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我,厌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豆瓣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说自己厌男?厌男就是厌恶所有男性吗?

★不是理论,而是态度

★一本好读、耐读、金句频出的女性主义宣言,女性主义实践的有力注脚

★是对男性特权的严正批判,也是对姐妹情谊的直白赞美

☆系统阐释“厌男”的开先河之作

厌男不过是一次次被伤透了心的人们,接触女性主义后自然长出的铠甲,不再轻信他人

☆犀利、毒舌、人间清醒,三言两语点醒同伴

别再对只是顺便接孩子放学的男人歌功颂德了,现在,所有女性马上停止自我贬低,像“普信男”一样,勇往直前/对自己好一点!

☆打消疑虑,呼吁女性关爱自我,厌男是“为了活下去的思想”

不要屈就别人,要按自己的意愿寻求自由与解放

☆越压抑,越愤怒,越表达,法国现象级图书

一本首印只有450册的女性主义小册子,被报道后,立马断货、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译为18国语言

“你是不是厌男?”每当女性就性别歧视、性暴力等发声时,就会遭到这样的非议。但,厌男真的是这个意思吗?

《我,厌男》为厌男发声,探究背后的心理文化机制与社会背景,进而一针见血地指出,厌女导致的系统性压迫与厌男造成的轻微自尊伤害之间,有着天壤之别,长期被污名化的“厌男”和“厌女”不同,它并不是性别歧视,而是对性别歧视的回应,是对男性特权的愤怒,旨在呼吁女性摆脱羞耻与禁锢,关注由此带来的团结与女性情谊,“想象一种全新的存在方式”,按自己的方式追寻自由与解放。区区104页的小书,却蕴藏着无穷大的能量,波利娜谈论厌男而不止于厌男,将日常生活经验与实际数据串联起来,书写女性处境,是一部四两拨千斤,揭露男性特权、呼吁改变厌女现状的振聋发聩之作。

开始整理错误并重新建立规则的时刻,到了。

我们不要就这么算了,也不会再让后来人淋我们淋过的雨。

无需沉默,无需羞耻。面对性别暴力、性别歧视,沉默和礼貌的助益微乎其微,女性应当重拾表达的力量。

《我,厌男》不是艰深的学术著作,也不是充斥着怨气和歇斯底里的情绪宣泄,而是热情与理性同在、轻盈与坚定并存的女性主义宣言。厌男只是一种表象,其后隐含的“厌女”歧视、性别暴力和男性凝视,才是人们真正需要关注的。

这份写给全体女性的告白,不仅恳切呼吁女性力量和女性团结,也真诚向男性提出了女性的需求:至少,负责任地倾听。因为在男性占系统性优势的社会中,受害者不只女性,也有男性。“厌男”所反抗的正是这一点:对不平等大胆说“不”,不因此羞耻,也不因此感到恐惧。

媒体评论

一本女性主义的离经叛道之作……证明了厌男如何为姐妹情谊开辟了空间。——Monstrograph出版社

《我,厌男》触动了社会的神经。面对性别歧视和性别暴力,作者提出了一种更为直白的应对方式。——《纽约时报

炽热激情与冷静克制并存的杰作。——《泰晤士报

打响了反对性别歧视的又一枪。——《泰晤士报》

大快人心……是对女性和女性力量的坚信不疑,是对自由解放的真诚呼唤。——《独立报

详细地阐释了占全球人口51.9%的男性为何惹人生厌。——《每日电讯报》

一本令人振奋的小书,一口气读完。——《解放报》

交织而团结的女性情谊绽放出愉悦人心的力量。——Elle

《我,厌男》中的论述一针见血,并不过激也不粗暴,当代女性主义的热议话题,如父权制、精神负累、#MeToo运动和女性的联结等都有论及,延续了丽贝卡·索尔尼特等女性主义作家的一脉。——《新观察家

其引发的争论不仅聚焦于性别问题……波西米亚式风格,言辞直率,承继了波伏瓦、柯莱特等女性主义者的思想……激烈谴责了男性暴力、特权及其对女性的压迫。——《每日邮报》

讨论性别议题,但不仅限于此。——Popmatters

《我,厌男》提醒我们,如果仅靠礼貌的请求,女性主义先驱们无法做成任何一件事。——inews

作者简介

波利娜·阿尔芒热(Pauline Harmange),1994年生的法国女性主义者、作家。在一家救助女性强奸/性侵犯受害者的机构担任志愿者。她的作品包括《我,厌男》《身处支离破碎之所》及《流产:关于自愿堕胎的私密故事》等。

原文摘录

Misandry and misogyny cannot be compared, quite simply because the former exists only in reaction to the latter. What we want is for men to put their power and privilege to good use: by policing their male friends and acquaintances, for example, instead of explaining to women how to go about fighting their battles. We want men to know their place. Actually no, what we really want is for them to learn how to take up less space. They don’t get to play the lead, and they’re going to have to get used to that.

书评

昨晚收到试读本,很快就读完了,也看到豆瓣上出现了关于这本书的争论,作为读过的人简单说一下吧:这的确只是一本小册子,原作者在后记里也提到,它的优势就在于篇幅短,在法国定价应该也比较低,于是在十几到二十出头的年轻女性里会畅销。作者的语言也很通俗的,就像在网上读到的友邻日志或帖子,主要是基于个人经历和日常观察,来解释为什么自己会讲出“我厌男”这句话。对于刚刚开始思考性别问题的读者,这本小册子比理论类的书籍亲切很多。而不同于网上分享之处,在于它是有一个递进框架的,能帮助读者更全面一些地了解当下女权群体最关注的现实问题有哪些。当然,反过来讲,作为一本很基础的“入门小书”,它对于需要更系统全面深入探讨性别问题的人,就太浅显了些。

另外,看到标题就跳出来喷的那些人如果翻翻这本小册子,也会意识到自己都没有着急的必要。因为这位作者其实是非常温和的,也并非真正“厌男”,只是在解释女性为什么会对男性整体那么失望,为什么要寻求同性伙伴之间的支持。尤其是,作者甚至都没有做任何强烈反抗的鼓动,就仅仅是呼吁女性之间建立更密切地互助连结罢了。她在承认自己仍然对男性有情感需求的那些段落,搞不好还会因为“不够彻底”而被某些更愤怒的女性质疑。所以,实在用不着把这个书名看得太严重。

这本小书要是能做成更易于携带的形式,在高中和大学的女生中传播,应该还是挺好的。不知道正式出版的版本什么样,但我觉得它是一个很好的启发,中文环境里目前学术类作品够多了,但类似这样降低门槛的小册子还真是没有过。

不过这本书最后对女性间友谊和互助形式的赞美,读完我也觉得过于乐观了。纯粹从自己的经验来看,青春期时我的友谊既不来自于男性群体的“破例”接纳,也从未融入过那种非常活跃团结的全女性圈子。回想起来,我的朋友刚好都是些性别特质不那么典型的人,或许以今日视角去看,其中有些朋友的性别认同就是非二元的,此外即使看着性别气质比较典型的朋友,也都就是特别内向孤僻的那种(或许我们都曾经是所谓的“freaks”)。作者赞美的那种“女孩的俱乐部”,则往往是女性特质够彰显的女生们才有机会参与的,我这样连电视剧都不看却着迷科幻和战争电影的女生,一样被嫌弃嘲笑,这种圈子显然不可能成为我们这些人摆脱父权制下被歧视困境的“解决方式”。所以对于赞美那种典型的女性友谊小圈子的表达,我也实在无法认同。而且恐怕不仅中国这样,这也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情况,可惜作者并没有谈到我们这些人,也是因为她从来就不是不够“女孩子气“的那一类女生吧。这也算是这本小册子让我有些遗憾的一点。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