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战略地图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战略地图是中国专有名词。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统,一是5500年前两河流域苏米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1],二是5000多年前尼罗河流域古埃及人创造的圣书字[2],三是3300年前中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四是1500年前起源于中美洲的玛雅文字。其它文字都早已消亡,只有中国文字的发展未曾断裂,从商代一直传承至今,汉字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目录

名词解释

战略地图,是指为描述企业各维度战略目标之间因果关系而绘制的可视化的战略因果关系图。

战略地图通常以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等四个维度为主要内容,通过分析各维度的相互关系,绘制战略因果关系图。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对各维度的名称、内容等进行修改和调整。

战略地图工具方法的应用

企业应用战略地图工具方法,应注重通过战略地图的有关路径设计,有效使用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高效实现价值创造;应通过战略地图实施将战略目标与执行有效绑定,引导各责任中心按照战略目标持续提升业绩,服务企业战略实施。

企业应用战略地图工具方法,应遵循《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100号——战略管理》中对应用环境的一般要求。

企业应用战略地图工具方法,一般按照战略地图设计和战略地图实施等程序进行。

战略地图的优点缺点

战略地图的主要优点是:能够将企业的战略目标清晰化、可视化,并与战略KPI和战略举措建立明确联系,为企业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的可视化工具。

战略地图的主要缺点是:需要多维度、多部门的协调,实施成本高,并且需要与战略管控相融合,才能真正实现战略实施。

战略地图设计

企业设计战略地图,一般按照设定战略目标、确定业务改善路径、定位客户价值、确定内部业务流程优化主题、确定学习与成长主题、进行资源配置、绘制战略地图等程序进行。

企业进行战略目标设定,应遵循《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100号——战略管理》的有关要求。

企业应根据已设定的战略目标,对现有客户(服务对象)和可能的新客户以及新产品(新服务)进行深入分析,寻求业务改善和增长的最佳路径,提取业务和财务融合发展的战略主题。

在财务维度,战略主题一般可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一般包括生产率提升和营业收入增长等;第二层次一般包括创造成本优势、提高资产利用率、增加客户机会和提高客户价值等。

企业应对现有客户进行分析,从产品(服务)质量、技术领先、售后服务和稳定标准等方面确定、调整客户价值定位。

在客户价值定位维度,企业一般可设置客户体验、双赢营销关系、品牌形象提升等战略主题。

企业应根据业务提升路径和服务定位,梳理业务流程及其关键增值(提升服务形象)活动,分析行业关键成功要素和内部营运矩阵,从内部业务流程的管理流程、创新流程、客户管理流程、遵循法规流程等角度确定战略主题,并将业务战略主题进行分类归纳,制定战略方案。

企业应根据业务提升路径和服务定位,分析创新和人力资本等无形资源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识别学习与成长维度的关键要素,并相应确立激励制度创新、信息系统创新和智力资本利用创新等战略主题,为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维度的战略主题和关键业绩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简称KPI)提供有力支撑。

根据各维度战略主题,企业应分析其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战略匹配度,对各主题进行战略资源配置。同时应关注企业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组织资源等在资源配置中的定位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企业可应用平衡计分卡的四维度划分绘制战略地图,以图形方式展示企业的战略目标及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路径。具体绘制程序如下:

(一)确立战略地图的总体主题。总体主题是对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描述,应清晰表达企业愿景和战略目标,并与财务维度的战略主题和KPI对接。

(二)根据企业的需要,确定四维度的名称。把确定的四维度战略主题对应画入各自战略地图内,每一主题可以通过若干KPI进行描述。

(三)将各个战略主题和KPI用路径线链接,形成战略主题和KPI相连的战略地图。在绘制过程中,企业应将战略总目标(财务维度)、客户价值定位(客户维度)、内部业务流程主题(内部流程维度)和学习与成长维度与战略KPI链接,形成战略地图。

企业所属的各责任中心的战略主题、KPI相应的战略举措、资源配置等信息一般无法都绘制到一张图上,一般采用绘制对应关系表或另外绘制下一层级责任中心的战略地图等方式来展现其战略因果关

战略地图实施

战略地图实施,是指企业利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确保企业实现既定战略目标的过程。战略地图实施一般按照战略KPI设计、战略KPI责任落实、战略执行、执行报告、持续改善、评价激励等程序进行。

企业应用战略地图,应设计一套可以使各部门主管明确自身责任与战略目标相联系的考核指标,即进行战略KPI设计。

企业应对战略KPI进行分解,落实责任并签订责任书。具体可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将战略KPI分解为责任部门的KPI。企业应从最高层开始,将战略KPI分解到各责任部门,再分解到责任团队。每一责任部门、责任团队或责任人都有对应的KPI,且每一KPI都能找到对应的具体战略举措。企业可编制责任表,描述KPI中的权、责、利和战略举措的对应关系,以便实施战略管控和形成相应的报告。

每一责任部门的负责人可根据上述责任表,将KPI在本部门进行进一步分解和责任落实,层层建立战略实施责任制度。

(二)签订责任书。企业应在分解明确各责任部门KPI的基础上,签订责任书,以督促各执行部门落实责任。责任书一般由企业领导班子(或董事会)与执行层的各部门签订。责任书应明确规定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年度)要实现的KPI任务、相应的战略举措及相应的奖惩机制。

企业应以责任书中所签任务为基础,按责任部门的具体人员和团队情况,对任务和KPI进一步分解,并制定相应的执行责任书,进行自我管控和自我评价。同时,以各部门责任书和职责分工为基础,确定不同执行过程的负责人及协调人,并按照设定的战略目标实现日期,确定不同的执行指引表,采取有效战略举措,保障KPI实现。

企业应编制战略执行报告,反映各责任部门的战略执行情况,分析偏差原因,提出具体管控措施。

(一)每一层级责任部门应向上一层级责任部门提交战略执行报告,以反映战略执行情况,制定下一步战略实施举措。

(二)战略执行报告一般可分为以下三个层级:

1.战略层(如董事会)报告,包括战略总体目标的完成情况和原因分析;

2.经营层报告,包括责任人的战略执行方案中相关指标的执行情况和原因分析;

3.业务层报告,包括战略执行方案下具体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原因分析。

(三)企业应根据战略执行报告,分析责任人战略执行情况与既定目标是否存在偏差,并对偏差进行原因分析,形成纠偏建议,作为责任人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企业应在对战略执行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持续改善,不断提升战略管控水平。

(一)与既定目标相比,发现问题并进行改善。企业应根据战略执行报告,将战略执行情况与管控目标进行比对,分析偏差,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改善方案,并采取必要措施。企业在进行偏差分析时,一般应关注以下问题:

1.所产生的偏差是否为临时性波动;

2.战略KPI分解与执行是否有误;

3.外部环境是否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导致原定战略目标脱离实际情况。

企业应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找出发生偏差的根源所在,及时进行纠正。

(二)达成既定目标时,考虑如何提升。达成战略地图上所列的战略目标时,企业一般可考虑适当增加执行难度,提升目标水平,按持续改善的策略与方法进入新的循环。

企业应按照《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100号——战略管理》中战略评价的有关要求,对战略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并按照《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600号——绩效管理》的有关要求进行激励,引导责任人自觉地、持续地积极工作,有效利用企业资源,提高企业绩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