致跟不上 同伴进度的惶恐怕自己退出游戏会给他人带来麻烦的责任感、罪恶感 ·社交(SNS)成癔 正犒赏 治愈孤独满足自我表现欲望 负搞赏 孤独不安 害怕别人在背后说自己坏话 怕被群组排斥 ·内容产品成瘾 正犒赏满足好奇心、欲望持续的娱乐刺激 负搞赏 担心不上网就无法享受这种体验 ·赌博参与型App成瘾 正犒赏 获得财富(满足收集欲、收集物品) 负犒赏 如果不继续下去,会对之前出现的损失而产生罪恶感

书评

“如果变成手机了,妈妈就能多看我几眼。”——绘本《想要成为妈妈的手机》

——

智能手机的普及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多了不少便捷。

新手妈妈可以通过“哺育APP”了解到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关于哺乳育儿的专业知识。家长借用“小鬼训话APP”来帮助管教孩子(不过我还是不喜欢大人用“孩子不听话就叫警察叔叔抓你”的说法来吓唬孩子)。

人们用手机代替手表、闹钟还有备忘录,以致于有可能背不出亲友的11位数手机号码,记不清楚亲朋好友的生日和重要纪念日。

手机给予人们的是无限的快捷便利,但同时也让大众牺牲了许多本该值得珍视的一切。

⭐被动转移注意力。

前面提到,新手妈妈借助“哺育APP”来学习专业的哺育婴儿的知识。然而,该APP确实“体贴周到”以致于使用APP的母亲总是要定时记录每个时段的哺乳量和身体情况。过于细致记录和苛求,成为了负担。记录让使用者的时间变得碎片化。

如今,不少家长会选择把自己的手机递给孩子玩。孩子或许用手机看视频,玩游戏,甚至刷视频给主播打赏(前些日子,新闻报道了孩子拿着父母的钱给主播打赏的真实事件)。

他们试图用手机这个“免费玩具箱”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停止他们的哭闹。哭闹和声响,在家长看来是个烦心事,也“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他们主动选择把手机给孩子玩。

(中秋当晚是家庭聚餐日。叔叔的一双儿女,人手一部手机连着网打游戏。婶婶打来找弟弟问手表是不是弄丢时,弟弟还不愿意停下游戏接电话。当叔叔严厉斥责弟弟吃饭时候专心吃饭,罚他十分钟之后才能玩手机。弟弟第一句话是,十分钟好久啊。什么时候才十分钟啊。他们已经沉溺在玩手机的这个行为里,却不自知。)

⭐手机忽视

家庭关系中,论谁在别人想要诉说期待倾听的时候,都不希望对方没留心听,只在玩手机。手机成为横亘在亲子关系间的屏障。这屏障看似透明但又难以穿破。作者还在书里写到,孩子妨碍妈妈玩手机,被妈妈用拖鞋打。这已经不是情感忽视,而是疏忽和发泄。

《你经历了什么?》一书里提到,孩子在出生后6个月到2岁这个时间段是大脑发育最快的阶段。孩子即便不会说话也会察觉到氛围的异样。他们能感知到周围环境和父母对ta的情感需要。


你经历了什么? 8.6 【美】布鲁斯·D.佩里 【美】奥普拉·温弗瑞 / 2022 / 中信出版社


倘若父母沉迷刷手机,形成“手机忽视” ,那么孩子很有可能产生“依恋障碍”,没有安全感,情绪化,不容易信任周围的人。这种负面影响,不可能轻易被扭转的。

⭐害怕被抛弃,融入不了校园社交圈

《镰仓旋涡咨询所》中,一香总是非常甘愿地跟在同学花音和琉美后面。即便乃木君很乐意与一香一起上下学,一香还是想着不能被花音和琉美落下。她愿意听她们的话,疏远乃木君。她放弃了她本该珍视的友谊,去讨好那两位暗地里并不重视她的朋友。


镰仓旋涡咨询所 8.4 [日] 青山美智子 / 2022 / 湖南文艺出版社


校园种姓制度让人咋舌。当同学们根据受欢迎程度来把学校里的同学分三六九等,那么谁都想要好好表现自己。一句没有及时回复的消息,没有捧场的在场,很有可能就被踢出群。学生疲于这样复杂的社交,又怎么能交到知心朋友,放心去好好学习呢?

他们连游戏排位都成为“是否把你当朋友”的所需条件。多少孤独的青少年为了手机游戏氪金,跟家长谎称学校又有哪些事项需要缴费。他们用钱买来的只是所谓的朋友的友善对待。一旦游戏排位跌落或连累游戏组团,那些朋友翻脸的速度比翻书快多了。

⭐手机成瘾

现代人普遍手机成瘾。事实上,沉迷手机的人并不觉得自己已经过度使用手机,只觉得这是正常行为。

我们有太多渴求:方便快捷推送的新鲜资讯、相对稳固的人际关系以及被认可被关注的满足感等。

还有,我们本质上是孤独的。我们驱散不了孤独,想在虚拟世界里找到慰藉。有时候,熬夜与频繁刷手机并不全是因为有太多值得去看去关注的信息,而是我们想要逃避,逃避苦恼,逃避无望的明天。

就以吃东西做比喻,吃是一种生理上的本能需求。正餐时间的进食是正常的。寻找餐厅吃饭,算是某种高要求的需求。而暴饮暴食,已经超过了身体所需。但食物放进嘴里就能得到逐渐上涨的饱腹感。这种显而易见的充实,很危险但迷人。同理,我们刷手机也是在海量的资讯里面找到些许的刺激和满足感。这种刺激不会频繁发生,但足以让人期待下次是否出现。

⭐被无尽吞噬的我们

除了年青一代容易手机成瘾以外,我们也得把目光转向孤独的老年人、在家带孩子想要多赚零花钱的主妇还有职场员工们。他们也正在被手机成瘾所吞噬。

○老年人

有报道指出,65岁以上的老年人是属于有钱但不舍得拿出来花费的人群。而人们关注到这重点,转而向老年人群体推销高额商品。

(之前,我朋友的妈妈就被新认识的阿姨推荐购买保健品。可能是朋友没有及时叮嘱妈妈不要听信阿姨们的推销。朋友妈妈还是花了六万块买了不少保健品。这些保健品具体是否符合规定生产,有没有药效,不得而知。)

老年人学着跟年轻一辈保持联系,容易不自觉沉迷在游戏或者商品推销的陷阱里。误操作带来的金钱损失,并不罕见。

○主妇

本书提到的“赚零钱网站”像极了现在网络上兴起的“看多少分钟广告就赚多少分钱”的推送。家庭主妇关注这类型网站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她们没有留意这些兼职耗费了她们多少心力,减少了她们与丈夫孩子的沟通交流。得不偿失。

○职场员工

员工定位打卡这项操作,是可以理解的。但职场员工和想入职这家公司的新鲜人为了给上司和同事留下好印象,在SNS平台上打造一个人们想要的自己,这点并不可行。“立人设”这件事从来就是不可靠的。日久见人心。若是要表现得一如既往,那请在最开始就培养自己是“别人想要看到的”自己。这样很累。自己已经不是真实的自己。

⭐持续关注手机带来的危害

确实,手机并不是坏的。只是使用方式和使用者意识出了差错。我们不得不提防手机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

◆手机霸凌

《隐形人》中,自认为自己有隐形能力的男孩,因为生气而脸部涨红。他这个涨红得像番茄的脸,被那个欺负他的男同学用手机拍下,发到网上。其他老师同学都疏远了这个男孩,他还以为自己有隐形能力所以大家看不到他。其实,是大家忽视他。他用他的误以为,来保护自己弱小的心灵。


隐形人 8.5 [西]埃洛伊·莫尔诺 / 2022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本书《手机废人》里列出的手机霸凌例子,还提醒我之前读到的《N号房追踪记》。不是还有人,用不喜欢的人的照片来进行羞辱吗?欺凌者从来都没有真正认识到他们对受害者造成多大的伤害!


N号房追踪记 8.1 [韩]追踪团火花 / 2022 / 湖南文艺出版社


◆不正常的接拍工作

这里引申出来的又是另一种潜在的犯罪现象。不怀好意者会用金钱利诱青少年拍下暴露的照片。青少年的防范意识薄弱,很有可能就会让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

⭐保持清醒冷静

“我们无法改变已成定局的过往,但现在与将来还掌握在我们手中。所以,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如何面对手机这一文明利器的问题。”

在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带给我们无限便利的同时,我们也该留心那些被我们移开注意力的对象,渴望被关注的孩子,面对面吃饭期待倾诉的亲友,还有许多抬头就能看到的美好。

手机确实危险又迷人。但也请抬头环视周围。别让孩子未来的愿望是成为妈妈的手机。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