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枚月亮(长袖伊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我这枚月亮》是中国当代作家长袖伊人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我这枚月亮
年少时读李白的“举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并不曾体会远游人的那份忧伤,更不能理解诗人的苦。更未曾想过,演义这诗意,竟会成为自己一生的事情。说实在的,在他乡很少去看天空的那个月亮,以为没有。“以为没有”是多么可笑的想法,再细细地想就更可笑,然后就真笑了起来,嘲笑,无奈地。都说,月是故乡圆。可是他乡月也是他乡人眼中的故乡月,我即理解了李白的月亮,也就应该接受他乡的月亮。 因此,这一晚就看到了那枚从东北方升起的月亮。能看到从东北方升起月亮的时候很少。记忆中,总是在冬季才能看到这样大而圆的带着黄色光晕的月亮。它在后面那栋楼顶的上方缓慢的升起,像单独为那墥楼点亮了一盏马灯。它们不是一类事物,却能在寒冬的夜里互相找到一种慰籍。而那月亮却并没有被冬天的冷风刮出一片青白和寒色。它自有一种温度,轮廓清晰。这样,就看到了那个在树下撅着屁股捣药的兔子。兔子小小的毛茸茸的身体被寒风一吹,起起伏伏,动荡不定,好像一个太小的孩子做着不该是他那个年龄承担的事情。它专注又卖力的样子偌人怜爱,因此就给了那枚月亮一份额外的魅力。人间大地上的一些事物也往往在这样的时候有了魅力,而一些前尘往事也在这样的时候,朦朦地被一层雾汽笼罩着,漫涣着一身露珠浮出记忆之门。 在我的记忆里,最是中秋和元宵节的月亮让人难忘记。 儿时的中秋节,是个大节日,那排场和声势也只略微小于春节,人们不但提前准备下中秋的水果和月饼,还要精心准备饭食。因此,中秋那晚圆圆的月亮,总是有精美的果品和馨香的气氛相伴。在冰凉一片的秋色中,举头遥望,天空中有水洗的蓝色做底子,银白的月亮也是亮汪汪的一片。走在月光下,心里惦记的是母亲给的那份日常不多见的礼物,配了清白的月亮也是不错的一份心情。
与中秋节相比,元宵节的月亮自始至终都应该有更多的寒意。这样描述,实在是与节气有关,而无关心情。春节之后,人们还没从“抬头见喜”、“五福临门”、“吉星高照”的氛围里走出来,元宵节就踩着一路的雪花迎了上来。如果从心情上说,我则认为,在外观上看元宵节的月亮比中秋节的要多一份暖,而且额外的大而圆。是家家户户在一片清寒中围炉吃元宵吃出来的吧,还是人们总是在一片雪光中赏月,感动了月中人,这也未尝不是。 无论是中秋赏月还是元宵节赏月,都是带格的事,是古人刻意划出的道道,让后人中规中矩的去做,虽说意义相当大,但未免刻板。都不如在一个秋风习习的晚上,不要那花前月下,不要那挂水晶帘,也不要去那松间,更不要孤独地一人外加那壶孤独的老酒,毕竟一人加一壶酒是孤单的缩影,是惆怅的事情;一个人独酒,又独思,想的太远,太深,再赏月就独上西楼,月如钩了;何况苏轼也说: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人易散是真,呼酒重看,还会有谁?未必会有谁了。此时,诗人的心,已是一片怆然。再翻李白《把酒问月》竟也是醉意中的迷茫,无奈中的探询,几许凄惶与孤高,几许低沉与旷达:“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哦,说来说去,还是酒中月最难思量,回环复沓的明月轮转,都是这颗不甘的心在作祟。人如此,月如此,时光亦如此。 因此,赏月总在一片空茫的秋月夜,随便在哪个空下来的场院一角,在绿荫荫的几株槐树旁,铺一张宽大的芦席,一二个大人,三五个小伙伴,或躺或卧其上,闲闲地心情,懒懒地样子,对着天空一望。那月亮不是特别的大,还不是那么特殊的圆,更不是特意的亮,但群星却早已退隐四野,彩云翻飞追舞,天空浩荡无垠;月下的人这样想,这样望,这样随心所欲地活着,光阴却已穿空而过,倏忽间,人间天上已是经年。
作者简介
长袖伊人,云南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