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我的木匠老爸(陈心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我的木匠老爸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我的木匠老爸》中国当代作家陈心忠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我的木匠老爸

从我懂事起,老爸就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木匠,小时候经常看老爸拉锯推刨弹墨斗,看他做出的木工活,榫卯严紧,棱角周正,线面光洁,结实耐用,灵巧使用应手,很得乡民的喜爱

老爸学木匠大概从十六岁开始,那时老爸刚读了一个月的中师,由于“四类分子”的家庭成份而被迫退学在家,家里人多地薄不够温饱,再加上一个书生也不擅长农活,爷娘就安排老爸跟姐夫学起了木匠,老爸的姐夫擅长的是粗木工活,也就是破木拉锯,打眼套卯,上房架檩的造房屋的活计。起步只能干一些木匠粗活。协助师傅搬料下料、制作安装混凝土模板、加工檩子、钉椽皮。遇到师傅做门窗活,跟在后面学选配木料、出料、划墨、打眼杀榫、掏槽走线、清缝拼板、装配成型,最后光刨收面。安装门窗,制作屋架,技术复杂些,需留心揣摩,学会计算、放大样。当时还有一种是细木工活,专门给乡民们添加家具的活计,那时乡民家里的什么三门橱、五斗柜、庎橱、风车、谷仓等等,细木工匠需会识别木料质量特性、制作的卯榫能精准契合,做出的家具要好看耐用。毕竟老爸算得上一个有文化的人,老爸很快就掌握了粗细木工的技术要领,本来一年就可以出师,由于师傅是自己的姐夫,所以就老老实实地一斧头一锯子跟着姐夫干了三年后再出来独自揽活。

小时候印象中老爸基本上都在为十里八村的乡民们修房建屋,工钱由最初的一元五毛到后来的十多元。解决了我们兄弟俩上学的费用,那时做木匠主人家还管饭,一年到头二百多天老爸都不在家吃饭。那时邻居家大多吃不上米饭,每年还需借蕃薯干吃。我们家还好,至少白米粥还是吃得上的。不过由于老爸生产队缺工较多,分到家的粮食也不多,有时还需要交点罚款什么的,日子过得比一般乡民要略微好些。

等我们兄弟俩大学毕业工作了,家里经济状况才有所好转,那时农村开始建砖瓦房,需要木工师傅的活开始减少了。由于父母信主"吃耶稣",老爸负责的乡下教堂两次迁建,都是老爸亲力亲为,城关堂和大田堂的所有木工活都是老爸无偿的奉献。后来我买了城里的房子,所有装修的木工活都是老爸忙前忙后,等我有了女儿,做木匠的老爸依照网上木质摇篮的图片,纯手工为孙女做了一个木摇篮,看上去更结实牢固,原木也更环保,同时还做了支架可以挂上蚊帐。女儿用后还转了好几手,用过的都说比商店里买的更精致耐用。老爸还参照酒店婴儿用餐的椅子给孙女打造了一把特制的用餐椅,有布沙发、有靠背、有放食物的小桌子。总之既轻便又安全可靠,这把就餐椅也转手了好几个主顾呢。

木匠活吃的是百家饭,出门在外靠的是品德和手艺木匠讲究的是一份匠心,老爸老说:“做木工,说难也难,说不难也简单,全靠个人领会,师傅无法把每个细节都教给你,得自己去观察,自己去领悟。”打制家具,操作工序要历经削刨、凿眼、开榫,一丝一毫都不能有偏差,要细致到一块木板对着一块木板,严丝合缝的卡出整齐的边缘。这些榫卯,和钢铁加固不同,木头与木头的接触,会在漫长的岁月里越磨合越紧实,好的手艺甚至能历经百年传世,留给子孙后代的可能是经历沧桑,边缘已被岁月浸润的具有光泽的老家具。

去年老爸离开我们去了天堂!家里还留着老爸生前做木工的工具:斧子,长刨、短刨、圆刨(大圆,内圆,小圆),线刨(各种刀型5种)、槽刨(宽窄3种)、墨斗,角尺,拉钻、搬钻、摇钻。凿子(宽窄圆三种十把),锯子(直路、横路、隼锯)大小长短4把。父亲推刨、凿眼、捉锛、抡斧、打线、开料的形象仿佛还一直印在眼前,至今还能想起父亲双手握着刨子身子向前一推的情景,一圈圈薄如蝉翼,雪白的刨花就像雪花一样,从他不断滑动的刨子上汩汩流出来,那划过的声音如一段美妙的音乐响起……[1]

作者简介

陈心忠,在《台州日报》,《塔里木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80多篇;文学作品发于知名微刊《《今日作家》《青年文学家》《当代文学家》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