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我的電影時光(陸敏)

我的電影時光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我的電影時光》中國當代作家陸敏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我的電影時光

趁着周末,閒着沒事的我,拿手機查看國際影城今天又放啥大片,好帶家人去觀影。細算下來,電影伴隨着走過了幼年、少年、青年直至中年時光,我對世界的認知,有很多是在看電影中感悟的。

我從小就特別喜歡看電影,在上幼兒園大班時,母親所在的單位每到周末都要放電影,這對我來說,簡直是天大的喜事。儘管我那時還很小,看不懂電影的內容,但那份愛看電影的執着,似乎是與生俱來的。記得,六十年代的電影,大多數是露天電影,很少有禮堂電影(就是在大禮堂里放電影,除非特殊影片以外)。

母親所在的工作單位是一所駐軍醫院,依山傍水,山青水秀,環境優美,很適合療養。醫院主要收治來自駐地部隊官兵及周邊地區的群眾病患者。醫院遠離城鎮,地處偏僻山區,平時的娛樂活動,除了打籃球、排球、乒乓球之外,就是看電影。也許正是這個原因培養了我從小就愛看電影的興趣。醫院每周六都安排一場電影,地點是在醫院的燈火球場。這個球場很大很大,可認容納上千人同時觀看電影。平時,這個球場是醫院用來集中開會、出早操的。

上小學後,我對看電影依然興趣滿滿。每到周六,下課後回家之前,總會跑去醫院俱樂部那間堆放着電影放映設備的小房子,趴在窗戶外往內瞧,如果看到屋內陸面上擺放着幾個存放電影膠片的鐵盒子,就立馬猜到今天晚上會有電影看了,高興得屁顛屁顛地往家裡跑,並在第一時間內把這個「窺「來好消息告訴媽媽。

果然,傍晚時分,醫院的高音喇叭就通知,今晚在燈火球場放電影,某某影片,希望大家準時去觀看。那時候看電影,需要各家各戶從自家拿椅子去球場看,所以,我們小孩就早早地從自家搬椅子出來,占個觀影視角好的位置,然後回家洗澡、吃飯,等到天黑了,萬家燈火闌珊時,就跑出來看電影。

那個年代的電影,沒有現在的電影內容豐富,題材五花八門。那時候,看得最多的是樣板戲電影,也稱「革命樣板戲電影」。《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龍江頌》等等,這類電影看多了,幾乎全醫院的大人們都會哼上幾句電影中的經典唱段。

隔一段時間,上級部門又給醫院安排了另外一批電影,有《渡江偵察記》、《偵察兵》、《地道戰》、《地雷戰》等「打仗」的電影。我們這些小鬼(大人們對我們這些小屁孩的愛稱)最喜歡看了。看完電影,我們就開始學電影中的英雄,玩起了「打仗」的遊戲。你拿根棍子,我拿根竹子,在醫院的大道小道上追逐,童年的時光在快樂中悄然地消磨着。

不知不覺,我們這群醫院的後代,在看電影中度過了幼年、童年,走向少年時光。

隨着歲月的增長,社會的變遷,電影的內容也逐漸豐富了起來。看過了很多國產電影,又很幸福地看到了外國的電影。當時看得最多的電影是朝鮮的,是用寬銀幕放映一的。第一次看寬銀幕電影,別提有多興奮了。朝鮮和我們國家是唇齒相依的兄弟國家,文化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引進朝鮮電影是天經地義的事了。《賣花姑娘》、《摘蘋果的時候》、《南江村的婦女》等朝鮮電影,看得大人們個個淚花頓做傾盆雨,那種場面,我從未見過。

可能是看多了朝鮮電影,上級部門又安排了一批國產電影,內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的。《奇襲白虎團》、《上甘嶺》、《英雄兒女》、《激戰無名川》等影片,又把我們拉回到了朝鮮那個陌生而略顯熟悉的國度及國民,讓我們這些青少年又一次在觀影中加強了中朝人民的友誼。

不知不覺,我在觀影愛好中走進了七十年代末期。我也從一間農村小學考上了縣的重點中學讀初中。進了縣城,看電影的待遇也隨之升級了,從露天電影走進了電影院,再也不用擔心觀影過程中遭雨淋頭了。

隨着國內形勢一片大好,文藝界也迎來了創作豐收年,一批優秀的電影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吸引了廣大影迷走進電影院觀看。《廬山戀》是我最喜歡看,也是看得次數最多的影片了。

當我再一次走進電影院,觀影的時光機已將我帶入了二十世紀。一切的一切仿佛是在變魔術,從前那座破舊的電影院已推倒重建,一座充滿現代化的多功能的影劇院標誌性地聳立在縣城的繁華地段,它有一個非常響亮的名稱:國院影城。也叫院線。也就是說,一部新出的大片,同時可以在全國各地的國際院線影城上映,這簡直讓人不可思議。

現在的影城,可謂是多功能的服務,有吃的、玩的,還有雜誌報紙可供閱讀。你沒事可以坐下來,點杯咖啡,翻翻報紙,等着下一場電影的開始。這段時光都由你自由發揮,隨心而愜意。

我有很多次享受過這種閒情的時光。

當我再一次帶着外孫女走進影城,戴上3D眼鏡看立體電影時,我恍然到我的觀影時光又悄悄地把自己帶入了中老年人的行列了。

我也漸漸從一個單純的觀影者,走進了影視創作者的角色,繼續着青春時期的「激揚文字、指點江山」夢想……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現在很少去影城看電影了,大多數時間都在家裡的電視屏幕上看電影,繼續着我的觀影愛好……[1]

作者簡介

陸敏,海口市美蘭區人,中國散文詩學會會員,海南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