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手抓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手抓面

来自网络的图片

手抓面,是福建省安溪、漳州的特色民间传统小吃。制作时以面粉裹着油榨豆干,抓在手掌里进食而得名。进食时还必须在面份上抹上芥辣、甜酱、蒜蓉醋、沙茶酱油,或花生酱辣酱等多种调味酱料,而这些酱料可根据个人爱好选调,混在一起以手抓着吃,香、甜、酸、辣,冰凉、滑润,从吃法到口味确是别具风味。

基本信息

中文名;手抓面

别   名;豆干面

分   布;福建安溪、福建漳州

风   味;香、甜、酸、辣,冰凉、滑润

特   点;抓在手掌里进食

成   分;面料、配料、佐料,五香

简介

手抓面,漳州话又叫做"豆干面"。这种道地的小吃,真是用手抓着吃的。如果嫌不卫生,你当然也可以使用筷子(叉子也行),只是不够"地方风味"罢了。

和卤面一样,手抓面也要用碱面。在沸水锅里氽熟后捞出,分别团成直径大概为15厘米的薄面饼。取这样一片面饼放在手上,先后涂抹上甜酱、花生酱、沙茶酱、辣椒酱、蒜蓉酱和芥末酱,再放上一条油炸豆腐干,然后把面饼包卷起来,蘸杂醋酱吃。

福建小吃。手抓面,是以面粉裹着油榨豆干,抓在手掌里进食而得名。进食时还必须在面份上抹上芥辣、甜酱、蒜葺醋、沙茶酱油,或花生酱辣酱等多种调味酱料,而这些酱料可根据个人爱好选调,混在一起以手抓着吃,香、甜、酸、辣,冰凉、滑润,从吃法到口味确是别具风味。 手抓面是芗城的独有食谱之一。虽然它很少在殿堂宴席上出现,但由于口味独特、顺随意,所以在城乡颇为风行,很受群众喜爱。

看到这么多种酱,眼花了吧?花生酱、辣椒酱和芥末酱都比较平常,但甜酱、沙茶酱和蒜蓉酱还是介绍一下:甜酱是用淀粉加水和红糖边煮边搅做成的;蒜蓉酱是蒜泥加白糖和白醋调拌成的;而用花生仁、白芝麻、干扁鱼、干虾米、椰丝、葱、蒜、芥末、香菜子、辣椒等多种原料磨碎加油盐熬煮,就可以制成金黄香辣的沙茶酱。面卷里有这样多的酱,拿在手上当然会滴滴嗒嗒地漏一路,所以不仅要吃得快,而且还得当心你的衣服。

它是将黄油面条煮熟后摊成巴掌大的圆形装盘,浇上甜面酱、蒜茸酱、杂醋酱(用生姜、葱头剁碎加醋和番茄酱调拌而成)、花生酱、沙茶酱、辣椒酱、芥末酱,最后再加上油炸豆腐干丝,卷起来用手抓着吃。甜中带酸,令人脾胃大开,这是福建菜中一道具有闽南风味的冷盘,颇负名气。

漳州特有的民间传统小吃,因为食用时以手抓食而得名。由面料、配料、佐料三部分合成。和面时加进适量大树碱,做成细面条,煮熟捞起,整理成圆形,就叫“面份”,每份约重100克;配料是豆腐切条油炸,每条约重75克;佐料有杂醋酱(生姜、葱头捣碎、加醋和番茄酱)25克, 甜酱(豆酱加红糖边煮边搅拌而成)15克,蒜头酱、花生酱10克,沙茶酱、芥末酱各5克。吃时将油炸豆腐干放面份上,均匀地抖以各种酱料,然后卷成筒状,吃起来香甜酸辣、溢香生津。

美食特色

手抓面,黄澄澄金灿灿油亮亮,又软又韧,盐碱适量,其味温和,在闽南湿热的气候下也不容易变馊。手抓面由面料、配料、佐料三部分合成,面料采用碱面条煮熟趁热在竹筛上铺制成手掌大的圆形的薄片。香、甜、酸、辣俱全,油而不腻,爽口开胃。手抓面的面条很特别,不是用白碱揉的,而是用大树碱做的。所谓大树碱是将树干烧成碳浸泡在水中后浮出来的一层白色的碱,用它揉的面条特别嫩滑、劲道,口感非常好。小小地咬一口面条,仔细咀嚼,满嘴都是原始而纯净的面香。干吃也不会觉得腻,而且越嚼越有味。

先是点碱,多少比例要合适,因为面的质量取决于碱水的比例,老牌的手抓面关键就是点碱的功夫。二是和面,大缸里的面粉转眼间成为黏糊糊的一团,推拉、拍击、揉转之间,变成光溜溜的面团,再放到专用的条几上。三是揉面,师傅持一横木,一端插进对面的槽中,中段置面团上,人侧身骑坐横木末端,单腿弹跳,横木随人上下起伏、左移右动,是揉面,也是舞蹈。只有揉透了的面吃起来才劲道。四是擀面,方法同和面相近,擀一层,撒一回粉,折叠后再擀,直至符合要求。五是切面,用刀切成均匀的细条,直径2-3毫米。最后是氽面,面条在沸水锅里氽熟后迅速捞出,盘成巴掌大小,一份一份,晾在贺竹匾上,手抓面就做成了。

手抓面除了是一种诱人的口舌享受外,更在于它是平民的吃食,引车卖浆辈的享受,虽不登大雅之堂,但味美、营养、方便。不必借用任何餐具,抓在手上即可大嚼特嚼;不必正襟危坐,孩子们是边玩边吃,乡下农民一边荷锄扛犁,一边咬着手抓面下田,犹如现今城里的“上班族”,为了赶时间,边啃面包喝牛奶,边急急行走的情形;更没有主食与零食的区分,肚子饿了随时可以“抓”来享用,况且荤素结合,营养丰富,物美价廉,深受平民百姓的喜爱,也可见闽南人潇洒轻松、随意自在的个性。[1]

参考文献

  1. 手抓面,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