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我的耿兄弟(山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我的耿兄弟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我的耿兄弟》中国当代作家山川的散文。

作品欣赏

我的耿兄弟

我翻出他的手机号,想了想还是关了,我想给他一个惊喜,谁让他是我的耿兄弟呢?

我的耿兄弟并不姓“耿”,姓“耿”的人也不一定耿直。

我的耿兄弟名叫刘宜首,“耿兄弟”就是他喊出来的。

起初,我不知道什么意思,因为他动辄说“我的耿兄弟”。我就问他:“耿兄弟”是什么兄弟?他腾地站起来,忽的一把抱住我,眼泪都下来了,满嘴酒气地说:“耿兄弟”就是你呀?砍得脑壳换得气的兄弟!

谁跟你砍脑壳换气?

我的耿兄弟家住刘家坪,一个三县交界的偏僻山村,过去曾是兵家相争之地。“坪”其实是个老高山,爬上山巅,一览众山小,但凡下雪雪必存,海拔不逊乌云顶。不然,也没有这七弯八拐的盘山公路。

我没去过刘家坪,但,鼻子底下是大路。如今公路到村入户,走哪到哪在哪分岔,刘宜首无数一次给我“导航”,无数一次接我们去玩,说山上凉快、六月间还要盖被子;说雨后天晴景色美,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一伸手可以薅一朵;说家家都是农家乐,户户装有太阳能,清一色的烤火炉,腊肉挂满一火垄;说春天盐菜扣肉、包谷面蒸蒸肉、腊蹄子煮洋芋果果,自己喂的粮食猪,飞上树的土鸡子,园田里萝卜白菜、南瓜黄瓜、洋芋红苕、元藿魔芋,想吃啥吃啥,保证没打农药,保证没撒化肥,保证……

他保证了一大串,只要是进城来我家,只要电话一接通,总少不了这些话,说完这些话接着邀请,口气是那样的诚恳,要我们上山去玩几天,铺睡不好空气好,吃货不好……说着说着,就说起我的“恩”,说如果不是我的耿兄弟,哪有他刘宜首的今天!

我努力回忆我的“恩”,想起来不足挂齿,心里却有些舒坦。

那时,我在单位是个小角色(我也一直是小角色),当个股长还是副的(后来终于转正),无权参与评标、开标,无权参与审查、拍板。但小角色也有大作用,甭管你大工程、小项目,“准建证”出自我手,也就是说最后一关由我把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我不开那张象征权威的纸,你动工就涉嫌违法。所以,那些势利、精明的包工头儿,对我也是毕恭毕敬,有时还趁我不注意,塞包红塔山在我抽屉里。

那天中午下班,我从一个工地经过,碰见了我的耿兄弟(那时还不叫耿兄弟),他正躺在工地大门口哭诉,原来他在那个工地做小工,不小心从二楼脚手架上掉下来了,幸亏骨头没有受伤,但后背擦破一大块,红赤赤的特别显眼。包工头八个不耐烦,把他推搡到大门口,一脚踢在他身上,骂一句“你给我滚!”接着又呵斥道:你影响了我的工程进度,工程损失你赔得起吗?

那时的工地用工很乱,大小事包工头说了算,欠薪基本上是常态,无薪也不算稀奇,做小工从不兴签合同。刘宜首白做了四十一天零两个半小时的小工,没有功劳有苦劳,没有苦劳有疲劳,一分钱工钱没到手,就从二楼掉下来了,所幸没有出人命,别说是医药费,连句安慰话都没有,就落一句“你给我滚”,“刘宜首”也没留一手。

包工头踢出一脚时,正好被我看见。包工头是认得我的,曾经塞过红塔山,一下子跳起来,跑步到我面前,满面笑容地说:股长,中午一起吃个饭!

我正要回家吃个饭,可你,人从脚手架上掉下来了,后背都擦伤这大一块,大小也算工地上的事故,人躺在地上还没起身,你居然“中午一起吃个饭”,吃你哈欠的饭!我气不打一处来,指着地上的刘宜首说:这兄弟受伤了,你怎么不惹呀……

就是这件事,刘宜首所说的“恩”,让我俩成了“耿兄弟”。

刘宜首说,没有耿兄弟仗义执言,他铁定是流浪街头,说不定早就饿死了。

因为我一句“这兄弟受伤了”,包工头听见“兄弟”两字,误以为刘宜首是我兄弟,当即给刘宜首赔礼道歉,把他从地上扶起来,又是拍灰又是安慰,一个劲儿责怪他“不早说”,当即收回了那句“你给我滚”,亲自护送他去医院弄药,回工地后安排他去开卷扬机,人坐在棚子里,太阳晒不着,下雨淋不到,工资日清月结,加班额外给补助。

办妥这件事,包工头很得意,专门找到我“汇报”,说您的兄弟就是我的兄弟,都是兄弟了还不照顾好?临走从皮夹克里掏出一条红塔山,做贼一般往我抽屉里塞。

我没说一句废话,准确说没吐一个字,既不言明刘宜首与我无干,我们本来就不是“兄弟”,也不为那条红塔山说光面子话,那时吃吃喝喝属于小事。下班路过那个工地时,我撕开那条红塔山,留下一包自己抽,剩下的几包全扔给了刘宜首他们。

转眼就到了年根儿,好像是腊月二十四,刘宜首提着一个蛇皮口袋,岔路口跟着我上了楼,说是给我们两口子辞年。

他是个“自来熟”,进门没一点拘束,连鞋都懒得换,好像我们原本就是兄弟,他给我喊“耿兄弟”不说,还给我妻子喊“宜平姐姐”,也不知他从哪里打听到的,居然说和她是“平辈儿”,都是“宜”字辈儿的人。

我的妻子姓张,大名叫做张宜平,独生子女,宜昌市人,祖籍安徽,乡下没亲戚,更没有同学,和刘宜首八竿子打不着。

可是,我妻子耳根子软,听不得滚烫的言语,一声“姐姐”心就化了,姐姐就姐姐,正好没弟弟,一个喊得亲嫡嫡的,一个答应喂喂的,好像本来就是亲姐弟。

既然如此,我只能默许,但不能让步,喊归喊,说归说,原则不能含糊,我虽说不是领导,但我是国家干部,一碗饭必须吃长远,不能随便受人之礼。因此我立下和刘宜首交往的规矩:山货可以收,不能涉及钱。但凡刘宜首拿来的山货,比如腊蹄子、土鸡子、鸡蛋、菜蔬什么的,拒之门外也不够意思,总得给他留足面子,但要作价以物易物,也就是礼尚往来,只当乡下有个亲戚。比如,他拿来价值一百块钱的山货,务必回他两百块钱的礼物,这是原则,不能含糊,否则断交。

俗话说,有的朋有的,狗子咬丑的。世上酒肉朋友多,何况无亲无故,真朋友、耿兄弟,那是萍水相逢、淡水之交,不以势利为基础,友情体现在困难时,倘若一方遇到什么难处,另一方则主动出手相助,且不论斤两几何,那才称得上“耿兄弟”。

随着那栋楼的竣工,包工头去八河口揽了工程,八河口不属于我的“势力范围”,刘宜首就没有卷扬机开了。记得刘宜首来过我家,和他“宜平姐姐”诉苦,说不好意思找我帮忙,又说要赶回刘家坪农忙,打工挣不到钱是小事,误了田里收成那是大事,说罢匆匆忙忙走了,没耐心等着吃中饭,也没等到我下班,去凤凰山坐班车走了。为他的“失业”,张宜平一个劲儿责怪我,说我为吗儿不关照她弟弟宜首?一口一个“姐姐”那是白喊的?你随便给哪个包工头打个电话,工地上多一个少一个人算个吗儿?何况宜首还是你的耿兄弟哩!

于是我就存了心,等他再进城给他帮忙。张宜平说得对哩,他是我的耿兄弟。更何况,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我找人帮忙是举手之劳,随便哪个包工头,要他收一个小工,又不是提拔当干部,张张嘴的事。

可是,刘宜首一走就没回城,一直到过端阳他才来了一趟,而且急忙慌张的,好像有人在撵他,放下蛇皮口袋就要走,说要去加油站排队加油。

他的“宜平姐姐”哪能让他走,热心留他吃中饭再走,炒了好几盘菜,摸出一瓶好酒,催我赶快回家。我俩喝酒吃饭前,张宜平已收拾好回礼,大包小包一大堆,上桌端起杯子敬酒,刚说了句“我敬你”,突然想起刘宜首要骑车,呼啦啦收走酒瓶子,白酒换成了饮料,给刘宜首添上一碗饭,一个劲儿给他碗里夹菜。

饭后她送刘宜首下楼,带着一袋蒸熟的粽子,两人有说有笑,楼梯间回声响亮。我在窗口看了看,他俩站在楼下话别,说了一蛇皮口袋客套话,临走还握了一下手。然后,弟弟骑上摩托车呼啸而去,姐姐边走边回头依依难舍。

我本来给他找好一个工地,包工头是我一个熟人,财大气粗满不在乎,说安排个小工算个球?还用您股长亲自出面?一开年叫他直接上工地,吃食堂住工棚,我给他安排好,工资按熟练工开行不行?这还不行?我代刘宜首谢了,又给刘宜首打电话,他在电话里说了一百句“谢谢”,又说想来工地上看看,顺便给她的“宜平姐姐”辞年。可是,到了腊月二十几,疫情来了,封城、封工地、封公路,刘宜首想来也进不了城,进了城也没有活儿干,我这个忙算是白帮了。刘宜首好像知道我的心思,他在刘家坪给我打电话,说还是要感谢耿兄弟帮忙,又说狗日的新冠真烦人,这要耽搁好多人做事,不过他待在山上停当,城里出门都要戴口罩,鼻子嘴巴蒙在里面,戴口罩出得赢气吗?又问我,他在工地上做工,不戴口罩行不行?若天天戴口罩,那要好多口罩,怕是几个工钱都不够买口罩哩。最后他表态说,还是待在刘家坪好,也不怕狗日的新冠,山上不需要戴口罩,出气都比城里顺畅些。

一晃过去三年,疫情起起伏伏,工地断断续续,都不是很顺利。刘宜首再没进城打工,就待在刘家坪过生活,和张宜平倒是联系频繁,偶尔也给我打电话,话不投机半句多,说的都是过生活的事,说他今年喂了三头猪,散养了一群土鸡子,板栗核桃可以收几百斤,还有岩屋里十几桶蜂子,几亩田的马尔科洋芋等等,不过还是想出门打工,出门打工人要舒服些,睡觉没人打扰,吃饭不用洗碗,票子揣在荷包里巴适。我说理解耿兄弟,又帮他算大账,如果说论收入,种田不比打工差,只不过要吃苦。我又鼓励他吃苦,先苦后甜例子很多,集中精力搞好经济作物,有了钱打不打工不打紧。他在电话里答应好好的,再没提过进城打工的事。不过,到了年根儿他总要来一趟,骑着摩托车,风风火火的,说来看他的“宜平姐姐”,来时一蛇皮口袋山货,回时也是鼓鼓囊囊一蛇皮口袋,都是张宜平筹办的回礼,搞得他俩像亲姐弟一般。去年过端阳,刘宜首给我打电话,问今年划不划龙船,划的话想来看龙船,顺便看看他的“宜平姐姐”。打完电话,我给张宜平背书,张宜平听了好高兴,赶忙把电话打过去,说要来弟弟弟妹一起来,戴口罩就戴口罩,待在城里玩几天,陪他们去凤凰山、坛子岭、泗溪玩一玩,泗溪刚修了绝壁栈道和玻璃吊桥,就看你们两口子有没有胆量。你一句我一句,两人说得不断线,好像单位开电话会,又要刘宜首骑车稳当些,嘱咐刘宜首戴好口罩,人多的地方莫往拢凑,进城后陪他去做核酸,去景区要查健康码。又问需要吗儿她去买,比如衣服、鞋子什么的。开完电话会,满屋转圈儿,显得六神无主,急急忙忙往超市跑,还问我该不该去趟宜昌,早点为宜首做些准备。第二天下班路过波司登店,趁着反季节促销,给她弟妹也就是刘宜首妻子买了一件长羽绒大衣,天蓝色带貂皮毛领,打折后九百八,说这个数字吉祥,六百六不也吉祥么?除了刚买的衣物,又七七八八收拾一大包,单等着刘宜首两口子大驾光临。

大端阳那天,城里大多放假,龙船加紧划,粽子已蒸好,胆大的都戴着口罩去江边看龙船。将近中午,刘宜首“一口子”骑着摩托车来了,在江边找到了他的“宜平姐姐”,带来一蛇皮口袋山货,两只捆着腿的土鸡子、一块二道座子腊肉、两罐子蜂糖,还有豆豉、炸广椒、干洋芋片等。张宜平很高兴,给我打电话,要我回家陪宜首吃中饭,我说宜昌来人了,领导安排我值班,只能晚饭陪耿兄弟。张宜平就在电话里麻烦我,说你这个人这吗儿不够意思,不等我解释她就挂了电话。等我晚上回家,刘宜首早就走了,并且一到家就给我发来语音,说谢谢耿兄弟热情款待,还谢谢“宜平姐姐”有心,给他伙计买的波司登穿着真合适!

时间过得飞快,一晃就到国庆长假,刘宜首在山上给我和刘宜平分别发来语音,说入乡随俗,说男进女出,十月二日是个黄道吉日,拟在刘家坪家里给他自己做三十六岁,宰一只羊,杀一头猪,请戏班子唱歌跳舞,热热闹闹整一天,真心邀请我俩上山去玩,也算是给耿兄弟挣个面子。这可是给我出难题,我向来讨厌给别人祝寿,尤其是小字辈;张宜平也觉得脑壳疼,她原定国庆提前请两天假,和我一起去宜昌陪她父母,全家人赴安徽老家探亲,去时走沪蓉高速,经麻城过六安到合肥,回时经巢湖、芜湖去黄山,二老的夙愿是去看看迎客松,说再不去兴许就看不了啦。本来,国外疫情闹得正凶,国内疫情也没消停,按说最好不要外出,外出做核酸比较麻烦,有些地方不认外地健康码,再说戴着口罩爬山出不赢气。可怎么办呢?两位老人从未提出过要求,而且话都说到这个地步,你说这种地步我俩能缺位吗?怎么办?商量呗,我俩认真商量了半宿,最后一致决定:一是先给刘宜首打电话解释,就说宜昌二老有事要回去;二是借机退回他那个红包,表达我们两人心意即可。既是耿兄弟,何必俗套?又何必客气?电话自然是张宜平去打,姐弟间说话也随和些,红包也由她去处理,为此她查阅了随礼记录本,我们和刘宜首来往正常,既是萍水相逢,也是淡水之交,平常往来都有回礼,双方交往没用现金。唯一的破例,或者说打破底线的是,末端阳那天搞活动,张宜平跳绳崴了脚,刘宜首知道后专门骑车来了,临走留下一个红包,里面装着一千块钱,还附有一张纸条,歪歪斜斜写了一句话,说给他“宜平姐姐”买营养品。红包偷偷压在茶盘底下,等张宜平发现时他已经走了,这不是坏了早先的规矩么?就在电话里责怪刘宜首几句,红包收起来准备二回退给他。这下不正好么?退红包的机会来了,张宜平本来想包个两千的红包(退回一千红包,送上一千寿礼),她的想法很简单,既然是姐弟间交往,礼尚往来属正常。她征求我意见时,我正在阳台上抽烟,我用一支烟的时间思考,虽说是我的耿兄弟,一千块钱也不算啥,但问题是用钱交往就变味了,这也不是有没有钱的事,今天可能在一千元上交往,明天呢?后天呢?可能就是两千、五千乃至上万,渐渐、渐渐就不好收场了。俗话说防微杜渐,就是这个道理。于是,我耐心劝说张宜平,与刘宜首交往不能说钱,再说我们早先订有规矩,既然是规矩就不能破掉。不错,刘宜首是我的耿兄弟,和耿兄弟交往应是淡水之交,礼尚往来不能涉及现金,否则跟酒肉朋友有什么区别?张宜平内心并没诚服,嘴里还在小声嘀咕,但她见我态度坚决,只好接受我的劝说。刘宜首生日那天,她从微信给刘宜首转账一千元,祝刘宜首生日快乐,还录了一段语音,语音里夹着生日祝福歌。刘宜首收下了这笔款,还回了一句话和一朵花:“谢谢宜平姐姐”。他的“宜平姐姐”好单纯,举着手机朝我显摆。 [1]

作者简介

山川,1980年代从事业余文学写作,现为全国邮政作家协会、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