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念那只蝉(王天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我思念那只蝉》是中国当代作家王天震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我思念那只蝉
我思念那只蝉,它常常在我窗外的树梢上鸣叫。“知了!知了!”仿佛在向我示好,好像我能听懂它的歌词的美妙。
早上,我推开窗户,它就在密密的树叶间开始歌唱,始终是那首不变的曲子。幸甚,我这个音盲,也不懂它唱地有没有走调。反反复复就两句,歌词有时长有时短,有时高有时低,抑扬顿挫着。不懂音乐的我,听着感觉挺味道。
记得那是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去窗外散步,很自然地走到树下。看见它正悄悄地从泥洞中伸出两个长长的腿脚,在用力地撕开薄薄的地皮儿。我没有打扰它,而是静静地蹲下,看它。
终于,一会儿工夫,它出来了。全身武装着,从头到脚,穿着金黄色的盔甲,比古代的重骑马还威武。只是盔甲上沾了些泥巴。只见它在原地踌躇了一会儿,然后就默默地向旁边的树上爬去。它爬行的速度不快,但很执着。就那样,一步、两步,最终爬到了树下,抓着粗糙的树皮,努力向上登攀。我不知道它靠的是视觉还是触觉,因为我不是昆虫学家,只感觉到它很认真,很努力,匀速向上,从不偷懒。它就在我的注视下,默默地爬上了树杆,呆在一人多高的地方,一动不动。
我知道它要在那儿干什么,但我没办法帮它,只能保护它。这时,有几个调皮的孩子路过,也看见了它,想要抓它,被我声色俱厉地赶走了。就那样,我一个人,在风雨中,默默地守护着它,直到夜深人静,我才悄悄地离开。
一夜因它而无眠,第二天起个大早,没洗脸,就冲到树下去看它。树上,只留下一个金色的知了壳。它,早已不见踪影。是飞了,还是被螳螂吃了?不得而知。悻悻地回到房间,坐在书桌旁,静静地看我的书,但书怎能看得进去,满脑子都是它。
太阳徐徐升起,千丝万缕的金光洒进房间,投在我的书桌上。看书累了的我,站起来,走到窗前,正准备伸个懒腰,忽然,从窗前高高的树梢上,传来“知了!知了!”的鸣叫声。我心中一喜,所有的疲劳顿时烟消云散。
是它!一定是它!一定是它在对我歌唱,报答我昨天对它的关照。喜悦之情迅速荡漾在我的眉宇间。听着它的歌声,长长短短,高高低低,我不再孤单。 在以后的日子里,它仿佛和我有缘,我读书时,它不歌唱;我累了,他才歌唱,也许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吧!
听着它的歌声久了,就很想知道它的容颜。有那么好几次,我也曾偷偷地溜到树下面,翘足,仰首,凝望,希望在密密的树叶间窥见它。可惜一切都是徒劳,每一次都是只闻蝉声不见蝉影。愈是这样,愈是激发了我对它的想念。我也曾猜想了成千上万次,它也许是和其它蝉儿一样。两只透明的大眼睛,六条细长的腿,单薄而美丽的翅膀,黑黑的皮肤。伏在青黑色的树皮上,一时半会儿也难以被发现。
就这样,晴天,它也歌唱,阴天,它也歌唱,时间久了,我也就习以为常。突然有一天,秋风四起,秋雨绵绵,我的短袖换成了长衫。推开窗户,眼前树叶哗哗响,耳边可再也没有了它的歌声。我急急下楼,来到树下面。悲哀的一幕出现在眼前。它,直挺挺地仰面躺在泥土上,一动也不动。我不知道,它是睁着眼还是闭着眼。我轻轻地帮它翻过身,它仍是一动不动,腿脚蜷缩着。我把它放在一片树叶上,它静静地伏在那儿,早已没有了气息。
看着它,一股悲哀拥上心头!多好的蝉啊!,给我免费歌唱了那么长时间,我不曾喂它食物,更不曾赏它金钱。它活着的时候,也不曾谋面,更不曾请它到家里做客。可它,依旧为我歌唱,歌唱那首《知了》歌。它一定知道我懂得它歌儿的内涵,把我当作知音,才天天为我歌唱,歌唱生活的美好。 现如今,它去了。我的窗前,我的耳边,再也听不到它的歌唱。但它的歌词,“知了!知了!”早已深深铭记于我的心中。[1]
作者简介
王天震,渭南市作协会员。