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我所知道的陇西中学(陈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我所知道的陇西中学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我所知道的陇西中学》中国当代作家陈晋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我所知道的陇西中学

甘肃省陇西中学1955——19956学年度“三好学生”留影

1950年8月(我13岁),我考入陇西中学初中一年级。当时的陇西中学虽然陈旧、简陋,但对我们没见过世面的乡里娃娃来说,觉得非常宏阔。校门坐西向东,是三大间八字衙门两撇开的型制。南北两面的照壁墙,红沙漫底,上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八个大字。新生录取榜就张贴在这里。

进了校门,是一条十多米长,三米来宽的石子铺成的通道,通道两边是洋槐树林园,枝繁叶茂,郁郁苍苍。通道尽头是三间过厅,中间供人通行,两边有两间耳房,北边一间是学生会办公室,南边一间作客房。中间大门顶上悬挂着橘红色大匾,上面是顾颉刚先生题写的“成己成物”四个大字。走过过厅通道,便来到了学校办公大院,中间一条石子铺成的大道,大道两边是大花园,花园里栽植着牡丹、芍药、刺玫、菊花等花卉。花园南北是院落,院落南北是两排平房。北边一排房向阳,指导员、校长、教导主任以及长期住校的教师住在这里;南边一排房东头是教导处办公室、总务处办公室,以及部分教工的临时宿舍。进了前院,有一座古典建筑,看样子原来是庙宇,被隔断为三个较大的房间,南头做了理化仪器室,中间作了图书馆,北头是工友给教职工烧茶水以及堆放杂物的贮藏室。绕过图书馆再往西走,便是简陋的大礼堂。大礼堂北边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坑。1954年学校在大坑边上修建了四座陇西最新式的平房教室。在平房教室南边,征了一块地,修建学生食堂,又在坑边上打了一眼水井,有一个工人每天不停地用辘轳往上打水,供全校师生饮用。

再回到图书馆往南走,一进三院,比较宽阔。每个院子的北边有两座连体教室中间是通道,院子的东西边是学生宿舍。院子中间是“大成殿”,南北通透,殿内闲置不用,有很多野鸽子集居在那里。过了大成殿,便是第二、第三院,其情状和第一院相同。第三院后头,是一座简易的二层楼,一楼有两座教室,二楼有三座教室,再往后走,便到了“万仞宫墙”,已经到了学校的南界墙。1954年学校顺着南界墙征了一块地,修建了三排学生宿舍。

从“万仞宫墙”顺墙根往东走,便到了大操场,顺操场西边返回,便会遇到一个蓄水池。这样又回到了前院。在教务处东边原是一块园子,种植着蔬菜。园子东头有一间小高房,后窗通过校门南墙,张经老师常年住在这里。1951年,这个菜园被改建成宿舍区,南北修了两排平房,在南边一排平房的西头,办起了教工食堂,其余房间则作为教工宿舍和办公室,我的班主任马德育老师就住在这里。

我上陇西中学期间,母校的校园结构状况大体如此,至今历历在目,不能忘怀。

1950年高中招了一个班,初中招了两个班,分为初一(甲)班和初一(乙)班。我被编到甲班。甲班的班主任是宋定邦老师,乙班的班主任是李文华老师。其后几届初中都是招两个平行班。从1953年开始,高一招两个平行班,全校也就10个班,总数400左右人。

1949年解放后,政府即派解放军官员3人来接管陇西中学(此事张守道清楚),接管手续完成后,两名军方代表撤回,只留下杜非作“指导员”(相当于书记兼校长。杜非指导员在部队上属哪一级军官,学生不清楚)。杜指导员全副武装,戎装上纲。他英姿飒爽,头戴熨斗帽,帽檐上闪耀着一颗红星,上身着一件四暗斗军服,腰扎一条皮带,下身裹着裹腿,足登一双双鼻梁布鞋,整体显得精干利索,活动在校园中,特别引人注目。杜指导员团结原有教师,尽快恢复教学秩序,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陇西中学已恢复招生,各年级各门功课基本开齐。195年秋,政府任命石廷选为代理校长,配合杜指导员继续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秩序的恢复。至1952年,学校一切工作已能正常运转,杜指导员无声无息地撤回原部队,石廷选担任了校长。在陇西一中的校史上,从没有提到过杜非其人,是个遗憾。现在记得这事的有白树新、马树蕃、张守道、张国礼、马正中……

1953年石廷选调回原单位兰州一中(并非兰州艺专),由刘仲方担任代理校务,1956年我在陇西一中毕业时,刘仲方仍在代理校务的岗位上。

解放后陇西中学即有教导处和总务处等行政机构。教导主任是侯天如,副主任是马树勋。总务主任是陈鸿模。教务处有二人办公:王节文和杜蓉。总务处有干事一名,是蒲xx,固定工友一名,是李海源,专管打铃、供应茶水等事。杂务工友雇用临时工。

那时的师资队伍建设状况非常理想,各科都有专任教师。教师队伍从数量到质量都是很理想的。[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